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種拖延癥,偽裝成敬畏。
從6月5日開始,微信官方賬號在壹個半月的時間裏,寫了19篇讀書筆記,近3萬字。被推薦到首頁13次,於是我開始懈怠,到了要不要堅持的地步。
剛好遇到三件事,中秋活動,英國節假日,而在這個節點上,我選擇看唐先生寫的《曾國藩》。
後來的筆記開始拖沓。
我寫讀書筆記的初衷是培養自己的涵養和讀書的好習慣。
然而,曾幾乎是古今中外第壹個自我克制的完人。
相比之下,我很慚愧。
這本書已經看到第五章了,講的是他已經走出大山,從湘鄉荷花池到省會長沙開始團練。
期間經常有想動筆的沖動,但總覺得自己太淺薄,理解不了。
期間,這本書就像壹面鏡子,掛在我的心裏,折射出我內心的掙紮、仿徨、謙卑和驕傲。簡而言之,我可以看到我腦海中的壹切。
如果說14年前看這本書打開了我看聖人的大門,那麽14年後,如果我還停留在對聖人的敬仰和敬仰,那還有什麽意義呢?
舉秋不足,不見日月為目力,不見雷聲為聽力。
所以關鍵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如何做到剛正不阿。
這期間,我最大的收獲應該是真正練就了老先生的“笨功夫”,做學問,善於“裝傻”。
所以這段時間,我開始形成這樣壹個習慣。
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不管怎麽樣,打開電腦寫壹個小時,寫到哪裏,算到哪裏。到時候馬上停止跑出去,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用壹個好的習慣來化解內心承諾產生的焦慮和後悔。這是事實。
回到這本書的前五章。
陽明後,讀諸侯,從侯爺到曾侯爺。前者造就了清凈的心靈,後者升華了理學的靈魂。
兩人的軌跡依然匯聚在李賀的這首詩上:請暫時去淩煙閣,如果妳是書生萬戶侯?!
正是這首詩,喚醒了兩代文人的誌氣,救民於水火,助樓於倒,救潮於落。
曾國藩21歲考中進士,23歲考中進士,27歲考中進士,院士。壹個窮學生,在北京,沿著這條職業道路堅持下來,壹步步晉升到二等官職。十年七遷,甚至十步,而這壹切都發生在道光年間。這期間也是曾國藩理學的十年,仕途始終不忘培養自律。
懷著內聖外王的野心,靜待時局。
這本書寫於鹹豐二年。當時,曾國藩離京赴江西任考官。在去安徽的路上,他得知母親去世,壹路到嶽陽市求救。此時,曾國藩即將年滿43歲。
這裏面有個細節,就是曾國藩在嶽陽“得了個人才”,他們從益陽陸路回湘鄉、寧鄉。這曾大人居然被太平軍俘虜寫布告,幸好連夜營救,逃回了老家。
第二章是對左的研究。這裏的邏輯是長沙城危在旦夕。時任湖南巡撫張推薦正在東山避難的左,左回長沙當參謀。大家齊心協力守長沙,西王母蕭朝貴中彈身亡。太平軍為了早日攻占嶽州,率領大軍順流而下,直取金陵,讓長沙贏得了喘息之機。
此時清廷開始頒布敕令提拔團練,並組建地方武裝平息叛亂。左向張推薦曾國藩擔任湖南團練大臣。
曾國藩之前的仕途幾乎壹帆風順。最大的危機發生在鹹豐元年,新皇帝剛登上大寶。2008年5月,在劉融、羅澤南等人的推動下,曾國藩在《尊陳勝德三端防虐》中對鹹豐帝進行了批判。鹹豐帝沒看完,憤然倒地,馬上召見軍務大臣,要給他定罪。如果不是祁俊造、季誌昌等人為他求情,他很可能會出事。曾國藩了解這壹情況後,非常緊張,立即自責這次諫辭。
根據他謹小慎微的性格,結合他之前壹帆風順的仕途經歷,他在壹個風雨飄搖的時候當上了鎮壓起義軍的應永大臣,而且是在風頭最勁、官場最腐敗的洪陽故裏湖南。可想而知,曾國藩壹開始是肯定會拒絕的。
於是小說這些章節中最精彩的情節描述開始了:
