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
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
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壹個定不下來。這時,
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壹起前往
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
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妳派援兵,妳
壹言不發,可妳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
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
毛遂的壹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壹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
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壹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壹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錦還鄉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傳》
慶遠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為從事中郎。武帝受禪,
封重安侯,位散騎常侍,改封雲杜侯。出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餞於新亭,謂曰:「卿衣錦還鄉,朕無西顧憂矣。」始武帝為雍州
,慶遠為別駕,謂曰:「昔羊公語劉弘,卿後當居吾處。今相觀亦
復如是。」曾未十年,而慶遠督府,談者以為逾於魏詠之。
劉邦的四面楚歌更動搖了項羽的軍心。將士痛哭。想當初,項羽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鹹陽者為王的良機”。再因“為人不忍”錯
失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機會;後因“火燒阿房宮”後想“收其貨寶
婦女而東”。當時,有智者建議他在秦地建都稱王。而項羽面對秦
宮破殘,又思欲東歸,還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
之者。”此話壹針見血的道出了項羽“衣錦還鄉,榮祖耀宗”的觀
念。俗話說得好:“好男兒誌在四方”。項羽雖然具備中國古人的
傳統思想,但他又胸懷“稱帝”的大誌,在他8年的浴血奮戰中,始
終是個孤獨的悲劇英雄。項羽壹方面想當帝王,壹方面也想當人人
羨慕的大英雄。並壹心想在江東父老鄉親的面前揚名顯威。這些都
成了他難成帝業的“攔路虎”。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釋疑: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成語出處: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示例: 狼狽逃竄的匪徒~,嚇得魂不附體。
(其中~代表本詞條: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蕩不安,最後西晉不
幸滅亡,瑯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占領,與江南的東
晉對立。
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壹心要讓國家
變得十分強盛。為了完成統壹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
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壹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
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
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是晉軍要打來了,非常的害怕。在這場戰役中,
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
為虎作倀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釋〗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
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兇。
〖出處〗《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
虎前呵道耳。”宋·孫光憲《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凡死於虎,
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壹人代之。”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壹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
,但不管什麽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壹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
元宵的夜晚,壹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
這個做題目,寫了壹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遊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
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
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天涯海角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
和嫂嫂鄭夫人過活。
韓會有壹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
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紀此韓愈小壹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
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壹
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
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只有韓愈
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
人,零丁孤苦,沒有壹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
過三次面。當他正打
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壹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
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
悲痛欲絕,寫了壹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壹些時下的物品
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
這篇祭文,壹字壹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壹在天之涯,壹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
成“天涯海角”這句
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初出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柴油 以為然。
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領十萬大軍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壹用。"劉備忙將印劍
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壹千人馬埋伏在豫山,
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壹千人馬埋伏在山
谷裏,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
面分兩路等候,敵軍壹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
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壹千人馬作後援。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
仗,先生幹什麽?"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
都去拼命,先生妳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
、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鬥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
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使關羽、
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畫餅充饑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
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
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壹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
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
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壹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後來被莊子拿來形容養生的道理的寓言
實出自《莊子》。即“庖丁解牛”實乃莊子所創之言也
這壹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壹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
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
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
顯得是那樣的和諧壹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
樂曲《桑林》起舞壹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壹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
妳宰牛的技術怎麽會有這麽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
因為這比壹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壹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
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壹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經
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壹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
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麽地方可以下刀,
什麽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
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壹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
是用刀割肉,壹般需要壹年換壹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
以他們壹個月就要換壹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
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壹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麽呢?因為
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
得寬綽而遊刃有余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壹樣。盡
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
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壹刀下去就能將
牛剖開,使其像泥土壹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
不免感到誌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幹凈,置於刀鞘之中,以備
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壹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
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妳在實踐中做有心人,
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智子疑鄰
宋國有壹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墻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
壹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
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
他家的東西。
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削足適履
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
故事
春秋時,有壹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
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裏的軍政
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準備壹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
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
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這壹天,
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壹定空虛,妳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
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妳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麽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壹個兒子子午
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
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
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壹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
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騙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
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
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
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領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
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壹位正直的大臣
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
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壹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古今名言: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孫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國·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諸葛亮)
☆勝負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晉·張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希臘·柏拉圖)
☆正義沒有武力是無能;武力沒有正義是暴政。(法國·巴斯卡)
☆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毛澤東)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壹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壹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
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
常精致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壹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面。
有壹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壹個,
打開盒
子,把裏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壹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壹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壹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壹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
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
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壹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壹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壹個
計
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壹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壹個謎語想請您猜壹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
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壹只什麽鳥呢?”
齊威王本是壹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壹樣,身為壹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壹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壹會兒
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壹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壹只大鳥,妳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壹鳴
就會驚動眾人,妳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
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壹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壹番作為,真可謂是“壹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壹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壹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壹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麽。
當時,有壹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壹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壹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壹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妳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妳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壹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淩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壹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麽,難道妳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麽妳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貍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壹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壹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麽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壹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裏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壹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壹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壹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壹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壹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麽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妳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麽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妳壹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麽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壹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壹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
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壹個
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壹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妳把它在陽光下曬了壹天,卻放在陰
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壹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
壹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壹離開妳,那些奸臣又來哄騙妳,妳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
怎麽辦呢?”按著,他使打了壹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妳不專
心致誌,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
壹個專心致誌,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壹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
兩個徒弟是壹個師傅教的,壹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
有什麽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壹樣啊;”這是壹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
壹樣東西、做好壹件事情,是非專心致誌、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壹些,把它丟
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麽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
定因素之壹,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壹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壹暴十寒”
壹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壹種說法。例如壹位同學,對於
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壹曝十寒的作法,那
裏能學到什麽東西呢?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
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壹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壹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壹說,好像真的有了老
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壹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
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
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壹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
,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
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
軍受困。管仲建議用壹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
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壹陣
哄笑,隊伍亂成壹片。孫武再壹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
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
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
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
兵。不到壹年功夫,趙國擁有壹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