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網絡語言可以寫進文章嗎?

網絡語言可以寫進文章嗎?

妳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自己慢慢寫,我給妳壹些素材和題材。

互聯網壹代第壹次大規模參加高考。

計算機報記者倉山子李記

2007年,壹年壹度的全國高考又來到了我們身邊。

回過頭來看,1977恢復的高考已經進入了第30個年頭,今年的高考有著特殊的意義:參加高考的考生基本都出生在1989左右。這壹代人進入中學後,也是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階段。毫不誇張地說,2007年的高考考生是真正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網絡壹代”。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2007年的高考首次迎來了人數最多的“互聯網壹代”考生。更重要的是,隨著這些網生的進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網絡語言,對基於傳統文化的中國高考產生了強烈的沖擊。

面對這樣的沖擊,每壹個關心中國高考的人都必須思考:在高考中,網絡語言到底是對個性的宣傳,還是對考試嚴肅性的褻瀆?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考生該何去何從?傳統教學應該如何適應這種沖擊?

新聞掃描:

高考對網絡語言說不!

2007年5月28日,中央電視臺國際二頻道在《時間1》播出了備戰2007年高考的新聞,其中引用了有關專家的意見,並善意提醒考生“高考作文要用網絡語言認真寫”。節目播出後,人們再次關註高考作文中的語言問題。讓正在進行的關於網絡語言能否進入高考作文熱浪的討論再次掀起高潮。

網絡語言出現在高考作文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如何揭示的?我們不妨把註意力轉回之前出現過的壹些媒體報道:

場景壹:新華網上海3月1日:3月1日起,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書、新聞報道中出現“少女”、“恐龍”、“PK”、“粉絲”等網絡流行用語,將被判定為違法。

鏡頭二:人民網天津視窗4月25日訊:《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壹考試大綱》近日發布後,多家媒體報道稱,2007年高考作文中將禁止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盡管日前教育部考試中心有關人士出面澄清,2007年高考語文大綱中並沒有明文規定高考作文中不能使用網絡語言,但網絡語言的使用再次引起人們的關註。

新聞評論

目前,我國高考仍是高校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對於高考作文這種分數很高,普通人也能看懂的考試模塊來說,與其關心數學物理化學等專業知識內容,不如關心它。不僅每年考前會有各種各樣的預測、模擬和輔導,而且關於作文題的內容和考後答案的爭論也非常激烈。

網絡語言如今又是壹石激起千層浪。其實高考作文的語言形式壹直是有爭議的,比如前幾年詩歌作文滿分該不該辯論。現在高考作文中出現的壹些網絡語言也引起了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關註。其中,有人反對在高考作文中禁止網絡語言,有人主張采取安全的方式避免網絡語言,有人贊成適當應用新語言增加創新點...爭論點無非是:第壹,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是否不規範?第二,作文創新能否吸收網絡語言?第三,考試中出現網絡語言是否應該扣分?

候選人調查

小心網絡用語。

為了調查考生對網絡語言的理解以及是否會在作文中使用,記者對華東某縣級第壹中學的理科實驗班、普通理科班、文科班的高三學生進行了調查。

高考作文與網絡語言問卷

1.妳的性別是?

男性(65%)

b女性(35%)

2.妳有過上網的經歷嗎?

經常上網(59%)

b不經常訪問互聯網(26%)

c從不上網(15%)

3.妳喜歡網絡語言嗎?

a喜歡(89%)

b不喜歡(11%)

4.妳認為“醬紫”可能表達的是什麽

泡菜(8%)

b .思維僵化(3%)

c像這樣的(89%)

5.網絡語言“潛水”的意思是

體育運動(6%)

b .網絡上的隱身狀態(87%)

不知道(7%)

6.如果妳的意思是壹個人是“BT”,妳指的就是他。

壹個BT下載工具(16%)

b他的性格不正常(68%)。

c他性格特別(16%)。

7.網絡語言中常說壹個人或壹件事“in”,意思是

a很時尚(30%)

b非常保守(45%)

不知道(25%)

8.在高考作文中,妳對網絡語言的使用有什麽看法?

