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辨析:歷史只是追求自己目標的人的活動。

辨析:歷史只是追求自己目標的人的活動。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所謂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標的人的活動。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現實的人是人類歷史活動的主體。作為“追求自身目的的人類活動”,過去人們對其含義的解釋大多局限於人類本質力量的客觀活動,在理解中加入了現實的、感性的物質活動層面,認為有目的的人類歷史活動就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客觀活動。這種認識主要基於馬克思的“物質生產活動”,而對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活動的意蘊挖掘得不夠。事實上,物質生產活動只是馬克思考察歷史的壹個基本出發點。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壹種有目的的客觀活動,這種客觀活動本身也包含著有意義的文化價值實踐活動。事實上,人類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有意義的文化價值實踐。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不僅是人類尋求基本生存的感性的、客觀的物質活動,而且是超越尋求基本生存的文化價值實踐活動。本文就對象化活動作為人類在歷史活動中的本質力量所追求的文化價值層面進行了粗略的探討。

壹,歷史活動的文化價值

作為“人追求自己目標的活動”,歷史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這種對象化活動不僅滿足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需求,也滿足了人們追求審美和文化價值的需要。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僅僅為了能夠生活,人們每天都必須進行壹種歷史活動(現在和幾千年前壹樣),這就是壹切歷史的壹個基本條件。”[1]這個“基本條件”就是作為人類“第壹個歷史活動”的物質生產活動。但是,“已經滿足的第壹個需要,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滿足需要的工具,引起了新的需要。”[2]在這裏,這種“新需要”已經遠遠超出了“第壹需要本身”,它自然包括審美需要和文化價值需要,因為“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而區別於其他壹切動物……”。[3]在這裏,“審美”還是滿足人的精神價值需求。這種精神價值需求是人的本質需求之壹,蘊含著對人類文化價值的追求。人生活在物質世界,但人追求的是有意義的文化價值世界。單純的物質世界並不能真正區分人和動物界,只有在文化價值觀的世界裏,人才能存在。只有在文化價值的世界裏,人才能實現自身的存在,找到人存在的基礎和意義。文化價值的世界屬於人們。

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意義體現在人類所追求的文化價值世界中。人活著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個體本身,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總是消融在群體價值和社會價值中。個體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群體和社會,因為個體本身就是群體和社會中的個體,而不是獨自生活的孤獨個體。恩格斯明確指出:“如果壹個人只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願望只能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而絕不會對自己和他人有利。”[4]個人價值的大小只能在群體和社會中才能衡量和實現。個人價值不僅體現在個人對自己所處時代和現實社會的貢獻上,也體現在對整個人類的存在和發展的貢獻上。所以,從歷時的縱向來看,人們總是在追求自己為時代和現實社會做了什麽的同時,還要考慮自己為後代和未來社會留下了什麽,也就是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了什麽,以此來確認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為時代和現實社會做點事,往往能在現實社會中得到相應的社會回報和相對合理的社會評價,這主要屬於現實社會評價的價值層面;但是,留給後人和社會什麽的問題,在歷史活動發生的時代和社會,未必能得到相應的社會回報和相對合理的積極社會評價。有時候,歷史活動的主體作為個體,會因為當今時代的短視世俗偏見和私欲而付出沈重的個人代價,甚至會因為不了解時代、不接受社會而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情況往往屬於歷史評價的範疇。從時間性的角度看,個人價值還體現在對時代、現實社會和整個“人”以同樣的方式活動和行為的結果上。正如恩格斯所說,“當然,判斷壹個人不是看他的陳述,而是看他的行為;不在於他自稱如何,而在於他做什麽,他到底是誰。”[5]在這裏,恩格斯指出了社會評價歷史活動主體作為個人在人類歷史中的歷史地位的壹般標準和歷史活動主體作為個人提出的壹般要求。在這個“總標準”和“總要求”中,“看他做什麽”側重於從歷史活動的全過程和行為結果對歷史活動主體的歷史評價,而“實際上是什麽樣的人”側重於從歷史活動的行為動機對歷史活動主體的歷史評價。換句話說,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僅要關註歷史活動的實際效果,還要考慮歷史活動的主觀行為動機。如果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偏執,就有可能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得出錯誤的結論,從而使歷史評價失去積極的歷史作用。

同理,群體價值和社會價值也離不開歷史活動的個體,群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終受益者是包括歷史活動的個體在內的整個社會。脫離社會人而談論群體和社會,勢必使其變成“虛幻的* * *同體”,所以馬克思在考察歷史時,把現實的、活生生的個人的存在作為“第壹個需要證實的基本事實”。另外,滿足需求和滿足需求壹樣重要。它們是同壹歷史活動的兩個不同方面。不能妥善處理兩者的關系,必然導致惡性歷史現象的出現,如重生產輕消費、重集體輕個人、重義務輕權利、重群體和社會價值輕社會個體價值,使歷史前進的步伐在扭曲的顛簸中艱難前行。這種情況是歷史的教訓。

