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我們來看看著名心理學家華生的親子實驗。

01

最近壹直在關註三個“越來越多”。

第壹個“越來越多”?母乳餵養率越來越低。

“我拒絕母乳餵養我的孩子。我們單位有很多新媽媽。因為產後哺乳,胸部終於下垂,腰上長出壹圈遊泳圈。太醜了,我接受不了。”

第二個“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媽媽產後馬上上班。

“孩子這麽小,什麽都不知道。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小學,需要教育,我就回去。現在,這幾年,我會賺更多的錢。”

第三個“越來越”——“嬰幼兒自主教育”越來越受歡迎。

最典型的方法有哭鬧免疫、延遲滿足和嬰兒獨立睡眠。

“不要和孩子太親近,不要輕易滿足孩子,即使孩子哭了,妳也絕對不能心軟。得到太多安慰的嬰兒長大後會依賴大人,變得太粘人而無法獨立。”

這三個“越來越”讓我擔心。我實在忍不住了,決定站起來放屁。

02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行為心理學的創始人沃森提出了壹個非常著名的理論:

“孩子對愛的需求源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會滿足他對愛的需求,所以媽媽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的食物就可以了。

沃森

媽媽不能和孩子太親密,這樣會阻礙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成年後非常依賴媽媽,很難獨立和成功。"

沃森還為此專門寫了壹本書——《嬰幼兒心理護理》。

在他的書中,他提倡行為矯正育兒制度:

“把孩子訓練和塑造成機器;

像對待大人壹樣對待孩子,盡量不要親親抱抱,不要讓孩子坐在媽媽腿上,不要輕易滿足孩子,即使孩子哭了,也絕對不能心軟,以免孩子養成依賴父母的壞習慣..."

這壹理論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席卷美國,隨後影響了許多西方國家。

後來流行的哭鬧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自主睡眠法都源於此。

這個理論真的那麽有效嗎?

另壹位心理學家對此提出質疑。

這個人是-?哈裏·哈洛。

03

哈洛找了很多恒河猴,做了壹系列實驗。

為什麽用恒河猴做實驗?

因為94%的恒河猴與人類有相同的基因,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與人類非常相似或相近。

哈羅德做的第壹個實驗是。替代實驗

哈羅德把新生的猴寶寶放在籠子裏,然後用兩只假猴子代替母猴子。

壹只假猴子是用鐵絲做成的,胸前裝了壹個瓶子,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

另壹個假猴子是法蘭絨的,摸起來更舒服柔軟。

如果按照沃森的“牛奶是母親”的理論——孩子對愛的需求源於他對食物的需求,他對食物的需求得到滿足,他對愛的需求也就得到滿足。

那麽猴寶寶肯定會依附於“鋼絲媽媽”的。

然而,實驗結果出人意料。所有參與實驗的猴寶寶都選擇了沒有奶瓶的“天鵝絨媽媽”。

幾乎所有時候,小猴子都會掛在“絨布媽媽”身上,只有感覺餓的時候,才會去“絨布媽媽”那裏餵食。

但只要壹吃飽,它就會迅速回到“法蘭絨媽媽”的懷抱。

有些小猴子餓的時候甚至都不想去。他們把自己掛在“絨布媽媽”身上,只把頭貼在“鐵猴媽媽”身上吃奶。

然後,哈羅德搞了個惡作劇。

他做了壹些發條玩具,比如嚇人的奧庫莫和會打鼓的熊,然後把它們放進籠子裏。

小猴子嚇得立刻跑回去抱住“絨布媽媽”,躺在媽媽懷裏,慢慢平靜下來。

哈洛把“天鵝絨媽媽”搬到另壹個房間,然後繼續用發條玩具威脅。小猴子更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他也沒有跑到“媽媽絲”那裏去,而是眼巴巴地看著對岸的“絨布媽媽”。

如果沒有“法蘭絨媽媽”,小猴子就會蹲在地上,蜷縮著,顫抖著,吃手指,搖擺著,尖叫著...

很像精神病院的病人。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提出了壹個著名的論斷——

愛情來自接觸,而不是食物。

接觸帶來的安慰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母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的滿足孩子的饑渴。它的核心是接觸關懷:擁抱、撫摸和親密。”

所以,家長不僅要餵養孩子,還要給孩子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的關愛,讓孩子健康成長。

讓他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心智才會健康發展。

哈洛寫道:“只有牛奶,人類永遠活不長。”

04

但這些由“絨布媽媽”而不是真猴子養大的猴子,長大後有壹系列問題:

當哈洛將這些猴子放入正常的壹群猴子中時,他發現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

“這些猴子孤僻、抑郁、自閉,其中壹些還具有自我毀滅和攻擊性。它們對周圍的壹切都充滿敵意,不能和其他猴子玩,也不想和其他猴子玩。”

哈洛由此想到了壹個問題——它們有能力撫養後代嗎?