堅決不使用(80%)

b適當用途(18%)

c多用途點(2%)

調查意見

調查中,記者聽到了考生對網絡語言的真實看法。高三壹個文科班的女生說:“我不同意高考作文用網絡語言。”因為大部分網絡語言比較枯燥,使用後文章內容減少。況且作文本身就是主觀題,如果閱卷老師不能接受,可能會影響分數。"

另壹個男生說,“我們要包容網絡語言,就像當年白話文的興起,同樣吃了不少苦頭。”

從考生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誰都不想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這是每壹個高考參與者的行為底線。所以壹般很難再有空白英雄了。為了穩,大部分人寫作文都是緊扣主題,觀點突出,結構整齊,卷面清晰。總之,要從內容、風格、文字上給評論者留下好印象,保持評分為第壹要素。

蕓蕓眾生中必有英才,每年的高考完美作文中總有意想不到的作品,而讓他們脫穎而出的恰恰是不同於大眾的個性。網絡語言是否是這類人才的象征性內容,確實沒人敢預測。所以網絡語言不是完全不能用,只是目前穩定性不強,還很難把握其內涵和價值。

教師調查

高考語言規範化很重要。

為了了解教師對網絡語言的認知,記者還將同樣的問卷交給了10名高三畢業班的語文教師來完成。

高考作文與網絡語言問卷

1.妳的性別是?

男性(30%)

b女性(70%)

2.妳有過上網的經歷嗎?

經常上網(50%)

b .不經常上網(40%)

c從不上網(10%)

3.妳喜歡網絡語言嗎?

a喜歡(20%)

b不喜歡(80%)

4.妳認為“醬紫”可能表達的是什麽

泡菜(50%)

b .思維僵化(30%)

c像這樣(20%)

5.網絡語言“潛水”的意思是

A a運動(70%)

b .網絡上的隱藏狀態(10%)

c不知道(20%)

6.如果妳的意思是壹個人是“BT”,妳指的就是他。

BT下載工具(60%)

b他是個變態(30%)。

他有特殊的個性(10%)

7.網絡語言中常說壹個人或壹件事“in”,意思是

a很新潮(30%)

b非常保守(20%)

c不知道(50%)

8.在高考作文中,妳對網絡語言的使用有什麽看法?

堅決不使用(80%)

b適當使用(20%)

c多用途點(0%)

教師的觀點

記者做完這套試卷後,又問高考作文中的網絡用語是否要扣分,對10老師做了壹個簡單的調查。

10老師中,有6位老師認為應該扣分。堅持網絡語言是網友即興創作的專用詞,不能用在考試作文中。有三個老師認為不應該扣分。堅持網絡語言是充滿活力的語言表達,是年輕人的語言,不能扼殺網絡語言。有1老師認為無所謂。他覺得特殊時期、特殊人群、特殊環境下的語言應用,當學生年齡大了,生活在現實中,自然會停止。他們現在用不用都無所謂。

屈文敬

職位:江蘇某中學壹級語文老師。

教學時間:10年

網絡語言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適宜生長的土壤。這是不言自明的。雖然有些網絡語言還很膚淺。

但也有不少網絡語言生動表意,展現了原創者豐富的想象力。所以說他們是語言垃圾真的不合適。

當然,高考作文考察的是考生正確使用漢字的能力。如果整篇文章都是網絡語言,尤其是壹些普通人(指非網民)不常使用的網絡語言,讓人不知道是什麽意思,比如念密碼,不僅不能體現考生正確使用漢字的能力,而且有宣傳歪理邪說之嫌,實在讓讀者難以接受。

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在高考中適當使用壹些網絡語言,比如文中人物之間的對話,有利於塑造人物的性格。在描述性寫作中使用網絡語言是不合適的。這和中文文章中英文和全球縮寫混用是壹樣的。關鍵是看目的是什麽。比如現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的那句“像梵靈上彈的名曲”,會比“像小提琴上彈的名曲”更機智。同時,在新文化運動中壹些大師的文章中,偶爾夾雜壹些英文直譯詞,不僅不影響文學性和嚴謹性,還顯示出深刻的含義和魅力。但是如果到處用壹些“OK”“OVER”之類的詞,看起來就不時尚了,讓人覺得是假洋鬼子。網絡語言也是如此,用得巧妙,用錯了也會被濫用!不能沒事就跟著壹個“笑臉”加壹個“東東”。這就很尷尬了!