從歷史活動的文化價值意蘊可以看出,“物質生產活動”只是馬克思考察歷史的最基本出發點,而不是他考察歷史的全部。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歷史活動應該包含豐富的文化價值實踐活動。只有將“物質生產活動”與“文化價值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人們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豐富性,理解歷史的全面性,註釋歷史的準確性,從而準確把握馬克思的歷史觀。

第二,在歷史、註釋和評價之間

從文化價值的角度看,歷史是人類有目的活動的記錄和評價。歷史通過歷史文獻和傳統文化傳承人類歷史活動。歷史註釋了過去所有人的歷史活動。這種註釋不僅客觀地記錄了他們歷史活動的真實性,而且對他們的歷史活動進行了評價。人類歷史的每壹個時期都是壹部充滿無數歷史註解的歷史,承載著人類生存發展的整個文明史。每壹部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都以歷史註解的形式凝結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壹部人類的歷史都是對過去人類活動的歷史真實性片段的回放和評價。活躍在現實中的人在註釋歷史,歷史也在註釋現實活動中的人。這些筆記每壹篇都是對歷史上人們活動真實性的記錄,是對他們歷史活動的評價。當人們註釋歷史或歷史活動的真實性時,人們試圖堅持“價值中立”的原則,但作為壹種評價活動,人們註釋歷史或歷史註釋具有強烈的價值評價傾向。“價值中立”不是歷史註釋的目的,而是歷史註釋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註釋的目的是評價歷史活動的價值,人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從歷史中反思現實。這才是“歷史是現實的鏡子”的真諦。

歷史是無數歷史註解的長河,每壹次歷史活動的主體作為個體,最多只能是這條歷史長河中的壹個微小註解。恩格斯指出:“不管歷史的結果是什麽,人們總是通過每個人對他自己的和有意識地預期的目的的追求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些許多願望向不同方向前進以及它們對外部世界的各種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6]歷史註釋的大小,取決於歷史活動主體對社會歷史的大小和影響,取決於歷史事件本身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作用和影響。歷史活動中的英雄或領袖可能在歷史註釋中占據相對突出的位置,但這種突出的位置並不完全等同於對其歷史貢獻的正面評價。壹些突出的歷史註解,只是說明了歷史上個別主體對歷史的影響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壹個顯赫的歷史註解在歷史長河中所占據的位置,都會越來越小,甚至無足輕重。我們要歷史地看待歷史上的偉大人物,決不能誇大個別歷史人物的作用。恩格斯指出:“在這裏我們將談到所謂偉大的人。恰好某個時間某個國家出現了壹個偉人,當然純屬偶然。但是,如果我們去掉這個人,那麽就需要另壹個人來替代他,這個替代就會出現,不管是更好還是更壞,但最後總會出現。”[7]但是,作為追求有意義生活的人,自身現實活動的價值取向受到對歷史活動價值的不同評價的影響,而現實的社會評價也影響著人們在現實活動中的價值取向。所以歷史中的註解和註解中的歷史同樣復雜。只有盡可能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即回到當時的具體歷史情境,人們才能真正更準確地理解歷史,才能對歷史上的每壹個註解做出相對合理的解釋。解釋學中所謂的“回到文本”,只能在這個意義上得到合理的解釋。同樣,作為壹個群體,歷史註釋中的每壹個歷史活動的主體,只有回到其特定的歷史時期及其相應的歷史背景,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和理解,歷史註釋中的每壹個重大歷史事件,也只有回到其特定的歷史情境,才能得到相對合理的評價。

