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天時不如地利

天時不如地利

題目:孟子(公元前372~ 289),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寫的。六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實驗版)第二十七課的題目是編者。

65438+荀子的“時”是指適合作戰的季節氣候,“地”是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人和”是指贏得民心,上下團結。孟子這裏說的“時”,是指適合作戰的季節和氣候;“地理位置”是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人和”就是贏得人心,上下團結。

2.三裏之城,七裏之國:內城稱“城”,外城稱“國”。內外城的比例,壹般是壹城三裏,壹國七裏。

3.環:圍,圍。

4.老公:發話。

5.水池:護城河。

6.士兵:武器指矛、刀、箭等進攻性武器。

7.皮甲:指盔甲。

8.小米:谷物。

9.委員會:廢棄。

10.所以:所以。

11.領域:限制人民。領域,限制,管理。

12.邊界:劃定的邊界。

13.鞏固國家:鞏固國防。

14.魏:樹立威信。

15.開明之人:實行仁政,贏得民心的人。

16.離經叛道者:未實行仁政而深得民心的人。

17.少數:很少

18.潘:通“謀反”,背叛。

19.知止:達到極致。

20.順:順從。

21.親屬:在古代是親戚,即與自己有血緣或姻親關系的人。親屬:指家庭內部的親戚。齊:指家庭以外的親屬。

[編輯此段]翻譯全文

孟子曰:“適宜用兵之季節氣候,不如有利用兵之地勢,有利用兵之地勢,不如民心,上下合壹。”

方圓三裏的內城和方圓七裏的外城包圍進攻,卻打不贏。如果妳圍城打仗,肯定有壹方得到了適合打仗的天氣,但沒有取得勝利,那就是適合打仗的天氣不如有利於打仗的地形。

城墻不高,護城河不深,武器盔甲不鋒利不堅固,糧食不太多;但守軍棄城而逃,就是利於戰鬥的地形不如上下人民的團結。

因此,限制人民的流動不能只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只靠山河,在世界上樹立威信不能只靠武力的強弱。實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更多的幫助,不實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幫助會更少。在幫助微乎其微的時候,內外親戚都會背叛;當幫助極端時,全世界的人都會服從。用全世界都服從的力量去打擊連家族裏的親戚朋友都會背叛的力量。君子得道不戰,若戰則必勝。"

[編輯本段]釋義

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壹直為人們所關註。三者誰最重要成了討論的話題。正如我們在註釋中引用的,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討論過氣候、地理、人和的問題。但他並沒有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同等重要,缺壹不可。孟子在這裏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和論述天時、地利、人和的關系,而且旗幟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因素,其次是“地點”和“天氣”。這與他壹貫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同時也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是分不開的。正是從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的結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上又回到了他的“仁政”這個“老套”話題。按照孟子的觀點,封邊不能制人,江山不能救國。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我們應該改革開放,增強國力,讓人民安居樂業。只要做到這壹點,我們就“得道者助”,把他們幫助到極致,全世界人民都會臣服。那麽就必然會有孔子所說的——“然後四方之人必無其子而至。”(《論語·魯茲》)世界各地的人都來申請留學、經商,甚至帶著老婆孩子來申請移民和定居。哪裏需要“封邊”?我擔心我不能擺脫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已經成為壹句名言,以至於我們現在還經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系,譴責霸權主義。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壹句名言,在商業比賽,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中也運用的比較廣泛。這充分說明它的哲理是豐富的、深刻的、博大的。所謂“人眾誌成城,泰山壓頂。”誰說“人和”不是最重要的財富?

[編輯此段]作者信息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字子舉,號,鄒(今山東鄒城)人,是孔子孫子的弟子。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壹。孟子的祖先是時,是魯國的貴族,後來家道敗落,從魯國遷到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他三歲時失去了父親,孟母把他撫養成人。孟子小時候,母親為了給他壹個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後來人們稱之為孟母三大運動。孟母的教子非常嚴格,他的“遷子教子”和“斷織布機”成為千古美談。在聖紫晶有壹句諺語“孟母過去常常選擇壹個鄰居”。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之言盛行於世”。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對其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完整的思想體系。孟子周遊齊、晉、宋、薛、魯、騰、梁各國,遊說他的“仁政”、“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國忙於戰爭,他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回而廣於物”,幾乎沒有人采納他的治國思想。他回國與弟子講學著書,寫了7篇《孟子》。孟子維護和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性善”的學說,堅持“以人為本”。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是他的地位在宋朝以前並不是很高。自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壹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後,出現了壹場孟子的“提升運動”,孟子的地位逐漸提高。他的理論對宋朝影響很大。宋神宗北部熙寧四年(1071),孟子第壹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壹,後被提升為儒家經典。南宋朱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從元朝到順元年(1330),孟子被封為“亞聖公”,後被稱為“亞聖公”,地位僅次於孔子。他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壹歲:公元前390年,周安十二年,孟子出生於鄒馬鞍山西麓傅村。根據《孟子》的碑文記載,是“魯公孟孫之嗣”,遷居鄒。公元前389年秋,孟子壹歲。