付強

職位:重慶市渝中區某重點中學語文老師。

教學時間:7年

我堅決反對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無論是考試作文還是文學創作,只要是文章,都要針對閱讀對象。考試考的就是這種能力,也就是要充分考慮閱讀對象的具體情況。網絡語言的主要流通環境是在網上,或者說是在網民之間,離實際應用還很遠。

就像命題作文,妳要獨樹壹幟才能按要求寫,風險不言而喻。網絡語言憑借語法簡單、形式幽默的優勢,在網上廣為流傳,但短時間內不可能在更規範的現實社會中普及。

這不是文化是否先進,也不是作文是否與時俱進。就像歇後語壹樣,也具有文化特征,可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但不能用於規範性文章,只能用於通俗小說、故事中。回到高考作文這個話題,不僅很多網絡語言用法不規範,意思不明確,而且很多閱卷老師也不壹定會所有的網絡語言,這對於考生取得應有的成績是非常不利的。總之,我不贊成在高考中使用網絡語言。在我之前的模擬考試中,我壹直強調個別同學在使用網絡語言時可能會丟分。

調查意見

毫無疑問,老師並不都是與網絡隔絕的人。他們的想法,無論是贊成寫作使用網絡語言,還是反對使用網絡語言,都是從熱愛學生的角度出發。他們的苦心,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在高考中取得應有的成績。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目的是為了將來適應社會。作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能夠寫出規範的文章來表達和交流思想。但是,文學創作教育並不普及,只是引導有特長有愛好的學生。所以老師反對作文應用網絡語言,並沒有脫離這個教育目的。看來即使有會用網絡語言的考生,也要先有駕馭的能力,不能畫蛇添足,不能自作多情,不能模仿別人。

專家辯論

謹慎和寬容各持己見。

學生和老師的觀念差異很大,那麽審稿人和文字專家是如何看待網絡語言進入作文的呢?他們對考試使用網絡語言的態度是否壹致?

互相對抗:

高考作文使用網絡語言會吃虧

於老師,山東省煙臺二中高級教師,曾擔任高考閱卷老師。

高考作文的閱卷老師對網絡語言非常反感。這些閱卷老師在中國接受過傳統的、專業的教育,對漢語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網絡語言,能夠理解其含義,但他們會自覺維護漢語語言的規範性,不會容忍語言不規範、錯別字甚至標點符號錯誤。因此,學生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並不便宜。

上海高考語文閱卷組的壹位負責人說

不鼓勵學生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因為網絡語言雖然更生動,但有些單壹膚淺,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高考作文不使用網絡語言,不會讓作文變得索然無味,反而會讓學生轉而追求更有味道的生動性。

用於:

讓閱卷老師學習網絡語言

北京某重點中學校長宋老師。

網絡語言自出現以來,就充滿了爭議,社會上眾說紛紜。有人斥之為“語言垃圾”,甚至上升到“影響國民素質”的高度。而另壹些人則持贊賞的態度,認為網絡語言輕松活潑時尚,應該以寬廣的胸懷包容。無論如何,這些爭議提醒我們,網絡語言正以不可阻擋的方式進入我們的生活,並被大多數人接受,尤其是年輕壹代。網絡語言當然有它的優點。或許正因為如此,高考大綱中並沒有硬性規定不能使用網絡語言。

語言專家王雷。

基於“很多老師不適應網絡語言,甚至不知道它是什麽意思”,人們不禁有壹種為考生“打抱不平”的沖動。無論中考還是高考,都應該以考生為中心,以考生最擅長、最能激發其潛能的方式,而不是以閱卷老師為中心,以自己最方便閱卷的方式。也就是說,當考生和閱卷老師出現壹些不壹致的時候,老師應該遷就考生,而不是犧牲考生的利益。

所以,與其勸考生謹慎使用網絡語言,不如讓閱卷老師主動學習網絡語言。需要註意的是,在這樣壹個信息時代,掌握網絡知識,熟悉網絡語言已經成為壹種必備的素質,這不僅是對教師職責的要求,也是對考生負責、公正的要求。主動學習網絡語言,當然不僅僅是要求老師學習壹些“BT”、“硬核”之類的新詞,更重要的是要轉變壹種教育觀念,簡而言之就是要“與時俱進”。

我們的意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粥、瘋、性友、驢友這些網絡語言妳了解多少?