所謂歷史註釋,這裏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壹是指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人類壹切歷史活動的註釋;二是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壹切人類歷史活動在歷史中留下歷史評論的過程。歷史註釋作為名詞,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人類歷史活動的歷史文獻文本記錄和評價。就其存在方式而言,除了歷史文獻的文字記錄之外,更多的歷史註解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在傳統文化中,在世代的口口相傳和傳說中積累起來的。甚至以文藝的形式再現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歷史事件的實際過程,評價人們的功過是非。就其外在形式而言,它是以“物”或“人化自然”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現實的物質生活環境中的,如名勝古跡、城市風光等壹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都是人類歷史活動主體留下的歷史評語。作為動詞,歷史註釋本身就是壹種活動,是實際活動的人在認識、改造和享受世界現實生活的過程中註入自己的主體性和主體性的活動過程。歷史活動之所以是排他性的人類活動,正是因為人們在從事歷史活動時,能夠自覺地將自己的主體性和主體性註入到活動的全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和動物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其他任何東西來加以區分。人壹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這壹步就由自己的身體組織決定了,人自己也開始區別於動物了。”[8]馬克思之所以把生活資料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境界,是因為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人的活動是把自己的主體性和主體性註入歷史活動的全過程。因此,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動類似於織工,蜜蜂建造蜂巢的能力使世界上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然而,最差的建築師從壹開始就比最聰明的蜜蜂強,因為他在建造之前就在自己的頭腦中用蜂蠟建造了蜂巢。勞動過程結束時所獲得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存在於勞動者的表象中,也就是在概念上已經存在。他不僅改變了自然物的形式,而且在自然物中實現了他的目的。”[9]也就是說,因為勞動,人才成為人,世界成為人化的世界。人化的世界之所以人化,是因為處處烙著人的意誌,人化的世界是按照“人所欲”來呈現的。“人要什麽”充分說明了人的主體性以及主體性的註入。在這個層面上,人所生活的感性物質世界是人的主體性和主體性在人類歷史活動中的物化方式,是物化的人類勞動的結果。這樣,歷史註解就以“物”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因為即使有了自然,它也已經是歷史的(即人化的自然),歷史已經被自然化了。歷史是人類實踐活動在時間上的發展。同理,人所生活的物質世界是物化了的人的主體性和在空間中發展起來的主體性,是壹個充滿歷史註解的世界。換句話說,歷史不僅是壹個時間範疇,也是壹個空間範疇。

在評價層面上,歷史註釋是指:壹方面,活躍在現實中的人如何註釋歷史,即活躍在現實中的人如何以怎樣的歷史態度和實際行動來理解和“創造”歷史,從而實現自身的歷史價值;另壹方面是歷史如何註釋現實中的人的活動和活動中的人,即歷史如何通過歷史文獻、文學和文化傳統來記憶和評價現實中的人的活動和活動中的人,以及歷史如何實際影響和改變現實中的人及其活動。前者涉及更多的是人的現實活動,即現實活動中對文化價值的追求,包括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後者側重於對現實活動的真實性和歷史對現實活動中的人的歷史影響的記錄,即“價值中立”的事實層面,包括人對世界的改造和環境對人的改造所導致的最終歷史結果。

作為歷史註釋的文化價值層面,人們通過現實的、有意義的活動在現實中理解、雕琢、解釋歷史並賦予其新的歷史註釋,這是歷史註釋動態層面的意蘊;歷史作為歷史註釋的事實層面,以歷史文獻、文學和文化傳統的形式記錄現實歷史活動的真實性,盡可能賦予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真實歷史情境的原貌,並通過歷史文獻、文學和文化傳統對人及其現實活動產生深刻的歷史影響,這是歷史註釋靜態層面所包含的意蘊。這樣,歷史註釋的文化價值層面就堅持了賦予歷史活動和歷史活動中的主體以意義的文化價值評價原則,而歷史註釋的事實層面則堅持了賦予歷史文獻真實性以可信性,通過歷史文獻、文學和文化傳統現實地改造人及其活動的原則。

就文化價值而言,人們在評論歷史活動時最常強調的壹個原則就是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是歷史詮釋的靈魂。背離客觀性原則的歷史註釋,必然會失去其歷史真實性的可信度。失去公信力的歷史註解,是對歷史真實性的歪曲。所以,歷史註釋為什麽可能的問題,其實就是歷史註釋的客觀性為什麽可能的問題。歷史註釋所記錄內容的客觀性決定了歷史註釋價值評價的客觀性。就歷史註釋的事實層面而言,歷史註釋本身是客觀的。活躍在現實中的人,總是通過現實的歷史活動,把自己的主體性和主體性註入歷史的長河。歷史本身總是對現實中活躍的人做出客觀的評價,歷史本身也從來不會背叛事實。因此,歷史註釋的客觀性為什麽可能的問題,只是壹個需要在歷史註釋的文化價值層面上討論和解決的問題,即歷史文獻和文獻如何真實地記錄和反映歷史事實的問題。

歷史註釋的客觀性為什麽可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歷史文獻的文本內容是否忠實於歷史事實本身。其次,歷史文獻的文字內容是否反映了歷史事件的真實歷史情況。第三,歷史文獻的文本是否真實地反映和分析了對歷史事件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的主觀動機。第四,在歷史事件中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的階級地位是什麽,即歷史人物真正代表的利益集團。第五,歷史事件給當時社會帶來了什麽樣的影響,產生了什麽樣的歷史效應。第六,解讀歷史文獻的人是否堅持“價值中立”原則,歷史地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些因素決定了歷史註釋客觀性在文化價值層面的實現。

