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姐最近不是去日本旅遊了嗎,獨樂不如眾樂,所以也想在春節前跟大家分享壹下我的遊記,主要以玩樂和感想為主。
其實關於對日本廁所逆天的潔凈程度,大家都早有耳聞。
最常見的比如說:
有小孩座椅:
如果媽媽帶的是稍大壹點的男寶或女寶,也不會尷尬,可以很淡定。
有“音姬”,是為了給女人噓噓時,“遮音”用的:
不過,這次我還是被驚到了。
在東京羽田國際機場,我去上廁所,壹看怎麽每個馬桶旁邊都有扶手欄桿啊,難道我走錯了,走到了殘疾人洗手間?
退出來壹看,並沒有其他洗手間了呀!
恍然大悟,不把殘疾人跟正常人特意區分開,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吧!
仔細觀察,才發現,原來每個隔間的門上,都有關於這個馬桶間的用途。
比如帶不帶兒童椅,是蹲廁還是馬桶。
而更讓我好奇的,是這個。剛看到這個“淋浴頭”,還心想莫非是夏天讓人沖頭的?或者是在裏面洗手的?
再仔細看,才發現了答案。
原來是針對造口病人專用的。
由於歪姐以前做過10年醫藥健康線的記者,所以看到這個告示秒懂,並且忍不住立馬發了朋友圈為這個設計點贊。
造口壹般是針對如直腸癌、膀胱癌、腸梗阻等病人做的手術。
為了保住患者的性命,醫生手術切除病變的部位,然後在患者的腹部左側或者右側開壹個口。
大便或者小便通過這個人工造口排出體外,患者需要在造口處粘貼壹個袋子來裝排出的東西,所以俗稱叫“掛屎袋”。
尷尬之處,就在於造口病人排泄時會不由自主。這就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無盡的煩惱。
所以說,造口術雖然在技術上已經很成熟,但是畢竟改變了生理通道,尤其在心理上,對患者產生了較大的傷害。
在醫學上,關於造口病人心理護理的五項心理障礙中,排名第壹的就是對社會認同感的恐懼。
病人會顧慮周圍的人"聽到或聞到"氣味,帶有歧視的眼光看待自己。
所以,他們選擇不出門,悶在家裏。
長期的精神抑郁,對身體康復更為不利。
如果以全人群計算,造口病人出門搭飛機的比例也許並不算太大,但是並不因為不多見,我們就選擇忽略。
那就等於跟他們說:妳還是呆家裏,別出來給社會添亂了。
除了專用浴頭,還有壹間專用的多功能換洗間,裏面有床,可以方便病人躺下。
所以東京機場的做法,可以說真的是考慮周全。
讓弱勢群體生活得有尊嚴, 才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最大體現。
02
從東京出發,歪姐去了TOMAMU度假村,接著去了登別溫泉。
在這壹路上,酒店的廁所自不必說,途徑火車站的廁所、餐廳的廁所,也無壹例外,都很幹凈。
仔細了解,原來日本人認為衛生間的清潔程度與錢包的厚度成正比,廁所清理得越幹凈,說明這座城市、單位或家庭越文明,也越有“錢途”,所以在日本,“洗廁壹族”很受人敬仰。
連壹些知名的企業家也會認為:“有壹個幹凈的廁所的公司,才會是好公司”。
“松下政經塾”是日本培養政治家的搖籃,它有壹句名言:“政治家離不開選民如同離不開廁所,對待廁所與對待選民壹樣重要。”
松下政經塾的教務長曾在學校的公廁裏舉行過壹次開學典禮,那位教務長在親手清理完馬桶後,竟用雙手從馬桶裏捧出壹捧水,當眾壹飲而盡,以證明他打掃過的馬桶幹凈得如同水桶。
把選民跟廁所等同,除了在日本廁所文化下可接受,其他國家也是沒sei了。
日本的“廁所文化”歷史還蠻久的。
1985年,日本專門成立了“廁所協會”,通過與各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溝通、合作來完善公廁設施。
“廁所協會”提出了“創造廁所文化”的口號,從1986年起,每年舉行壹次廁所專題討論會,並在會上進行“十佳公***廁所”的評選活動。
首屆討論會還把每年的11月10日定為“日本廁所日”。
有的廁所裏還供奉著廁神,大多數地區是以女神的形象出現。
在日本的東北地區,每年1月15日晚,母親要把廁所裏面的電燈關上,然後點燃蠟燭,還要在托盤上放壹塊切成長方形的年糕,供奉在馬桶前面。
據說這樣可以保佑壹年平安無事。
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習俗,好奇之外,我們尊重就好。
PS:明天就是年三十了,歪姐也要暫停更文告假了!
妳們在哪過春節呢?漫長的假期,我會在日本度過,最晚2月26日公號開工哦。
祝大家新春大吉、身體通泰、心情酸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