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語的讀後感6篇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撰的壹部語錄著作,本書涉及政治、文學、哲學、道德和教育的道理。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論語的讀後感,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幫助。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精選篇1)
我國歷史久遠,地大物博,而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孔丘,壹直以來被人們當作聖人來崇拜,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論語》。那是中華民族的精萃。雖然全書只有壹萬多字,並且該書是孔子的弟子所記錄的他的學述思想,深刻地體現了這位教育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是隔二千多年,壹直是人類教育事業的靈魂。
我看過這本書,雖然理解還不夠透徹,但手捧這本書,感覺非常的樸素和溫暖,裏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誌,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壹直被普通百姓作為人類道德的準則。
他提倡“孝道”,主張要以德為原則,去尊敬長輩,這在我們現在社會,猶其應該引起重視,不能以工作壓力大,而忽略了自己的長輩,免得後悔莫及。孔子也提倡“仁德”,主張用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待別人,如果現今社會,我們都能以此為準則,那麽我相信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孔子還提倡“誠信”,他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壹個人要是沒有信譽,真不知道他怎麽在這個世上度過壹生。道理很通俗,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多。,他更提倡“學習”之道,人的智慧是靠後天的學習積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壹種學習的心願,但可能方向和質量會有所不同,孔子當時就教育他的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知識無處不有,就看我們是不是用心去學。當然他提倡的東西還很多,壹直為人們作為壹種美德。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當今社會,各方面都在飛速發展,但孔子的思想壹直引導我們中華民族走向寬闊的大道。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精選篇2)想起以前上學的時候,什麽《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裏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的。不經意間聽人說起《於丹的論語心得》很棒,於是就抱著著試試看的態度看了這本書。
書中講了這樣壹個故事:壹座寺廟裏供著壹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采自同壹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說: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麽人們踩著我們去膜拜妳?妳有什麽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妳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壹個簡單的故事,使我如夢初醒。
做為壹個剛邁上自己崗位不久的新教師,總是會想這個可以做那個我也可以做,為什麽只讓我做這個沒意思的工作呢。聽了於丹的話,我覺得自己的毛病不能僅僅用年輕氣盛來形容,我想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於我們的心胸還不夠寬廣,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虛心的態度。我們急於成功而盲目的與他人胡亂對比,總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順利對比,不能心平氣和的接收他人的輝煌。是啊,佛像能讓千萬人去膜拜是因為他曾接受了千刀萬剮的考驗,而作為壹名年輕的工作者,我們還有很多經驗等待去積累還有很多技能等著去考驗,怎能如此心浮氣躁呢?這便是《論語心得》帶給我的思考。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精選篇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知道這句話來自《論語》這本書。但是妳真的理解了嗎?大多數人都不是很了解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以後,再來溫習,不是很歡樂嗎?有遠方的朋友趕來相聚,不是很歡樂嗎?而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道理也在論語中體現了,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是講,父母在時,不能遠遊,出去時要告知父母方向……
自從我學習了《論語》以後,我有了許多生活上的進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與失,孝順父母……雖然孔子所說的我沒有全部做到,但是卻比以前做得更好了。論語就像我的壹面鏡子,我自己是怎樣做的,孔子是怎樣要求的,我應該怎樣做才更好。
現代人整天只知道拼命的賺錢,連父母都不管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妳不尊敬老人,那妳養的動物就和妳養的老人沒什麽區別了。
《論語》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學的縮影,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古代的人,古代的事,古代的文化。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便是我的座右銘,我覺得,每天就應該向曾子這樣去反省自己,然後為自己立壹個目標,才能有進步。
《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的道理遠不止這些……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精選篇4)這個暑假,我參加了三味書屋舉辦的經典誦讀“《論語》10+10”夏令營。
我又見到遠道而來親切的“大蘿蔔”—子舒老師。
子舒老師告訴我們,《論語》是記錄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在我心目中,孔子距離我們很遙遠。子舒老師像講故事壹樣跟我們講述其中的道理。壹下拉近了古代和現代的距離。其中有許多句子耐人尋味,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學到了知識或本領以後按壹定的時間去復習,不也是令人愉悅的嗎?這裏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是啊,在學習中,有時候學過了的字在應用時我卻不知道怎麽寫,就是因為學過之後沒有復習,沒有牢記。我們應該經常復習,掌握好它的形態、字的意義,讓這些字牢牢地記腦袋裏,就不會忘記了。我們讀書要經常讀,多讀書才會學到新的知識,學過的東西壹定要復習,“溫故而知新”,只有這樣才能把學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上;幾個人在壹起走路,其中壹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註意改正。取長補短。這裏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處處留心,處處都有老師。
《論語》中還提到:做了好事不壹定要別人知道和理解。不管別人理不理解,知不知道,都應該多做好事。還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有道德的人。雖然,孔子距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孔子思想卻代代相傳。作為壹名小學生,我們要好好學習,努力做壹個正直,謙遜,與人為善的人,即使不能成為參天大樹,也要做好壹顆螺絲釘。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精選篇5)《論語》中的每壹句話,都讓我回味深刻。其中,我記憶最深的有這兩句是:其中壹句是,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孔子說,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不斷地積累知識;勤奮學習,從不自滿;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我認為孔子這句話說得十分有道理,別人來請教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謙虛,要耐心的教給別人,不能厭煩,這壹點,我覺得我做的不是很好,因為有時候朋友來問我問題時,我因為自己的壹些私人的事情,會拒絕他們,我以後壹定要改正。我們學習是永遠不會學完的,所以我們不要對學習輕易滿足,我覺著這壹點,我做到了。我看到有的同學比我學習好,我會把他看做我的榜樣,去追趕他。追上後,我還是不會滿足,我會再去追趕更好的同學。
另壹句話是: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思為下矣。”意思是: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壹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是又次壹等的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人。
背過這句話以後,我想:我是第幾等人呢?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也不是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更不是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呀!那我應該就是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啦。這正像《論語》八則中孔子說的那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之者也。”我想,我就是這樣的人吧!
《論語》八則,不僅讓我吸收了許多的知識,也讓我懂的了許多的道理,對我有很大的用處,在以後的日子中,我會努力讓自己成為壹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精選篇6)經常看《百家講壇》的朋友們壹定知道於丹吧!她解讀的《論語》,我十分喜歡看。我也買了兩個版本的《論語》,準備回家壹睹為快。
《於丹說論語》裏不僅僅有孔子的話,還有與每壹句話相對應的故事。每壹篇故事都發人深思,讓我深受啟發。孔老先生每壹句話都包涵著意味深長的哲理,雖然有些道理我還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記住了,以後會理解的。
其實壹年級的時候,我就從爸爸那裏知道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爸爸告訴我這是古文,古時候的人寫文章都是這樣的。我當時很羨慕古人。他們寫的話簡單明了,還蘊涵著深奧的道理。
二年級的時候,我從媽媽那裏知道了孔子的兩句話:“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兩句話壹直激勵著我更加努力地學習。
讀《論語》,我認識了大聖人孔子,進壹步了解了他。他的壹生都在追求壹個字:仁。我還知道孔子門下的弟子有:顏回,子路,子張,子夏,子賤。讀《論語》,我了解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緣由。讀《論語》,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為於丹,我喜愛上了《論語》,我真應該好好感謝她呢!對了,不久前,於丹被評為中國第三大美女,超過了“萬人迷”李宇春。我覺得這是因為她身上有壹種文化美,有壹種才情美。長大了我也要做壹個像於丹那樣內外兼修的人,這才是當今社會最美麗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