於是哈利做了另壹個實驗——繁殖實驗。

▲忽略小猴子

▲虐待幼猴

哈洛通過實驗發現,所有的雄性猴子都喪失了尋找配偶和交配的能力。而母猴子,也不想交配。

經驗豐富的公猴放進去,母猴會拼命反抗,公猴渾身是傷,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懦弱。

我們做什麽呢

哈洛發明了壹種“強奸架”來固定母猴的身體,讓公猴騎在母猴身上。

這個工具真的起作用了,20只母猴受孕,生下幼猴。

但是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在這20只雌性中,

七根臍帶被剪斷,他們對孩子不理不睬。

其中8人經常暴力毆打虐待兒童。

他們中的四個人甚至冷血地殺害了孩子們。

只有1笨拙地試著餵嬰兒。

也就是說,他們幾乎都喪失了撫養後代的能力。

05

有什麽問題?

哈洛想了很久,推測這可能與“運動”有關。

所以他做了另壹個實驗-?搖擺實驗。

他重新發明了“母親法蘭絨”,使它可以移動和擺動。

於是哈洛放了壹批幼猴進去,讓會蕩秋千的“天鵝絨媽媽”來養,並保證幼猴每天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和真猴玩耍。

實驗很成功,這樣養出來的猴子成年後基本正常。

於是哈洛得出結論——鍛煉和玩耍是母愛的另外兩個重要因素。

“只給食物和擁抱,不給孩子足夠的運動和玩耍,大腦控制運動和平衡的感覺系統,以及與觸摸和運動相連的情緒系統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也就是說,大腦功能會出現異常,表現為暴力、幻覺和精神分裂。"

為什麽嬰兒喜歡父母輕輕搖晃?

為什麽寶寶喜歡被人逗?

因為運動和玩耍可以促進大腦發育。

1958年,哈洛在美國心理學協會年會上做了壹次著名的演講。演講的題目是“母愛的本質”。

“愛情有三個變量:撫摸、鍛煉和玩耍。如果妳能提供這三個變量,妳就能滿足壹個靈長類動物的所有需求。”

母愛的本質是什麽?

觸摸,運動,玩耍。

這次演講不僅震驚了整個美國,也顛覆了美國社會壹直倡導的餵養嬰兒的方式。

06

哈洛的實驗得到了很多驗證。

比如二戰時期的孤兒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嬰兒被送到孤兒院。雖然孤兒院給了足夠的食物和衣服,但大多數嬰兒還是死了。

大家都覺得推斷嬰兒可能死於細菌或疾病感染很奇怪。

於是政府規定,照顧嬰兒的修女要和孩子保持距離,嬰兒床之間要放窗簾。

但情況並沒有好轉,嬰兒仍在陸續死亡。

除了壹個孤兒院,那裏養育的嬰兒死亡率特別低。

壹個醫生偷偷去調查,發現這裏有個尼姑違反了規定。每天晚上值班的時候,她都會抱起壹個個嬰兒,溫柔地撫摸、按摩。

真相由此而來——觸摸、運動和玩耍才是真正的靈丹妙藥。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做了壹個殘酷的實驗。他把許多剛出生的嬰兒從他們的父母身邊帶走,把他們聚集在壹起,然後由護士專門餵養他們。

只給了足夠的食物,卻沒有任何情感上的互動。結果這些嬰兒都死了。

在《醫院系統》壹書中,斯皮茨記錄了他在托兒所觀察到的現象:

“那些只獲得食物補給的棄嬰,會因為得不到照顧者的撫摸和情感互動,變得異常安靜、孤僻、抑郁。許多嬰兒不到壹歲就夭折了。有些嬰兒雖然活了下來,但無法像正常孩子壹樣發育,甚至不能坐、不能站、不能說話。”

擔心母愛過度的心理學家沃森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實現了自己的想法:

“不要親親抱抱孩子。”

“不要輕易滿足孩子。”

結果他的三個孩子都得了抑郁癥,大兒子自殺,二女兒多次自殺。最小的兒子壹直在流浪,可以靠他的救濟金生活。

07

哈羅德覺得實驗不夠,於是在實驗壹的基礎上,又做了壹個實驗——?露天實驗

他把幼猴放到壹個不熟悉的小房間裏,房間裏擺滿了很多東西,比如積木、毯子、帶蓋的容器、折紙等等。所有這些小猴子都喜歡玩。

然後哈洛設計了三種情況:

房間裏只有“法蘭絨媽媽”。

房間裏只有“母線”。

房間裏沒有媽媽。

結果是—

當房間裏只有壹個“鋼絲媽媽”或者沒有媽媽的時候,小猴子們會非常害怕和緊張,要麽在角落裏抱著頭,要麽蜷縮在毯子上,對周圍的玩具視而不見。

家裏有“絨布媽媽”的時候,小猴子會立刻沖過去,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過壹會兒,幼猴就會把“絨布媽媽”當成安全的來源,大膽地去摸那些玩具,輕輕地摸,然後迅速回到“絨布媽媽”的懷裏,再去試著去摸那些玩具,等等,就像人類的孩子壹樣。

