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些學生因為壹次次的失敗,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心,導致學習成績落後。失敗其實並不可怕,也很常見。是成功的前奏,也磨礪了人的意誌,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因為壹次次的失敗而失去信心。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尤其是中高年級,經常會看到壹些自閉學生不願意積極參與討論,主動發言。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因為不敢再次面對失敗,所以逃避,遠離學習。知識學習是壹個心理內化的過程,而壹個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對自己學習能力失去自信的學生,又怎麽可能真正學好語文呢?因此,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多地創造“成功”機會,樹立學困生的自信心,是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為主要目標,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突破口。以下是壹些具體做法:
壹,優化課堂教學,培養語文學習興趣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壹種內在的力量,是學習的動力。往往決定了腦機工作時的轉數。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越強,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語文成績就越好。所謂興趣培養,在心理學上是指調動學生潛在的學習需求。
1.巧用導語啟迪學生心智。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壹切學科本質上都要從心智啟蒙開始。教學語言應該是導火線、沖擊波、興奮劑。它必須具有刺激人們心靈、激發人們思考的效果。”語文課如果能在課初抓住時機,把導語設計得動情、凝練、活潑、機智,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渲染氣氛,自然地引導他們進入課文學習,又能幫助學生集中註意力,情緒激動。
導入的任務是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引向教學內容。記得在讀《白楊》之前,我設計了壹段描述性的語言,用深情的語氣說:“茫茫大漠中有壹種植物,高大美麗,看了會讓人精神壹振;它枝繁葉茂,能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它不怕旱澇,給人很多啟示。是白楊樹!現在我們去戈壁灘,看看白楊吧!”這篇簡潔生動的介紹,優美深刻,概括了白楊的性格,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理解課文,觸動他們的心弦。重要的是激發他們閱讀文本的興趣,促進他們順利進入文本所表達的意境。
根據學習的心理特點,課後5-20分鐘是壹節課的最佳時間,學生的思維最集中,最活潑。所以語文課,除了精心設計導入,新課中最重要或最難的內容,往往在前半節課就討論解決了。
2.誘導學習,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多數學生仍然處於“被動”地位,課堂效率取決於學生的參與程度。為了讓學困生自信快樂地成長,在教學的形式上,我註重為每個學生創造嘗試、思考、對話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通過音樂學習,通過音樂進步。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努力讓每壹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的機會,讓每壹個學生都有在課堂上討論、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嘗試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根據學生對教材順序和層次的理解,我在學習新課時,嘗試設計不同的自學大綱,讓所有學生帶著(不同的)問題自學課文,每個人都可以動腦、用詞,甚至動手操作。
3.精心設計多樣化、分層次的練習。
實踐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布魯姆曾提出目標分類理論,給了我們真正面對困難學生,實施有效教學的啟示:變單純的整體訓練為分層訓練和多樣化練習。比如在教《我們的勇士邱》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在課堂上設計了這樣壹套練習題:
(1)填空:“我發現前方60多米是敵人的前沿陣地,不僅(),而且(),甚至()。
(2)顯示文字:
“咳嗽,翹腿,動壹動,微微搖頭”試圖把這些詞組織成“不僅……而且……甚至”的句式,說明潛伏壹定是不動的。
