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
作者簡介古斯塔夫?居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壹個世代醫生的家庭,學過法律。他壹直住在他的家鄉魯昂,並進行寫作。
福樓拜生活在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國時期,也就是法國資本主義社會逐漸從上升階段轉向腐朽階段的時期。他對資本主義醜陋的現實感到厭惡和失望,所以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現實,但他也表現出悲觀主義。《包法利夫人》(1856)反映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國在“經濟繁榮”的掩蓋下,在平庸、卑鄙、腐敗的社會風氣下,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另壹部重要作品《情感教育》(1869),通過1848革命時期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懦弱與頹廢,反映了現實的黑暗。福樓拜最強烈的攻擊是資產階級精神和道德的衰落。
福樓拜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以對人物心理狀態細致無情的刻畫而聞名。他在解剖人物和現實時,盡量不流露自己的感情。福樓拜也是法國文學大師,他的寫作被視為法國人的典範。他主張“三言兩語把壹個人或壹件事表現清楚”。為了錘煉句子,他總是煞費苦心地推敲,確保精煉得體。
伊萬?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 1883)
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9世紀出生於壹個世襲的貴族家庭。1833入莫斯科大學文學系,壹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中文專業。畢業後,他去德國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歷史、希臘和拉丁語。
1843年春天,屠格涅夫發表了長篇敘事詩《巴拉莎》,受到別林斯基的好評,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847 ~ 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了自己的成名作《獵人筆記》。它以壹個獵人在打獵時寫的散文的形式出現,包括25個短篇故事。該書在描寫農村風光、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看似文明仁厚,實則醜惡殘忍的本質,對受欺淩的勞動人民充滿同情,寫出了他們的智慧和善良品德。這部作品的反農奴制傾向激怒了當局,他們逮捕並流放了屠格涅夫,因為他發表了壹篇紀念果戈理的文章,違反了審查條例。在他被拘留期間,他寫了著名的反奴隸制短篇小說《蔣木木》。
19的五七十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鼎盛時期。相繼發表小說:羅婷(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子(1860)。他的第壹部小說《羅亭》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克林之後的又壹個“多余人”形象,但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子”關系,描述了親英自由派貴族代表人物基爾沙諾沃的“舊時代”,塑造了新壹代代表人物——平民知識分子巴紮羅夫。但巴紮羅夫也充滿了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是否定壹切舊傳統、舊思想的“虛無主義者”。他聲稱要戰鬥,但他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屠格涅夫在西歐度過了他的大部分時間,並使許多著名的作家和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並當選副主席(主席是維克托?雨果)。屠格涅夫是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之間的橋梁。
屠格涅夫是壹位藝術風格獨特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擅長抒情。小說結構嚴謹,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擅長細節刻畫女性藝術形象,他對迷人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左拉,19世紀下半葉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他壹生寫了幾十部小說,代表作是《萌芽》。
左拉的創作和世界觀充滿了矛盾:壹方面他批判現存制度,另壹方面他對資本主義社會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的創作從理論到實踐都有自己的特色。早期作品短篇小說集《尼農的故事》(1864),長篇小說《克勞德的自白》(1865),都離不開對浪漫主義作家的模仿。後來,他逐漸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產生了興趣。在特納的環境決定論和克勞德·納德的發生論的影響下,形成了他的自然主義理論:他主張通過科學實驗寫作,分析人的生理和解剖;壹個作家在寫作的時候,要淡然記錄現實生活中的事實,不摻雜主觀感受。但在左拉那裏,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都是傾向。