當哈洛把“法蘭絨媽媽”拿走的時候,小猴子就會抱著頭蜷縮在角落裏,露出非常害怕的樣子,再也不給玩具了。

哈洛由此得出兩個結論:

●獨立不是靠“孤立”和“殘酷”培養出來的。

相反,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更有可能離開母親的懷抱去獨立探索,成為更獨立、適應能力更強的成年人。

●孩子越是被寵愛,越是會敞開心扉,變得開朗。

越是得不到重視的孩子,越會封閉自己的內心,忽視周圍的環境,性格孤僻,不合群。

08

為了繼續探索母愛缺失可能帶來的問題,哈洛做了另壹個實驗——長期缺失母親實驗。

壹群小猴子出生後,哈洛不讓它們與任何假媽媽接觸,讓它們單獨呆在籠子裏,只是定期給它們餵食。

▲小猴子不跑向任何媽媽。

在沒有母親的情況下生活了8個月後,哈洛把他們放在壹個有“母親法蘭絨”和“母親電線”的房間裏。

當可怕的發條玩具出現時,這些小猴子會有什麽反應?

結果是,他們不會跑去找任何壹個媽媽,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和媽媽有過經驗。

他們大多撐著,晃著,癱倒在地,然後絕望地尖叫。

更可怕的是,這些小猴子長大後,根本無法和猴子打成壹片。它們非常膽小,害怕其他猴子,也非常具有自暴自棄和攻擊性。

當其他猴子欺負它們的時候,它們就開始自殘,撕扯自己的頭發,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哈羅德繼續做更詳細的實驗,通過這些實驗他發現:

壹旦幼猴出生後與母親分離超過90天,這種傷害是無法彌補的。即使以後和媽媽或其他夥伴相處,也永遠長不成正常的猴子,因為錯過了壹個“關鍵期”。

壹旦錯過,門就永遠關上了,感情的紐帶就再也無法建立。

於是哈洛得出結論——孩子出生後六個月是建立良好母愛最重要的時期。

為什麽是六個月?

因為猴子的90天對人類來說差不多是6個月。

哈洛這樣總結道:

“孩子出生後,父母尤其是母親應避免與孩子長期分離。長期分離會對孩子造成很大傷害。”

09

最後,哈洛做了壹個非常殘酷的實驗,這個實驗被稱為絕望之井。

哈洛做了壹個漏鬥形的暗室,讓猴子倒掛兩年,底部有壹個容器,用來取食物。

起初,小猴子會壹直往懸崖上爬,但當他發現自己無法逃脫時,他孤獨而絕望地安靜下來。

哈洛稱之為“絕望之井”。

▲絕望之井

兩年後,當猴子被釋放時,它們已經患有嚴重的抑郁癥。喜歡遠離猴子,只是坐著,完全失去猴子應有的活力,有強烈的自閉、自殘、攻擊傾向。

哈洛嘗試了很多藥物,用集體生活來治療,但都沒有太大起色。

哈洛得出結論,從這些小猴子身上,我看到了人類最糟糕的精神疾病是怎麽來的。

“對靈長類動物來說,早期嚴重而持久的隔離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傷害和死亡。

這種影響會持續壹生。"

攻擊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生來就沒有反應的絕望。壹個反應嚴重遲鈍的寶寶,內心會有兩種強烈的情緒:

壹、絕望——認為愛情不存在。

二、仇恨——試圖毀滅整個世界。

我想到了馬加爵。

10

哈洛的壹系列實驗因為非常殘忍而受到很多人的批評和斥責,但是這壹系列實驗的貢獻太大了,扭轉了歐美流行的育兒方式。

因此,哈洛對恒河猴的代孕實驗,後來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母愛的本質是什麽?

●觸摸?——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

●運動?-輕微晃動,多和孩子互動。

●玩?——經常和孩子玩遊戲。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年紀小,不懂事,沒記性。

眾所周知,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得不到足夠的撫摸、鍛煉和玩耍,長大後往往性格內向、不合群、抗壓能力差、自我價值感低、社交能力弱,甚至會變得抑郁、自閉、自殘、充滿攻擊性。

現在的父母都喜歡說壹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大多數家長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線其實是在嬰兒期。孩子真正的充實,不是給最多的錢,不是給最好的食物,而是給最多的陪伴。

11

2009年《柳葉刀》做過壹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有9000萬抑郁癥患者。

201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壹個數據:中國每13人中就有1人精神障礙,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世界第壹。

雖然抑郁癥的病因非常復雜,自殺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但毫無疑問,最致命的原因之壹來自於“嬰兒”和“嬰兒期”。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講了壹個故事:

壹個三歲的小男孩在漆黑的房間裏大喊:“阿姨,跟我說話!”" ? "恐怕,這裏太黑了。"

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麽用?妳看不見我。”

男孩回答:“沒關系,有人說話就帶光。”

反應輕。

沒有回應,家裏很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