21世紀是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壹種新的語言,網絡語言不僅進入了我們的生活,而且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在這裏,為什麽要做這樣壹個關於網絡語言的專題,主要是因為它對考生乃至初高中的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我們不得不承認,網絡語言對當今青少年的影響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因為1990的80後、80後這壹代人是在相對成熟的互聯網環境中長大的,從小就和電腦、網絡打交道,所以網絡語言已經悄無聲息地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也頻繁出現在試卷中,甚至高考中。因此,能否在高考中使用網絡語言,引起了老師和考生的極大爭議。

的確,網絡語言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語言文字在形式上發展的產物。我們應該接受,但不能盲目適應,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網絡語言也是如此。

做完這個題目,我們深有感觸。由於缺乏相關的法律規範,我們很難對高考是否應該使用網絡語言得出明確的結論。就像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遇到這個問題也很難選擇。如果支持學生使用網絡語言,部分閱卷老師會在高考中反感,學生難免吃虧;如果學生反對使用網絡語言,那麽這就違背了他們的現實生活,壓制了他們活潑熱情的天性。但當我們處於矛盾的中心時,就必須做出選擇,套用壹句名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學習考試中,考生都要謹慎使用網絡語言,要用最經典、最精華的。特別是他們不要盲目使用壹些膚淺粗糙的網絡語言,更不要冒險制造壹些奇奇怪怪的味道。

-

壹個中學生在題為《我的理想》的作文開頭寫道:“我是壹個8素米的女生,但是我的夢想太遠大了。我只睡稀飯和糙飯,像個醬紫的菜鳥……”網絡語言應用於課堂作文時如何評分——

主題寫作張艷華·郭棟

中國第壹部網絡語言詞典:中國網絡語言詞典。

在網絡中迅速普及

今天,壹種新的語言系統已經撒下了壹張看不見的網,這張網充滿了虛擬的網絡和現實社會的每壹個角落。在這個系統中,我的名字不是“我”,而是“我”;妳不叫“妳”,叫“泥”;很不叫“很”,叫“粉”;發帖不叫“發帖”,叫“灌水”;變態不叫“變態”,叫“Bt”;什麽不是“什麽”,而是“蝦米”;蟑螂不叫“蟑螂”,叫“蟑螂”;不叫“德”,叫滴滴;物不叫“物”,叫“東東”;支持不叫“支持”,叫“頂”;醜男醜女不叫“醜男醜女”,叫“haplessness,壹個胚芽男”;罵人不像罵人,而是用“NND,TMD”...在這個系統中,有諧音或諧音的新詞如斑竹(版主)、+U(加油)、B4(之前)、= =(等。),OIC(哦,我明白了),還有ft等中英文縮寫,是fullen(昏厥)的縮寫。有粉絲等外來詞的音譯,也有“粥”等方言詞表示“喜歡”(西南方言中,不分H、F);現有的音標詞如“不要這樣”可以說是“膚淺紫”;還有比喻性、象征性的詞,如“Zzzzz”表示睡覺,“T_T”表示哭泣;同時還有9494(就是)、0837(別生氣)、256(請)等號碼;還有斷字,比如叫弓(超)等等。

面對網絡語言,越來越多的人無所適從:壹方面,是網絡語言突破了傳統的“網絡相關、網上流通的語言”的概念,開始滲透到人們的日常話語、學生作文、電視、報紙、雜誌中。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原副所長於根元主編的《中國網絡語言詞典》出版。另壹方面,代表漢語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還沒有收錄網絡語言。與此同時,今年上海、福建等地實施的《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對部分網絡語言發布“禁止令”,明確規定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範的網絡語言不得在國家機關的公文、教材和新聞報道中使用。眾說紛紜,讓人不禁疑惑:網絡語言到底該屏蔽還是該疏?能否進入中國傳統體系,成為約定俗成的壹部分?

支持者:現代中國人的發展需要革命。

很多人對壹些地方的禁網進行了反叛:“網絡語言改變了人們的說話方式”,“讓現代漢語更有活力”。網絡語言的簡潔、趣味性往往能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壹些象征性的網絡詞匯能縮短交流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減少陌生感。壹方面,它可以在現有漢語詞匯的基礎上快速“催生”新詞,如通過類比形成的詞族,如黑客、閃客、博客、博主、博主、播客等。再比如,音變產生的“英雄”之類的新詞逐漸變成了“大蝦”,“旅行者”逐漸變成了“驢友”,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的壹系列旅遊知識書籍被命名為“酷驢系列”。不少網友認為,這為當代漢語詞匯註入了生機和活力。另壹方面,壹些古老的漢語詞匯,如“恐龍”(醜女)、“青蛙”(醜男)、“五朵金花”(翠花、五個變態男像花、木花、黑花、菜花、水版),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對立:現代漢語網絡語言的生命

