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說“槍桿子裏出政權”,但我覺得,縱觀中國***產黨的發展歷程,它克服重重困難險阻,推翻三座大山,取得壹個個重大勝利,壹個關鍵的因素是它掌握了壹種強大的思想武器,那就是群眾路線。
什麽是群眾路線,簡而言之,就是“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思想。這種思想理念自古以來都受到思想家、政治家的推崇。戰國時,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引用孔子的話“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到後來唐朝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裏說“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再到後來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等等。但在封建帝制時代,推崇以民為本,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仁政愛民,則人口增加,稅賦增加,國家才會強盛;二是若不施行仁政,與民爭利,甚至官逼民反,小則國力漸衰,大則國破朝亡。所以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這樣的民本思想其實是狹隘的,它的出發點終究是維護統治者的利益與穩固。時過境遷,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封建、專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民主、法治漸得人心,然而“以民為本”的思想內涵卻保留了下來,經久不衰。於是便有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說法,才有了人民當家作主,才有了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高呼“人民萬歲”。每壹個時代,都有統治者或執政者,古時所謂“愛民”,成了如今所謂“公民”,它的進步在於,不再把統治者和人民對立起來,如今的執政者和人民已沒有彼此之分,執政者也是公民,只不過在社會發展中的分工不同而已。
所以什麽是真正的群眾路線,什麽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那就是妳我都壹樣,大家都是群眾,沒有什麽群眾不群眾之分。同在壹個國家之內,人們享受的權利和待遇應該是公平的、相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推己及人。事為己所考慮,必為他人著想。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有所勞就有所得,不貪他人之功,竊他人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