他受巴爾紮克《地球上的漫畫》的啟發,創作了壹套由20部小說組成的600萬字巨著《盧貢-馬卡爾家族》,反映了法國第二帝國時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描寫罷工鬥爭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戰爭、第二帝國崩潰和巴黎公社起義的《崩潰》。他還寫了三部曲《三城記》,盧爾德(1894)、羅馬(1896)、巴黎(1898),以及四部福音書的前三部:生殖(65438+)。佐拉於1902年9月29日煤氣中毒死亡。他的客棧,娜娜,金錢,女人天堂也很有名。
1908年,法國政府為左拉生前對法國文學的傑出貢獻,為他舉行了國葬,使他進入了偉人的殿堂。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他的壹生跨越了兩個世紀,恰逢歐洲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封建制度的逐漸瓦解和革命力量的不斷崛起,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好的作品。
歌德的作品充滿了騰飛運動的叛逆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戲劇《歌德·馮·貝爾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原型,此外還寫了許多歌詞和詩歌。
《格茨·馮·貝爾欣根》是德國第壹部現實主義歷史劇。Goetz原本是16世紀德國的壹名墮落騎士。他曾經參加過農民起義,後來背叛了農民。作為騎士,作為垂死階級的代表,戈茨奮起反對現存制度,這是騎士階級與皇帝、封建領主的悲劇性對抗。但是在歌德的筆下,歌德被寫成了反對封建暴政,爭取自由統壹的英雄。他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斥責那些為權利而戰、禍國殃民的統治者,因此受到人民的愛戴。對當時黑暗社會的譴責,對自由團結的熱烈向往,對個人反抗的英雄們的歌頌,都表現了狂飆突進的精神。在藝術上,該劇采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方法。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壹部書信體小說。主人公維克多是壹個出身市民家庭的年輕人。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從事有益的實際工作。然而,他周圍的社會充斥著等級偏見和庸俗習氣。保守腐敗的官場,庸俗順從的市民,傲慢的貴族不斷與身邊的現實發生沖突,而他自己也陷入了無望的愛情,最終走上了自殺的道路。維特與社會的沖突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小說通過威特的悲劇,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德國社會許多不合理的現實,表達了覺醒的德國青年的革命情緒。因此,壹出版就引起強烈反響,形成了威特熱,並很快傳播到歐洲各國,成為第壹部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各國文學作品。
《普羅米修斯》是歌德根據古希臘神話改編的詩劇。劇本雖未寫完,但流傳下來的片段已表達了歌德青年時代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劇中的普羅米修斯否定宙斯的權利,反對宙斯的跋扈,想創造壹個和他壹樣鄙視宙斯的新人類。維克多所缺乏的堅韌,在這個神話般的人物身上得到了體現。
歌德在魏瑪的前十年,歌德忙於事務,很少寫作。到達意大利後,他陸續完成了壹些已經開始的作品,包括《陶裏茲的伊菲革涅亞》和《埃格蒙特》,以及《塔索》和《浮士德》的部分章節。
劇本《埃格蒙特》是基於16世紀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的鬥爭歷史。埃格蒙特在歷史上是壹個搖擺不定的貴族反對派,歌德把他寫成了壹個為民族自由統壹而鬥爭的英雄,受到人民的愛戴。但他缺乏積極行動,主張采取溫和措施,最後被處決。該劇依然保留了颶風突進運動的革命情緒,但人物的叛逆精神有所消減。
《陶裏茲的伊菲革涅亞》取材於希臘神話。主人公伊菲革涅亞身在異國,卻能以完美的品格和博愛感動國王,改變那裏的野蠻習俗,確立人性和正義的原則。
歌德晚年的創作極為豐富,如自傳體作品《詩歌與真理》、《意大利遊記》、小說《親和力》和《威廉·梅斯特漫遊時代》、抒情詩集、《浮士德》第二卷在他去世前不久完成。這些作品顯示了歌德重視實踐,肯定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思想,說明其思想中的積極因素較前期有所增加。
威廉大師的《漫遊時代》雖然沒有威廉大師的《學習時代》那麽吸引人,但它側重於對理想社會制度的尋找,認為人只有通過積極的勞動才能獲得集體福利的生活意義,其思想相對開放和積極。歌德晚年的許多抒情詩都閃耀著唯物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光芒,在當時消極浪漫主義文學盛行的德國文壇大放異彩。《浮士德》第二部分的完成,特別突出了歌德晚年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新發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去世。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他的作品把德國文學提高到了歐洲的先進水平,為歐洲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還有壹個高盧人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