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意思是: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誌向,身心不寧靜就無法實現遠大的理想。
出自: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釋義: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內心平靜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
擴展資料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寫給他兒子垂髫時期的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壹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清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雙重否定"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
這是壹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壹樣,“淡泊”、“寧靜”不是求清凈,不想有什麽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誌”,樹立遠大的誌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壹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