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壹代指的是什麽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壹個文學流派。它不是壹個有組織、有***同綱領的團體。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她有壹次指著海明威等人說:“妳們都是迷惘的壹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壹句題辭,於是“迷憫的壹代”成了壹個文學流派的名稱。“迷惘的壹代”作家的***同點是厭惡帝國主義戰爭,卻又找不到出路。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們大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在美國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號的蠱惑下,懷著民主的理想,奔赴歐洲戰場。他們目睹人類空前的大屠殺,發現戰爭遠不是他們原來設想的那種英雄的事業,所謂“民主”、“光榮”、“犧牲”都是騙人的東西。他們在戰爭中經歷了種種苦難,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間的反戰情緒。這在他們心靈中留下了無法醫治的創傷。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些思想感情。例如,約翰·多斯·帕索斯的《三個士兵》、愛·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間》、威廉·福克納的《士兵的報酬》和《薩托裏斯》。厄內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壹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歐洲打過仗,負過重傷。海明威當時對待戰爭的態度,象其他反戰作家壹樣,只限於厭惡、逃避與詛咒。他對戰後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觀的情緒較為濃厚。“迷惘的壹代”不僅指參加過歐洲大戰的作家,也包括沒有參加過戰爭、但對前途感到迷憫和遲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傑拉爾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馬斯·沃爾夫等。“迷憫的壹代”主要繁榮在20年代;30年代以後,他們的創作傾向,包括海明威在內,都有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