(3)聯系第二段,說壹個或幾個詞,用“不僅...並且...甚至”。(鼓勵多角度拓展)。這樣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既讓學困生“跳”“摘桃子”,又讓目標有層次,有利於學困生從自身基礎出發,逐步達到教學要求。途徑的多樣化為符合基本要求的學生提供了進壹步發展的空間。
還有壹些機械的練習,比如抄生詞,我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他們在交流中討論抄什麽單詞,說為什麽抄這些單詞,怎麽記。這個時候,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自己的建議被大家采納。實踐證明,因為是我自己討論決定的作業,所以我有“我要做”和“我要做”的主動權。積極的情緒會帶來比人們估計的高得多的好結果。
二,創設情境,激發語文學習動機
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興趣和情感。在課堂上,教師要當好“導演”和“教練”,誘導學生“入鄉隨俗”,促進學生感受“入鄉隨俗”,啟迪思維,增強教學效果。
1,創造美好局面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佩裏博士通過對“裂腦回”的實驗研究,證明了人類大腦兩個半球的功能是高度專業化的,並且是高度協調互補的。左腦是處理言語、抽象邏輯思維、集中思維和分析思維的中樞,而右腦是處理形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的中樞。
教學中必須充分開發與中國語言特點和右腦功能密切相關的直覺、形象、語感、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引導學生從文字“還原”到頭腦中的表征系統,“設身處地”是“還原”的重要途徑。
語文教材富含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借助形象、實物、語言、月亮群,再現美好的情境,引導學生揭示語言的內涵,啟發學生進行豐富的想象和廣泛的聯想,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如,我在講授《火燒雲》課時,加強了表情朗讀,在第二節課朗讀時,采取壹個學生朗讀,其他人閉眼想象的方法,同時播放音樂,把學生帶入了壹個優美的情境,領略了火燒雲在天空中奇特變化的特點,發掘了教材的內在美,激發了學生對美麗自然風光的熱愛。
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註意課文中23個“了”字的不同用法和所表達的不同意境,恰當地揭示朗讀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創造問題情境
閱讀是壹項復雜的智力活動。要真正理解文章,就必須創設思維情境,改變學困生在課堂上通常存在的輕松心理,讓他們的思維保持在緊張而活潑的狀態,“強迫”他們積極思考和探索,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來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把思維觸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不僅如此,還要經常鼓勵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尤其是不同於優秀學生、老師和課本的意見,改變困難學生總是跟著別人或課本走不敢前壹步的局面,讓他們敢於打破思維定勢,發展不同的思維。
比如我在教小英雄Rain的時候,問了以下問題:(1)Rain的家鄉有什麽特點?(2)下雨的時候家鄉美嗎?(3)為什麽要在文首描寫余來生活的環境?(4)和下雨來蓋李大爺的環境有關嗎?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困難學生很容易意識到,在文首用大篇幅描述魯花村的美麗是有意義的,說明正是美麗的家鄉和偉大的祖國,培養了於萊高尚的民族氣節和英勇不屈的戰鬥精神,產生了對敵人的欺騙、威脅和毆打不屈服的英雄行為,使他們從中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3.創造競爭局面
無數經驗證明,大腦在處於競爭狀態時的效率要比不處於競爭狀態時高得多。“競賽”是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為了讓學困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我首先引導他們科學對待成績,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和自己的過去對比,看看自己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學會和自己競爭。同時,我還采取了降低知識臺階高度的做法,讓知識臺階看得見、摸得著、摸得著,讓高、中、低年級的學生公平競爭,讓中等生和差生平等分享勝利的喜悅。
我在課堂上多次進行過以下不同年級的小比賽:
記憶競賽。在規定的時間內,背誦完同壹篇課文,大家立即選出幾個單詞或段落默寫,然後互相檢查、批改、評分。不比誰少,主要看有沒有背,有沒有寫對。因為目標明確,時間具體,所以即使是最差的學生也熱情參與競爭,不甘落後。
速讀比賽。就是看在有限的時間裏誰讀的多。如果限時兩分鐘打開指定文本進行速讀,到時候合上課本,把文章大意寫在筆記本上。對學困生的要求是寫出來的句子意思基本正確,錯別字少,標點優秀。通過參加這樣的比賽,可以使他們的註意力高度集中,閱讀效率大大提高。
