楊望成:我覺得什麽樣的學者應該以學者的視角來看待壹個企業。不同的學者,其實角度不同,主要是他有他的學術背景。壹般來說,經濟學家看企業,管理學家看企業,社會學家看企業,文化學家看企業,政治學家看企業。不同的人看企業,看到的東西可能不壹樣。
作為管理學家,他主要看企業的管理,這也是目前最主流的方式。他把管理看作是壹種機制或壹種職能,在整個企業的運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企業的成長、興衰、大小與管理職能的健全和健康密切相關。
因此,管理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地探索壹個健全的管理職能是什麽樣的。它是如何工作的?從中學到的知識反過來又反饋到實踐中。企業管理者把這些東西作為自己構建管理思維模式的理論武器。這種思維模式就是他把與企業相關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工,然後轉化為管理決策。
這樣的(學者)視角又分為很多小的、二級的視角。例如,談到戰略,戰略管理學者強調戰略在管理機制中起決定性作用。所以他們認為戰略創造價值,大於戰術和細節。
如果是組織理論的學者,他強調的是企業組織的建立,組織運作的過程,組織文化對企業的影響。壹方面,組織包括如何組織決策過程,什麽樣的人應該參與。什麽樣的人按照什麽流程做決策,他可能會考慮這些問題。
如果各個職能部門都有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運營管理的學者,分很多小的領域,他們看到的企業和企業的運行機制是很不壹樣的。
但是,* * *有壹個特點。作為壹個學者,他去看壹個企業,就試圖從壹個個的案例中找到壹些普遍的、規律性的東西。壹個學者在尋求真理,但他不尋求單個企業的真理,而是在單個企業案例中發現具有普遍性的東西。
所以企業家,我覺得更多的是,他看別的企業,推到自己企業的情況,就自己企業來看自己的情況。他不是在尋求普遍真理。另壹方面,他想具體壹點,如何完善和操作案例。這是兩者的第壹個區別。學者的視角是從個體到普遍,企業家的視角是從普遍到個體。
企業家呢?他總是面向未來。明天會是什麽樣子?後天怎麽樣?面對未來,我們要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他是壹個面向未來的人,總是向前看,過去發生的事情是他未來可以借鑒的。
作為壹個企業家,他不滿足於現狀。他總想改變現狀,讓明天的企業比今天更進步,更好。這是學者視角和企業家視角的第二大區別。
作為壹個企業家,他不是在處理確定性,他已經通過結構化的解決方案解決了確定性,包括程序和規則。他更專註於處理不確定性。他處理的不確定性是企業家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他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找到了出路。
在應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方面,對於學者來說可能只是壹個理論問題,紙上談兵,但對於企業家來說,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這是學者視角和企業家視角的第三個區別。
在經濟學領域,企業家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功能。這要歸功於熊彼特的研究。他的研究是經濟發展。感謝打破均衡,誰來打破?是企業家的創新,解釋了經濟發展的周期,卻始終沒有成為主流話題。
在流派中,有壹個奧地利學派,壹直把人類行為作為經濟理論的壹塊基石。在人類行為中,包括消費者的行為和制造商的行為,制造商的行為更多地被稱為企業家的行為,這壹觀點越來越受到重視。
但實際上,即使在管理部分,也有相當壹部分內容屬於企業家職能範圍。比如我們說的戰略,企業家最重要的職責之壹就是企業戰略的制定。因為戰略是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發展方向的確定本身就是企業家職能最重要的方面。
但近30年來,隨著創業研究的興起,創業已經成為管理學的壹個領域,即創業與企業家的聯系更加緊密。因此,管理學已經擴展到對企業家的研究,但主要是研究企業家的創業行為。因為創業確實是創業行為最充分的表現,最典型的體現創業行為或者創業精神的場景。這是學術上的發展。
那麽,作為桂然書院,我們應該站在創業者的角度為創業者賦能,改變他們的心智模式甚至觀念。因為我們有這樣壹個前提,企業是企業家的企業,創辦這個企業的是企業家,他要實現個人的抱負和夢想。
