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要十年才能長高,人才要百年才能成熟――培養人需要漫長的歲月
希尼安·舒默,比尼安·舒倫
【解釋】樹:培養,培養。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意味著培養人才的不易。
【出處】《管子全修》:“壹年之計,如樹谷;十年規劃無非是樹;終身計劃無非是壹棵樹。"
西方人都知道,要做好人才培養。
人物~管子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的著作集。成書於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劉向編《管子》時有86篇,其中76篇在本版,其余10篇只在目錄中。
《管子》共76篇,分8類:精言9篇,外言8篇,內言7篇,短語17篇,地域方言5篇,雜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之輕》。牧民關嘉義引用的《韓非子》《新書》《史記》中的“山高”“騎馬”,被學術界視為管仲的遺作。李政、少年宮、晏殊、大匡、中匡、小匡、水滴等。,被學術界認為是描寫管仲言行的著述。上下心神,白心,內功等。形成另壹種體系,被管仲學派和齊法家視為對管仲思想的發揮和發展,學術界也有人認為是宋碩、的遺風。
水陸提出水是萬物之源的觀點。學術界有人認為這是管仲的思想,也有人認為這是夏姬的唯物主義。
《心經》、《白心經》、《內功》提出了精是萬物之源的樸素唯物主義精論,認為萬物和人都是由精而生;精是壹種精氣。正所謂“萬物之精為壹生,下輩為壹粒,上輩為壹星”,“精也是氣之精”。文章還談到“道”,認為道是“空的、無形的”,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嘴巴不會說話,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道與精的關系並不明確。
管仲學派認為,本質是構成萬物的最小粒子,是構成無限宇宙的實體,表現了世界的物質性。
《管子》簡單地在唯物主義的方向上解決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認為有意識的人是由本質生成的。他說“人出於天之精,地之形,謂人生而和,而不和”,又說“氣道生,命為思想,思想為知識,知識為終”。這是把材料放在第壹位。
《管子》不否認鬼神,但認為鬼神也是由精產生的。據說精氣“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把鬼神當成普通的東西,否認其超自然的存在,體現了唯物的泛神論。
《管子》認為認識的對象存在於認識的主體之外。其中說:“人皆欲知,而不問其所知,其所知,其所知,此也”。也認為主體在認識過程中應摒棄主觀臆斷,以外物為認識基礎,反映外物的真實情況。它把這種認識方法稱之為“靜因之道”,並說:“君若有道,若無明,則反應偶然,靜因之道也”。這屬於認識論上的唯物主義。
《管子》中的本質理論在中國唯物主義宇宙觀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對中國唯物主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