寫作比賽。即在限定的三五分鐘內,看誰寫對了,要求字跡工整。有時候就是限制任務量,看誰用的時間少。在課堂上搞上述競賽,讓學生的大腦機器高效運轉。
壹次測驗。有時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要花很長時間。方法是要求每個學習小組圍繞所學課文寫壹道競賽題。壹組寫壹個問題,其他組先回答,輪流。答對者加分,答錯者減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增強了思維能力。
學生參加上述比賽的熱情非常強烈。比賽讓他們充滿了興趣,活潑快樂,以至於在歡樂中忘記了困難和疲勞。
第三,期待和鼓勵,樹立語文學習的自信心。
學困生大多語文學習主動性差,課堂紀律自制力差。而且這些學生的智力水平也不低。他們學習成績不夠好的原因是缺乏堅持學習的毅力。再加上老師壹直輕易否定和指責他們,讓他們壹天天自暴自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貝爾蒙特認為,教師的消極行為可能會影響學生,使他們以消極的方式評價自己,從而導致他們以消極的自我感知方式行事。對他們來說,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調動內驅力,增強自信心。有效的辦法是註重鼓勵,堅持正面教育。
1,熱切期待
別林斯基曾說:“充滿愛的語言會讓人感到舒服,使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像熊熊烈火發出的光和熱,會讓人感到溫暖。”羅森塔爾的“期望效應”實驗也表明,如果教師對學生有愛,對他們有好的期望,並經常在言語中表現出愛,那麽學生必然會有喜悅、樂觀、努力和積極的情緒。
結合以上觀點,當我對壹節課或壹周做總結時,我會鼓勵那些學困生,然後提出更高層次的希望;批改作業的時候,在他們的筆記本上寫幾句肯定、寬容、鼓勵的話,比如“妳的學習成績提高了,老師好開心!”“成功是屬於像妳這樣勤奮努力的人的!”“繼續努力,妳會成為壹只‘白天鵝’的!”“加油,相信妳能行!”事實證明,教師關心的話語和期待的目光往往能使學困生獲得初步的自信,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取得壹定的進步。
2.表揚性的鼓勵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熱情主要來源於對成功的渴望。促進學生學習的最強大動力來自於學生自身智力勞動的成果。要讓學生有堅定持久的學習動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盡快地、持續地得到好的學習結果的反饋。他們很難壹下子看到顯著的學習效果。但是以他們自己的發展水平,完全有可能得到壹些相應的結果。
學困生在被積極評價並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後,會建立起自信心。我想,如果我們能隨時捕捉和發現他們的成功,及時通過評估,讓他們的壹點點進步得到肯定,讓他們的成功變得看得見摸得著,那麽他們就不會失去希望。所以我經常讓學生用放大鏡看別人的優點,我也戴著放大鏡去發現學困生的小進步。壹旦發現有進步的人,會立即在“個人風格榜”或“進步獎”壹欄公布,他們更好的作業會貼在墻上。我還在語文等級評價中設置了“進步分數”;為積極發言的學生設立“進步獎”;四人小組討論時設立了“金點子獎”。在周末,將選出“進步學生”,他們將成為下壹周的代言團隊負責人。下周的自習時間他們會分組輪流晨讀,還會當眾獎勵他們封面印有“獎”字的練習本,引大家給他們最熱烈的掌聲等等。
3.理解鼓勵
大量事實證明,學困生的進步是壹個復雜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關心、體貼、細心地觸動年輕人的心靈。在這裏,誰細致耐心,誰就成功。”泰戈爾也有壹句至理名言,“不是鐵錘敲擊,而是水的歌唱和舞蹈使鵝卵石變得完美。”所以,對於那些在進步過程中失敗的學困生,我給予最大限度的寬容和理解,允許他們反復進步,給他們進壹步進步的機會。
班裏有幾個孩子,有時候說話很積極,但是課堂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或者作業雖然完成了,但是幾個字交錯著寫,看起來挺別扭的;或者說,我就是堅持了幾天完成作業,堅持不下去了...往往我糾正了壹個缺點,然後又出現了另壹個問題。當壹些有困難的同學願意在課堂上發言時,我立即予以肯定和鼓勵,也為他們創造條件,提供表現的機會。如閱讀比賽、成語接龍、課堂提問等。,激發興趣,讓他們體驗成功,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對於作業不認真的同學,我要麽中午請假讓他們再做壹遍或者補上,要麽讓班裏的尖子生幫忙監督,然後發動家長監督,要求家長每天在抄好的作業本上簽字,了解孩子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所以,幫助貧困生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有信心和耐心。
對學生的信任和期望能激發他們巨大的內驅力。壹個人只要經歷幾次成功的快樂和勝利的喜悅,就會激起追求無止境的成功的念頭。成功是壹個人能力的證明,也是對學習最好的回報。
總之,只要我們能盡可能地為學困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給予他們熱切的期望和具體的幫助,他們壹定會重新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