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名言如下:
1、人的壹生是短促的,但軀體被埋葬了,生命仍可延續。每個人對國家、對事業以至對家庭所做的努力和貢獻,將長久地留在後人的心中。
2、學藝之道無它,鍛煉意誌第壹。
3、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4、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
5、學藝之道無它,鍛煉意誌第壹。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壽康,漢族,江蘇宜興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景星學社社員,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並與厲麟似等聯合發起創立了中意文化協會。徐悲鴻於1916年考入震旦大學攻讀法文。
1919年,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美術作品;1924年,創作作品《撫貓人像》、《蕭聲》、《馬夫和馬》、《遠聞》;1930年,創作完成油畫作品《田橫五百士》。
藝術風格
在繪畫上,徐悲鴻主張現實主義美術,強調寫實,提倡師法造化。他長於素描、油畫、中國畫。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煉、準確,註重線與面的結合;油畫長於人物、風景,作品體現了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中國畫則融西方藝術手法於中國傳統藝術之中,別具壹格。
徐悲鴻的素描作品將中國繪畫的“線描造型”和西方的“明暗結構”有機結合,展現出中國造型藝術的神韻。在油畫和中國畫的主題性創作上,他選用的是中國歷史與人文經典,講述的是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