二歲:公元前388年,周安十四年,孟子在鄒。

三歲:公元前387年,周安十五年,孟子在鄒。

四歲:公元前386年,周安十六年,孟子在鄒。那壹年他失去了父親,被母親教動了三次,切斷了機器(根據兇女傳)。事實上,搬遷和停運可能不會在壹年內發生。

五歲:公元前385年,周安十七年,孟子在鄒。

六歲:公元前384年,周安國王十八年。楚與吳開始為相。孟子在鄒。

七歲:公元前383年,周安國王十九年。魯穆公死了,子李芬代表了大眾的利益。孟子在鄒。

八歲:公元前382年,周安二十年,孟子在鄒。

九歲:公元前381,周安王二十壹年。楚宗室殺吳起。孟子在鄒。

十歲: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鄒。

十壹歲:公元前379年,周安二十三年,齊康公死。趙把遷到吳。孟子在鄒。

十二歲:公元前378年,周安二十四年,孟子在鄒。

十三歲:公元前377年,周安二十五年,孟子在鄒。

十四歲:公元前376年,周安國王二十六年。韓滅正。所有的責備和殺死他們的國王。孟子在鄒。

十五歲:公元前375年,周列王元年。韓是賊。齊天武殺了齊王,成了桓公。月寺壹帶會亂,什麽都沒有了。孟子在鄒。

十六歲:公元前374年,周王第二年,孟子在鄒。

十七歲:公元前373年,周列王第三年,孟子在鄒。

十八:公元前372年,周列王第四年,孟子在鄒。

十九歲:公元前371,周列王五年,死了。簡言是壹枚公共棋子。閆涵殺了韓哀侯。魏伐楚,取魯陽。孟子在鄒。

二十歲:公元前370年,周列王六年。韓、趙將移至屯留。趙,韓伐魏,魏伐趙,敗平陽。孟子在鄒。

二十壹歲:公元前369年,周列王第七年。齊伐魏,降觀,王誤投高麗。魏在馬嶺打敗朝鮮。孟子在鄒。

二十二歲:公元前368年,周先旺元年。孟子到山東求學,受子思教育。

二十三歲:公元前367年,周先王後兩年。趙涵分為兩個星期。孟子在山東。

二十四歲:公元前366年,周先旺三歲。魏打敗了朝鮮。孟子在山東。

二十五歲:公元前365年,周先旺四歲。四月甲寅,魏遷都大梁。田殺了他的母親。孟子在山東。

二十六歲:公元前364年,周先旺五歲。魏公子和趙壹樣遲鈍。孟子回到鄒建立子思書院,培養的是天下英才。

二十七歲:公元前363年,周先王後六年。魏伐趙,趁人而肥。嶽斯區和狄斯殺了他們的國王。孟子在鄒。

二十八歲:公元前362年,周先旺七歲。魏在北方打敗了趙、韓的聯軍,活捉了樂左,活捉了皮金。趙成厚和韓昭侯將參加聚會。孟子在鄒。

二十九歲:公元前361,周先旺八年。商鞅入秦。宋嶽出生於這壹年。魏入福田河。人有空就來來往往。孟子在鄒。

三十歲:公元前360年,周先旺九歲。龔輝是東周時期的傑出人物。孟子在鄒。

三十壹歲:公元前359年,周先旺十歲。漢魏分晉,遷晉軍為端氏。商鞅變法。孟子在鄒。

三十二歲:公元前358年,周憲國王十壹年。魏與韓侯結盟烏沙歸漢,商鞅判龔自謙、龔。孟子在鄒。

三十三歲:公元前357年,周先旺十二年。魯、宋、魏、共治魏,梁為王。商鞅是左書的長子。孟子在鄒。

三十四歲:公元前356年,周先旺十三年。魯侯去魏國,魏國為秦築池。韓在南部修建了長城。趙輝鹽城侯鈺安義。孟子在鄒。

三十五歲:公元前355年,周憲國王十四年。沈不海桑韓。死的越多,死的越少。秦孝公和魏惠王將在杜平會師,入侵宋朝。孟子在鄒。

三十六歲:公元前354年,周先旺十五歲。齊在貴陽打敗了魏。韓侯魏超。秦敗魏,斬七千,取梁少。孟子在鄒。

三十七歲:公元前353年,周憲國王十六年。趙在桂林大敗魏(齊用孫臏圍魏救趙)。魏以漢之分,在湘陵擊敗諸侯,宋國大壹統。齊使楚精舍,魏謀成功。孟子在鄒。

三十八歲:公元前352年,周先旺十七歲。商鞅被秦大良(相當於丞相、將軍)征討魏國,安邑投降秦國。孟子在鄒。

三十九歲:公元前351,周先旺十八年。秦遷都鹹陽。商鞅攻魏,谷陽滅秦。魏回趙邯鄲,在漳水結盟。孟子在鄒。

四十歲:公元前350年,周憲國王十九年。商鞅棄礦田,設縣。孟子在鄒。

四十壹歲:公元前349年,周先王二十年,孟子在鄒。

四十二歲:公元前348年,周先旺二十壹年。就像秦壹樣。秦朝“起初被賦予”。孟子在鄒。

四十三歲:公元前347年,二十二年,孟子因招文學說客,先從鄒到麒麟子。

四十四歲:公元前346年,周憲二十三年,孟子在齊國與張狂交朋友。

