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幾乎家喻戶曉,出自《論語》。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之,不善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壹起走,其中壹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針對自己改正缺點。
這句話表現了孔子修身、謙讓的精神。它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是虛心好學、博采眾長的精神;另壹方面,改變不好的人,看到人的缺點引以為戒,反省自己,這才是修身養性的精神。這樣,再好再壞的人相處,都可以當老師。《論語》中有記載,公孫超曾問子貢關於保衛國家的問題。孔子的知識是從哪裏學來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的說教留在民間,聖人知其大點,惡人知其小點。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師傅怎麽不學了,還經常請老師?"(《論語·張子》)他隨時隨地向所有人學習,任何人都可以做他的老師,所以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有很多記載,如孔子入宗廟,“問萬物”(《論語·八蜀》);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我從別人開始,我聽我說的,信我做的;今天,我也是壹個人,聽其言,觀其行。給予和改變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告訴孔子,子貢只能“聞壹而知二”,顏回卻能“聞壹而知十”。子曰:“佛如其所好。“我跟妳壹樣。”(《論語·公冶長》)體現了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和態度值得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和“擇其善者而從之,改其不善者而從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壹個重要的人際相處原則。時刻註意學習別人的長處,時刻以別人的短處為戒。妳自然會看別人的長處,善待他人,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不僅是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最佳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個人,必有我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人們並不總是這樣做。人們經常犯的壹個通病是,往往更多地看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而較少地看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之,不善而改之。“理解其深刻內涵並努力,還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