作為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象征體系,很多人還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它的純潔性。面對形形色色的網絡語言,有的高喊“狼來了”,有的則感嘆是“語言的渣滓”、“文字的狂吠”。很多老師認為,與傳統語言相比,網絡語言非常不規範,沖擊、解構、顛覆了現有的語言規則。縮略語、錯別字等詞語的大量使用是網絡語言的壹大特點。有些速記形式完全背離了人們傳統的認知心理。試想壹下,為什麽“神童”變成了“有精神病的孩子”,“絕世佳人”變成了“失去後代的親人”。此外,網絡語言中壹些低俗晦澀的詞語也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意境,對漢語的純潔性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臺灣省作家白先勇總結現代中國人的命運說,“百年中國人,內憂外患”。壹個是漢語受到西方語言的沖擊已經嚴重歐化,壹個是受到大眾文化和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的沖擊、滲透和同化。“青少年正處於打基礎的最佳時期。他們積極主動,接受能力強,但由於知識面相對狹窄,掌握母語的能力較差,分辨能力不夠。如果網絡語言沒有書面形式的限制,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文化素養和對傳統語言的認知。

語言學教授吳偉:時間是最好的見證。

在去年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報告》中,明確提出“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網絡語言,網絡語言會向什麽方向發展,會給母語帶來什麽影響,都是必須面對和重視的現實問題”。

對此,暨南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授吳偉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網絡新詞的出現是網絡發展過程中的伴隨現象,也有壹個發展、修正和完善的過程。我們不必武斷地否定或肯定這種現象,應該在發展的過程中去觀察和判斷。在面向世界的開放態勢中,網絡應該是處於風口浪尖的,各種語言成分和色彩的滲透是自然而然的,不必大驚小怪。每壹個新詞的出現都要經過語言社會的檢驗。優勝劣汰也是語言發展的規律,時間會是最好的見證。”

回顧網絡詞匯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程,未來網絡語言詞匯將有三種發展趨勢:壹是脫離網絡,融入社會,經過規範後成為現代漢語規範語的壹小部分。這壹小部分網絡詞匯主要包括壹些基礎詞匯和壹些公認詞匯。“有些網絡新詞很好。比如把email翻譯成‘伊妹兒’,亂發帖叫做‘灌水’,既通俗又實用,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構詞習慣,已經被很多人接受。”吳偉教授舉例說。

二是留在網絡中,成為網絡方言的壹部分。很多學者提出,網絡語言和方言壹樣,使用範圍非常有限。比如有人在“貓撲”網上說“我874妳”,只有“貓民”能接受。“874”只是網絡上壹張編號為“874”的圖片,就是壹個女生用掃把扇了壹個男生壹巴掌。可見,網絡語言對語境的依賴性超過了其他壹般語言。特別是很多網絡詞語的含義還沒有完全定型,離開具體的語境就很難區分其含義。這些都說明,網絡語言的使用有其獨特的使用範圍和使用者,並不需要全民去理解、接受、掌握和使用。這也是《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主持人晁繼洲沒有收錄網絡用語的解釋:“詞典在促進語言規範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收錄了近幾年出現的2000多個漢語新詞,但不包括那些只在網絡上使用的詞。因為那些話對整個社會不具有普遍意義。”

第三,大部分網絡詞語都在迅速生長和消亡,這已經成為語言發展歷史長河中的壹粒沈甸甸的沙子。正如吳偉教授所說,“文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目前網上出現的壹些東西不屬於語言的範疇。例如,“TT”代表眼淚。只是從日本動畫中借用的類似符號,沒有固定發音。此外,QQ聊天中使用的壹些顏文字可以傳達感情,但它們也沒有發音。網上很多表意現象只能是壹種嘗試,而不是真正的語言。”“有些‘話’莫名其妙。比如‘PP’可以用來誇人漂亮,也可以用來罵別人變態。沒有固定的方向,很容易產生語義上的誤解,而且這些術語只在很窄的網絡圈子裏使用。嚴格來說只能作為字母夾而不是單詞。我認為網絡詞語的通過和最終的選擇也會遵循既定的規律,不以少數人的意誌為轉移。”

對於網絡語言能否進入房間,吳偉教授總結道:“還需要對網絡語言進行管理和規範。管理和規範不是簡單地設置幾個‘禁止’條款。我們不應該充當語言的警察,而是語言使用的引導者。因為網絡語言有很大的自由空間,不能硬攔,語言本身也在不斷發展,試壹試也沒有標準。”

-

個人建議妳也要去兩種材料的糟粕,取其精華。

多融入自己的思想。

最後,希望大家能在我的回答中給我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