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將柔弱看成是攻強克堅的法寶。在對自然、社會進行深入觀察的基礎上,老子認識到,柔弱的壹類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堅強剛硬的壹類事物往往容易被毀壞。
老子所謂的柔弱不爭是指不爭強好勝,善於利用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以柔克剛,取得成功。“以柔克剛”是壹種獨特的取勝之道和生存之道,在現實生活中,那些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自我逞強的人總是多遇失敗;而敢於表現柔弱的,反而保全了生命。故老子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強暴之人,總是不得好死的。
老子“以柔克剛”的這壹思想啟發我們大學生應要平和待人,不要盛氣淩人,鋒芒畢露,動不動就拳腳相加,應該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
以退為進,以靜制動。後世人多不以為然,甚至認為這是民族惰性的根源。乍壹看來,它的確是消極的東西,甚至可以被庸人懦夫作為甘居落後、不思進取的借口,但朝積極的方面理解,就會發現它富含哲理性。
我們都明白欲速則不達,壹動不如壹靜的道理。可見,“不敢為天下先”實在是深含哲理,具有合理因素。它啟發我們要以退為進,以靜制動,養精蓄銳,厚積薄發,後發制勝。
不爭是老子針對當時爭名奪利之風盛行而提出的,他不是消極地抵制社會的風潮,而是企圖以不爭私利的行為,達到令人爭之不過的勝利後果。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們壹切都應該效法道,道生長萬物,作育萬物,但生長萬物卻不據為已有,作育萬物卻不誇耀其能,長養萬物而不主宰他們。某些喪失進取之心者的確可以從老子的“知足不爭”的思想中找到某種有限的安慰。但老子倡導的“無私”思想,是指符合於道的德行,是壹種崇高人格的表現。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老子認為無私的愛反而能夠成全自己。因為在人際交往中,壹方的行為必然會對 另壹方產生影響,愛的河流是雙向互動的,愛的反饋是社會互動中的壹種普遍現象,謙讓友愛的行為,必然會使他人受到感動、感染、感化,引起積極的道德情感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