首先,在左的推薦下,時任湖南巡撫的張給曾國藩寫了壹封信,邀請他到省城做,談的意思躍然紙上:
“亮基和不才,妳們家鄉缺乏,實在難以承受這個任務。大人是三湘之才,國家的棟梁,皇帝依靠他們,百姓信任他們。他們渴望遷到長沙,主持團訓,剿滅土匪,平定地方,告慰百姓。季良也日夜聽令,以助時勢。”
曾國藩把筆還了回去:
“諸侯背井離鄉已經壹個世紀了,越來越想家了。他們想離開帝都很久,侍奉親人,做壹輩子的孝子和孫子。”
“龔銘雅矣,眾藩又拜叩謝。但是,有沒有母親死了沒葬,也就是做生意的原因?如果妳應該被命令,妳不僅會受到文人的嘲笑,而且會深感慚愧。此時,郭凡別無所求,只想在建宅墳前陪母親三年,以盡人子之責,減少不孝之罪。”希望妳能理解黑鳥的隱私。"
清朝和很多朝代壹樣,以孝治天下。不得不說,這是壹個很好的拒絕理由。
下壹封信來自曾國藩在北京的壹位老鄉,唐鑒,他是當時的大學者,也是湖南好人,被世人稱為靜海先生。這位理學名臣,不是壹個粘著腦袋說心裏話的書呆子,而是壹個關心百姓,重視經濟,學識淵博,也足智多謀的能人。同樣,唐鑒也知道曾國藩是壹個心思縝密的人才。在京期間,唐鑒和郭帆的師生們經常討論的不是朱成的學問,而是混沌興亡的歷史。
曾國藩視唐鑒為黃石老人,唐鑒也期待曾國藩與張亮在壹起。
鹹豐二年七月,唐劍鋒被召入京。在兩個月的時間裏,鹹豐帝召見他十五次,這對於儒家來說是莫大的榮譽。這時,他和肅順都推薦曾國藩在當地處理應永。出於對曾國藩的深刻了解,唐鑒告訴鹹豐帝,曾國藩出身翰林,長期擔任京官。他對當地的東西不熟悉,剛開始會有困難。請自始至終相信他。唐鑒用壹生的功名向皇帝保證,曾國藩壹定會成大事。
老夫子用小號字體認真地寫了壹封長信,語氣非常深情和真誠。他詳細介紹了從江寧進京時皇帝給予的破格經歷,尤其是最後壹次拜訪,皇帝的詢問和他的親自推薦。
“我的好兄弟幾十年來嘗盡了人間的艱辛。現在正值壯年,肩負重任,他的好兄弟以以天下為己任的誌向而聞名,這是老人所熟知的。我曾經和我的好兄弟壹起讀聖賢書,教世人之學。為什麽?”
這壹次,曾國藩被感動了,但沒有馬上行動。他仍然冷靜地意識到這個時代。
最後出場的郭嵩燾,在嶽麓書院。他結識了曾國藩和劉融,互相學習,成為誌同道合的朋友。
這位好朋友用了壹點小伎倆,讓陳輔充當先遣隊。陳輔是黨外專家。到了荷花池,他給老太太選了壹個吉祥的地方安葬,從曾國藩的臉上也看出他最終還是要祭奠對方的。
《三朝孔夫子》曰:“堯以人為形,舜以人為色,以人為量。”古代聖賢選擇輔助他們,總是先著眼於他們的骨骼。
曾國藩酷愛占筮占蔔,後來還寫了壹本冰鑒。無疑,這個心理暗示是恰到好處的。
郭嵩燾結識曾國藩,顯示了他出色的口才和霸氣的性格。
首先壹語中的:“我是這輩子唯壹認識妳的人。妳擔心長毛不好對付,擔心不成功,半輩子就毀了!”"
“東坡問賈太傅,‘但天下無堯舜,終不能作惡?’宋濤用這句話問我親愛的朋友,‘但世上沒有天堂,所以最後壹定不能作惡?’"
“古人雲,‘雖有智慧,不如善用之;雖然有基數,但還是等壹等比較好。“又有雲,‘難得而易失者,有時也;到時候不回頭的,有機會。所以聖人往往會與時俱進,智者會順勢而為。" "
“李老爺子說得好,‘請妳暫時去淩煙閣,如果妳是秀才萬戶侯的話?’第五等級的稱號從來沒有被戰場獵殺過。妳看過多少次封侯的文章?"
最後壹句話直接戳中了曾國藩的心,用的是十幾年前的壹句口號:喚醒心中的豹子!
除了前面幾層鋪墊,鹹豐帝的書信也有寫。在母親的遺像前,他燒了辭職存折,決定出山。
曾國藩之所以如此謹慎,是因為他自始至終不認為這是差事,而是使命。這種認真和野心決定了他下壹步組建湘軍的方向。主動組建軍隊,帶領團去實踐,這是天壤之別,但他做到了,有了足夠的使命,就有了足夠的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