三、歷史註釋的現實意義

歷史是人類歷史活動的伴生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歷史。人們用自己現實的歷史活動書寫和註釋歷史。歷史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書寫和詮釋歷史中的人。人類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只能在歷史中得到解釋和說明。人類活動在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地位,以及歷史上壹定歷史時期歷史活動的主體,最終都體現在歷史註釋中。歷史註釋為人類現實的歷史活動提供了參考。人類歷史的每壹步前進都是在吸取過去歷史的過程中進行的,人類發展的每壹步都是在繼承前人創造的壹切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歷史註釋解釋、規範和引導著人類歷史活動的現實價值取向,影響著未來的歷史註釋。

歷史註釋影響著現實歷史活動主體對歷史的態度和現實活動的價值取向。沒有歷史參照,現實的歷史活動就容易迷失。歷史活動的現實主體總是在歷史積澱的生活世界中生活和活動。生活世界是人們活動的原初基地和領域。就生活世界的文化價值而言,正如胡塞爾和哈貝馬斯所指出的,生活世界本來就是壹個“自明的、確定的領域”,是壹個“被歷史預先解釋了的世界”。人們可以從生活世界中找到傳播學的背景知識,用於他們對世界和當下的理解。人的是非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都可以從生活世界中得到解釋和說明。然而,生活世界並不是壹片死氣沈沈的“灌木叢”。隨著歷史的深入發展,不斷積累新的生活內容,得到新的解釋和理解。正是這種生活世界將人與歷史緊密地聯系在壹起,使人類的壹切現實活動最終都具有了歷史的性質。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10]

人們通過對歷史註釋的解讀來認識歷史、認識自己,人們在歷史上的壹切創造活動都是在繼承前人創造的壹切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歷史傳承下來的不僅僅是現存的物質生產力,還有通過生活世界傳承下來的所有人類歷史上的優秀文明成果。人們每解讀壹次歷史註解,都能從中獲得壹些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人們每解讀壹次歷史註解,也壹定會為其增添新的含義。這裏所謂的“詮釋”,是指人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對歷史註解進行的實踐性詮釋。人們在解讀歷史註釋中反思自己,註釋自己,註釋歷史。同樣,歷史也註釋了解讀歷史註釋的人。

現實中每壹個活躍的主體都不可能不註釋歷史,也不可能被歷史註釋。如果解構“歷史註釋”的意義,實際上活躍的大多數人可能只是歷史註釋中微不足道的壹個“音符”,歷史可能會“註釋”實際活躍的人而不“解釋”。但是,作為歷史活動的群體主體中的壹員,每個歷史活動的個體主體都是不可或缺的歷史註解。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擴大群眾隊伍。”[11]歷史什麽也沒做。它“沒有任何無盡的豐富”,它“沒有打過任何仗”!創造這壹切、擁有這壹切、為這壹切而奮鬥的不是‘歷史’,而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不是把人當作工具來達到目的的特殊人格。歷史只是追求自己目標的人的活動。“[12]人們決心用自己的行動改造世界,創造歷史。因此,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地位的評價,不是由他們在歷史註釋中的地位大小來決定的,而是由他們的行動在整個歷史活動中是否真正融入群眾事業來決定的。

歷史詮釋不僅是人們感性的存在方式,也是人們獨特的價值存在方式。作為歷史活動主體的個體,每壹個個體在歷史活動的過程中都被歷史所註解,同時也被歷史所註解。個人如何理解歷史決定了他對歷史的態度和註釋方法,而他對歷史的態度和註釋方法又直接決定了他如何被歷史註釋。個人簡歷、品行評語、個人傳記、個人檔案、模範事跡、名言警句、名人軼事、傳奇故事等。生活中的都是非歷史主體的個人留下的歷史筆記,都從某個側面反映了歷史上個體主體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甚至從某個側面反映了其所處時代的歷史面貌。有了現代網絡語言的“相關鏈接”,歷史的“窗口”不斷被打開。無論從任何壹個歷史註解來看,人們最終都可以打開人類歷史的全貌,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必然是層出不窮的歷史註解。

歷史註解是追求有意義生活的人的現實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也是現實的人所從事的歷史活動的實際生活過程。客觀真實的歷史註解,是對人們所追求的有意義的生活最恰當的詮釋。每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價值都可以在歷史註釋中得到解釋和說明。人們只有用心雕琢歷史,才能更多更好地詮釋歷史;只有真誠地註釋歷史,人們才能更多更好地被歷史註釋。作為實際活躍在歷史活動中的人,只有遵循歷史前進的方向,努力推動歷史前進的步伐,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才能在歷史註解中留下光輝的註解,被歷史銘記,為後人樹立榜樣,從而成為歷史註解中不朽的註解。

參考資料:

[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31-32,32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30頁。

[4] [6]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38,248,733頁。

[5] [8][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60、67、92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202頁。

[11]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1654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