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高三政治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高三政治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特征的凝結和集中表現,是壹個民族長期經驗的歷史積累和升華,滲透於民族的全身,貫穿於民族的整個歷史。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該民族的宗教、倫理、風俗、科學、藝術等具體內容的* * *同壹性特征和標誌。中國有許多民族,各民族都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弘揚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我國目前的56個民族都是古代民族在我國歷史環境中長期相互吸收、演變、發展而形成的。在長期的創造中國的偉大事業中,中國各族人民鍛造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自古以來,中國各族人民在實踐中逐漸建立了密切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各民族在* * *創造中國過程中的貢獻,主要通過各民族的相互吸收、中國邊疆的開發、經濟的發展和相互促進、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來體現。在近代歷史上,邊疆少數民族在反對侵略、保衛中國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中國* * *產黨成立後,各族人民在中國* * *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階段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民族精神是隨著我國各族人民偉大事業的發展而發展並逐步形成的,是我國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偉大實踐的集中體現。

由中國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它滲透在血液中,貫穿在悠久的歷史中,熔鑄在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中。是中華民族不變的價值觀。從發展階段和形態來看,中華民族精神大致經歷了幾個階段:古典民族精神、現代民族精神和當代民族精神。古典民族精神體現了各民族在自然經濟和宗法社會條件下道德至上、彌足珍貴、穩定的執著精神;現代民族精神體現了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拯救民族、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精神。當代民族精神表現為在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背景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開拓創新精神。從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來看,愛國、團結、自強、善良、寬厚、包容、勤勞智慧、堅忍不拔等是貫穿古典、近現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華民族的精神表現在各民族的愛國主義上。我國各民族無限熱愛自己的家園,向往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中原地區。歷史上,各民族對中原地區所體現的向心力,是通過各族人民對中原地區和廣大邊疆地區的長期開發、建設和保衛,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下,我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多次分裂,但團結始終是主流。特別是近代史上,盡管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政治策動、物質利誘和武力威脅,各族人民始終堅守邊疆,最終粉碎了無數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圖謀,維護了祖國統壹。在長期的反帝鬥爭中,愛國主義是我國各民族的民族意識,是各民族建立和保衛祖國的強大動力。

其次,中華民族精神還表現為各民族追求祖國統壹的團結互助精神。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過相當長的大統壹時期,也有過相當短的地方政權分立時期。分裂對各族人民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追求團結和發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以統壹中國為核心的孔孟大壹統思想。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壹些少數民族統治者也提出了統壹的主張,並為實現統壹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此後,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割據時期,無論出於何種動機,許多民族的統治者都以統壹中國為己任,以建立統壹的中國政權為最大榮耀。眾所周知,除了漢族建立了統壹的中國政權,蒙古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也建立了長期的統壹政權。以中國統壹為常態,以分裂為異常,成為各民族的* * *知識,為中華民族大壹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華民族歷來珍視民族團結,尊重各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主張平等對待其他民族,特別是弱勢民族,與他們和睦相處。早在先秦時期,思想家就提出了“以鄰為壑,以鄰為壑”的思想,反映了中華先民希望天下太平,與其他民族和睦相處的願望,表現了壹家親、與人為善的博大情懷。這種追求和平的風格表明了中華民族對待民族和國家利益的獨特態度,即民族和國家的整體利益只有在各兄弟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各民族和諧共處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和維護,它主張以道德為教育的基礎,以管理自己的家園為前提,並在此基礎上影響其他民族和國家,以達到“各民族和睦”。這種態度壹直保持著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所有兄弟的持久親和力和感召力。

再次,中華民族精神還表現為各民族自強不息、共同發展的精神。中國各族人民勤勞勇敢、勤勞智慧,具有胸懷寬廣、熱愛生活、不甘落後、善於創新的可貴品質。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各民族無論生活條件多麽艱苦,都以頑強的精神艱苦奮鬥,艱苦奮鬥,不斷進步,創造了各自獨特的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種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千百年來交織融合在各民族的生活中,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成為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保持領先地位的根本原因。近代以來,為了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狀態,中國各族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艱苦奮鬥,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自強不息揭示了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力量源泉。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其成員對富國強民的不懈努力,來自於他們對民族自立、自尊、自強的強烈願望,來自於他們對完美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執著追求。就壹個民族、壹個國家的發展而言,在國家繁榮富強的時期,人們總是有建功立業的遠大誌向;在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關頭,自強不息的精神激勵著人們堅決反對侵略;就個人人生價值而言,自強不息表現在:仁人誌士面對強奸堅持正義,寧死不屈。當生活遇到挫折時,他們會努力,為理想不懈奮鬥。

需要強調的是,中華民族精神要素的形成是壹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有壹個逐步積累、不斷發展、最終形成和認同的過程。在中國古代,統治階級的民族壓迫、歧視和仇恨政策影響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識。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各民族之間的密切聯系和內在聯系,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礎和各種因素實際上以各種形式出現和存在。自19世紀中葉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以來,中國資產階級的出現和世界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促進了中國各民族的覺醒,進壹步強化了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中華民族精神開始強勢顯現。各族愛國誌士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為拯救民族和推動民主革命的發展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中國* * *產黨成立後,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民族觀為指導,目標是實現各民族的平等、進步和* * *生存與光榮。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由於黨的民族理論的科學性和黨的領導的正確性,各民族在創造中國的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進壹步的升華和提煉,為中華民族精神註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增添了新的內容,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兩彈壹星”精神、新時期的創業精神等。

總之,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國豐富的文化和歷史的沃土中。所以,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歷盡艱辛,堅定信仰,吃苦耐勞,增強鬥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民族精神從來都是力量的重要源泉。在新的歷史時期,億萬人民是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實踐主體,中國* * *產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佳繼承者、倡導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對於中華民族來說,21世紀是壹個充滿希望和競爭的世紀,這不僅表現在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上,還表現在民族凝聚力上。民族凝聚力的增強來自於中國* * *產黨的正確領導,來自於各民族的共同理想,來自於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廣泛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壹切有益成果,兼收並蓄。它既繼承了中國的傳統美德,又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相統壹。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既反映了歷史上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