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關於用事物形容人的名句。

關於用事物形容人的名句。

把人和物比較,就是把人的性格和某樣東西的特點比較。這也是作文中用來表達和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寫法。

比如《落花生》講述了“我們”壹家慶祝豐收節,品嘗新花生,談論花生好處的全過程;告訴人們要務實有用,不要正派,對別人不好。在談到花生的好處時,文章有如下幾段:

父親說:“花生有很多好處,但有壹點是最珍貴的:它的果實埋在地下,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翠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讓人壹見鐘情。”妳看到它在地面上變短了。當它成熟的時候,妳不能馬上判斷它是否有果實。妳得挖出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好,媽媽點點頭。

父親接著說,“所以妳應該像花生壹樣。雖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不是好看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

我說:“那,人要有用,不只是體面,而是對別人不好。”

父親說:“是的。這是我對妳的希望。”

這幾段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借用花生的特性來形容如何做人):父親引導孩子談論花生,是為了談論人生;他贊揚了花生的性格,也說明了壹個人應該是什麽樣的人。“我”從父親的話裏學到了“人要有用,不只是正派,更不能對別人好。”這個認識得到了父親的肯定。這就像畫龍點睛壹樣,很自然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可見,無論是寫人物筆記,還是寫風景,正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深刻,表達更加含蓄;可以大大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再讀下面這篇文章,體會這篇文章在隱喻方面的特點和作用:

山裏的老杏樹

杏子熟了,正趕上農村小麥豐收。麥收後的壹天,我抽空背著壹根棍子,上面有壹個籃子,爬上了南山。

路上遇到鄰居的二姨。二姨見我摘杏,連忙告訴我:“我都找遍了,山梁南第二個山溝的樹上有杏兒,可是杏又綠又小,不好吃!”說完,二姨就下山了。

我爬上山脊,遠遠地看到了那棵樹。這是那個山谷裏唯壹的杏樹。走近壹看,只見樹上綠葉中半紅的杏子,壹串串地擠滿了枝頭。隨著壹陣微風,杏樹搖著枝葉,好像在向我打招呼。

這是壹棵老杏樹,長在溝底缺土缺水的巖石旁。它的樹幹又高又彎又粗,傷痕累累。顯然,它歷經滄桑。我把壹根棍子圍在腰上,爬上了樹。坐在粗大的樹枝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樹枝上,每個葉窩上都掛著壹顆圓圓的杏子。杏子大多有“陰陽臉”——壹邊是綠黃,壹邊是黃紅;他個子不小,每個人看起來都像個小蘋果。看著這些綠葉間有壹串串枝幹的杏子,我搞不清楚它們是像珍珠還是寶石,還是像翡翠還是瑪瑙。擠壹個看看,唉,金黃的果肉泡在汁裏放入口中,酸酸甜甜的,沁人心脾。

擡頭壹看,無意中發現壹塊石頭卡在兩根樹枝之間。哦!我全懂了:二姨說杏子又綠又小,因為樹太高了。她看不到上面打結的杏子,就只摘了下面壹些小的。她不會爬樹,夠不著樹,也不會用石頭砸樹。顯然,她真的委屈了這棵老杏樹。

看著樹上觸手可及的果實,再低頭看看這棵飽經風霜的老杏樹,壹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樹,老杏樹,妳不畏寂寞,不畏艱難困苦,獨自紮根在這深山怪石中,蒼老而持久。妳壹年又壹年為人們結了多少杏子?但是妳不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任何東西。當妳受了委屈或者遭遇冷眼非禮的時候,妳的腳跟還是那麽堅定,妳的胸懷還是那麽開放無私。多麽可敬的老杏樹啊!

我輕輕挪開石頭,拔出腰間的木棍,卻不肯打,怕打中杏兒,損傷老樹的枝葉,傷害它的身心。於是,我下了樹,胳膊上挎個籃子,爬上樹,坐在老杏樹的懷裏,盡情地摘著杏子,盡情地享受著它奉獻的果實。

這是壹篇優美、生動、感人的文章。我相信,每壹個學生看完這篇文章後,都會意識到這篇文章絕不是壹個單純的“東西”;作者用比喻的方法謳歌了具有山中老杏樹性格的人,熱情謳歌了具有老杏樹性格的人(不畏孤獨,吃苦,紮根山中,飽經風霜,蒼老持久,唯有奉獻,豁達無私),同時發自內心地表達了對具有老杏樹性格的人的無比熱愛。

需要註意的是,用文字描述的事物的特征要和人的性格相似;人們看完文章,就能清楚地明白這篇文章借物想說明什麽,歌頌的是什麽樣的人。如果不是這樣,“以物喻人”的方法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