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
浙江大學校訓——“求是創新”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書院。
求是書院自創建之日起,就提倡“務求實學,存是去非”。並在師生中逐漸形成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以盡壹已職責”的“求是”校風,這種校風壹直延續到以後的浙江大學。
抗戰期間,浙江大學西遷流亡辦學,艱難困苦和生死別離,使竺可楨校長對“求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38年11月1日,竺可楨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作了《王陽明與大學生的典範》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以王陽明的求是精神、遇險不畏精神、艱苦卓絕精神和公忠報國精神,激勵浙大師生在艱危中奮發進取,並提出要以 “求是”兩字為校訓,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求是”的優良傳統,貫徹治學的精義。
1938年11月19日,校務會議正式通過了竺可楨的這項提議。
浙江大學校標:
浙江大學現行校標始見於1990年12月15日公布的浙江大學校標設計稿方案(詳見方案壹、方案二)。通過廣泛征求師生員工和校友的意見,較為壹致地傾向於方案壹,即以傳統的求是鷹為主體所構成的校標設計稿,保留二三十年代浙江大學校徽中求是鷹的基本形狀,體現歷史的繼承性。
1991年1月22日,學校舉行校務會議,對校標方案作了審議,會議認為二個校標設計方案在設計思想和表現形式上各具特色,方案二在形式上有壹定新意。經過討論,校務會議確定方案壹為校標方案,並作進壹步修改完善。
1991年1月31日,校務會議再次審議了修改後的校標,現行校標獲得正式通過。
2017年5月11日,校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校標的數字化精細化處理方案。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