所以企業家本身的情況決定了企業會發展成什麽樣。他的個人使命,他的個人抱負,他的個人理想,他的個人企業觀,都是他認為企業應該做的事情,企業運作的方式,都是企業家自己的抱負和價值觀,轉化為他建設企業的個人體現。
這也有點像我們說的家裏的孩子,他們的基因來自父母。還有壹些行為是他學的,也是他父母學的。所以從孩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父母的長相,父母的長相特點,父母的行為特點,父母的價值觀。這個道理是壹樣的。
企業可以說是企業家的孩子。壹個企業的外觀,它的形態特征,它的行為特征,它的價值追求,從中可以看出壹個企業家是什麽樣子的。
桂然書院從企業家角度出發的基本邏輯是,如果我們要改變企業,讓企業健康成長,那麽最核心最關鍵的就是讓企業家健康成長。換句話說,企業家的健康成長會帶來企業的健康成長。
而這個邏輯是符合企業現實的,也就是我們看到的企業現實。同時也有很深的理論原因,即理論上也是如此。但就學術理論而言,目前這種概念論證的理論體系,不說有些零散,但至少是不完整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來很好地解釋這種論點。
楊望成:在我過去20多年執教企業的經歷中,既有教訓,也有經驗。在我輔導的壹個企業裏,某個時間點,他換了老板,也就是說,企業家的權杖給了壹個新人。
然後我在之前和這位創業者互動的過程中提出了壹些想法。具體來說,我關註的是這家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為此采取的戰略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但是我換了老板之後,他繼續找我做顧問。當然,我執行了我之前提出的策略,而且是壹個經過驗證的策略。
後來才知道不對勁,這個已有的戰略命題並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老板做的商業決策真的和上壹個方向相反,我就不和他繼續做了。
幾年後反思,因為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是我損失了什麽,或者說損失了錢。為什麽和新老板共事,商業理念會有這麽大的差異?這與人無關。我們都是好朋友。
後來發現是價值觀的問題。差異化戰略和成本領先戰略之間,看似實用,沒有價值觀,其實隱含著價值觀。因為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後,企業的外觀與低成本競爭戰略不同,其行為也不同。
比如妳搞低價競爭策略,妳會很節約。差異化競爭策略之壹是廣告投入。我們知道廣告界有壹句名言,50%的廣告費其實是扔到河裏的。但是為什麽要打廣告呢?因為不知道哪50%扔河裏了,所以不得不做。
那麽50%廣告費的浪費,如果是從低價競爭策略的角度,必須杜絕浪費。所以在低價策略上,他會謹慎做廣告。在商業行為方面,兩種策略的商業行為會有所不同。
從結果來看,兩種策略的結果是不同的。采取差異化戰略,企業形象要為大眾所熟知,企業形象的裝扮和塑造要更加鮮明。
如果采用低價策略,有些老板可能會選擇低調。他要低成本,自然會低調,也不希望公司的名聲很大。
為什麽有的老板希望自己的企業清新亮麗,有的老板希望自己的企業不為人知?這兩種選擇的背後,都是創業者在主導。
可以說,希望企業耳目壹新的,很多都是企業家自己,希望有社會地位,也就是個人能得到明星的稱贊。而希望企業默默無聞的企業家,他躲著社交是贏不了的,這就是兩類老板的價值觀差異。他們對個人成就和社會地位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要再探究這種差異,可能與他的成長經歷、當地的文化觀念,或者他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這些成長因素導致了他現在價值觀的形成。
這是我在幾十年的企業輔導生涯中學到的第壹個重大教訓。有了這個教訓,每當我去輔導企業,我都要探討壹個問題。創業者的內心追求是什麽?妳的個人追求是什麽?我要看到企業家的野心,企業家的野心,最重要的是,企業家的價值觀是什麽?因為價值觀引導他的行為模式。
我看了看創業者,慢慢的我也總結掌握了壹些方法。比如我給壹家企業做業務輔導。幾次交談之後,他說,我希望我以後的生活是羽毛扇尼龍圍巾。羽毛扇圍巾是他表達做生意意圖的壹種方式。他不想像過去那麽累,但不是不想把生意做好。他想更容易地把生意做好。羽扇黑絲巾,談笑風生,煙消雲散,那是壹種很好的狀態,那是他想要的,所以我就按照他的想法給他壹些相應的對策。
過了前壹課,我輔導企業從來沒有失敗過。第壹是我重視創業者的個人情況和他的追求。第二是我找到了壹些發現創業者內心真實想法的方法。所以從實踐證明,從創業者入手,給企業出主意,成功的概率會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