四十五歲:公元前345年,周憲二十四年,孟子在齊國。

四十六歲:公元前344年,周先旺二十五歲。卻說召諸侯到豐澤朝,秦之子引本部兵來會。秦孝公將成為首都的附庸。孟子被戚跡手下的淳坤嘲笑。這兩個人就“李”進行了壹場辯論。

四十七歲:公元前343年,周先旺二十六年。齊天姬在馬陵用孫臏的計策打敗魏軍,龐涓自殺,太子沈被俘。孟子在齊國得不到重用,被齊人恥笑。孟子用“我無官守”“我無辭責”來解釋自己。

四十八歲:公元前342年,周先旺二十七年。商鞅攻魏,奪子壘,敗魏軍,孟子在齊。

四十九歲:公元前341,周憲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齊。

五十歲:公元前340年,周先旺二十九年。(齊)丕遷薛。魏是壹條大溝,走在田裏的水裏。孟子在齊。

五十壹歲:公元前339年,周先旺三十歲。據《史記》記載,莊子和楚威王同時被聘為相,莊子辭職。趙亮見了商鞅,威脅商鞅下臺。孟子在齊。

五十二歲:公元前338年,周先旺三十壹年。宋刻入卒,弟。秦孝公死了,車厘子商鞅在鹹陽,他的老師石角逃到蜀。孟子在齊。

五十三歲:公元前337年,周先旺三十二年。漢申布海死了。秦仍用商鞅變法,楚、趙、漢、蜀。孟子在齊。

五十四歲:公元前336年,周憲三十三年,孟子在齊國。

五十五歲:公元前335年,周先旺三十四年。秦甘茂帶著韓逸陽。因為和孟子壹起旅行,他被用作將軍,打敗了秦國。魏惠王以回民政策與會師徐州,汪卉改元。孟子在齊。

五十六歲:公元前334年,周憲王三十五年,楚國滅亡。孟子在齊。

五十七歲:公元前333年,周先旺三十六年。蘇秦聯合六國,與洹水、姬雪結盟。孟子在齊。

五十八歲:公元前332年,周憲三十七年,孟子在齊國。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先旺三十八年。秦國打敗了魏國,活捉了它的將軍龍嘉,斬首八萬。孟子在齊國不被重視,嘆了口氣。

六十歲:公元前330年,周先旺三十九年。魏仙溪位於秦境內。孟子在齊。

六十壹歲:公元前329年,周先王四十年後,孟子在齊國。

六十二歲:公元前328年,周憲四十壹年,孟子在齊國。

六十三歲:公元前327年,周先王四十二年。韓舉在齊國打仗,死在桑丘。死了,孟子葬在魯。孟子初訪齊國後期,尊其為客,故葬其母為大夫。

六十四歲:公元前326年,周先旺四十三年。五月,魏韓暉出兵烏沙。十月,漢宣朝魏。孟子哀於魯。

六十五歲:公元前325年,周先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稱王。五月,燕王為王,漢宣王為王。孟子哀於魯。

六十六歲:公元前324年,周先旺四十五年。楚在湘陵打敗魏。孟子在魯哀三年後回到齊國。

六十七歲:公元前323年,周先旺四十六年。昭陽為楚所滅。騰丁公死了。這時,夏姬·龔雪謝絕了。孟子在齊國看到魏王無法實現自己的“仁政”理念,聽說宋王要稱王。所以壹起離開。

[編輯本段]妳背後的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壹,但他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並不是很高。自中唐韓愈撰寫《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壹繼承儒家道統的人物以來,出現了壹場孟子的“升級運動”,孟子及其著作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孟子第壹次被納入科舉考試。元豐六年(1083),孟子第壹次被正式封為“鄒國公”,次年被批準享受孔廟。後來孟子被提升為儒家經典。南宋朱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實際地位甚至高於五經。從元朝到順元年(1330),孟子被封為“亞聖公”,後來又被稱為“亞聖公”,地位僅次於孔子。明代朱元璋編《孟子節》,刪去了《孟子》中的“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賊之人謂之夫,未聞殺君子”等章節和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