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
言必信,行必果。——《墨子》
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誠。——《新唐書?陸贄傳》
推誠而不欺,守信而不疑。——[宋]林逋
我寧願以誠摯獲得100名敵人[de]攻擊,也不願以偽善獲得10個朋友贊揚。——[匈牙利]斐多菲
信用是財產,有信用就有壹切。——[韓]鄭周永
信用是難得易失[de]。費十年功夫積累[de]信用,往往由於壹時壹事[de]言行而失掉。——[日]池田大作
2[經典素材]
誠信是壹個人安身立命[de]基礎(季布壹諾千金)
季布是秦朝末年楚地(泛指今江淮流域)人。他年輕[de]時候很喜歡結交朋友,很講義氣和信用,凡事答應過人,就壹定會竭盡全力去做到。季布言而有信[de]品質使他在同輩[de]朋友中贏得了聲譽。後來他[de]名聲更加遠揚,連北方[de]許多遊俠之士都知道了,以至民間流傳著這樣[de]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
為政應取信於民(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秦孝公有些擔心,猶豫不決。商鞅終於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發布了新[de]政令。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de],給予10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去移動這塊木頭[de]。然後,商鞅又布告國人,能移動者給予50金。有個大膽[de]終於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壹立木取信[de]事實,終於使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de],從而推行了新法。
誠信[de]本質是不違心(季劄掛劍墓樹)
季劄子是春秋時吳國貴族,吳王諸樊[de]弟弟。公元前544年間,他奉命出使徐、魯、齊、鄭、衛、晉等國。他首先經過徐國時,徐君十分欣賞季劄子身上佩戴[de]寶劍,卻說不出口。季劄子明白徐君[de]意思,不過,他還要出使其他[de]國家,寶劍暫時不能送給徐君,他打算等他出使各國後,再送給徐君。不料,待季劄子出使完各國,再途經徐國回國時,徐君已經死了。季劄子感到非常遺憾,想到自己曾打算把寶劍送給徐君,便解下身上[de]寶劍,掛在徐君墓前[de]樹上。
季劄子對於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知道[de]許諾贈劍[de]事,也毫不馬虎,不做違背己心[de]事,可見他守信[de]思想境界更純更高!
失去誠信甚至可以導致亡國(幽王失信亡國)
周幽王是西周最後壹個國王。有壹年,褒國為了討好周幽王,把美女褒姒送給幽王,周幽王十分喜歡褒姒。不久,褒姒生了壹個兒子,取名伯服。周幽王便廢了申後和太子宜,立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褒姒雖然深得周幽王的寵愛,又貴為皇後,但卻從來沒見她笑過。周幽王千方百計引她笑,但都徒勞。為了博得美人壹笑,周幽王竟想出個舉烽火的辦法來。烽火是當時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在邊界設的,相當於現在的報警設備。如果敵人在夜裏入侵,則在烽火臺點燃柴禾;如果敵人在白天來犯,則點燃幹狼糞放煙,而且是壹處接壹處,壹直點燃到遠方。諸侯看見煙火,就會立即趕來救援。這天,周幽王帶著褒姒到驪山去玩,下令點起烽火。各路諸侯看到煙火,立即率兵匆忙趕來。褒姒看見千軍萬馬從四面八方趕來,樂得開口笑了。褒姒笑了,諸侯們白白跑了壹趟,怏怏而返。幽王為了欣賞褒姒笑的媚態,屢次點起烽火,諸侯屢次上當,就不再來了。這時,敵人真的入侵了,這是申後的父親申侯恨幽王廢皇後和太子,便發動繒國和西夷犬戎起兵攻打幽王,幽王勢孤力單,無兵救援,被殺於驪山下,西周從此滅亡了。
守信是壹種承諾(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
有壹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壹幅畫,李苦禪欣然應允。無奈,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成畫作。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即趨畫案,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地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肅立將畫燒毀。事後,李苦禪還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誠信贏得美名(只載壹名乘客的大客機)
壹架由東京直飛倫敦的波音747客機有353個座位,20名機組人員,然而在壹次航行中,該機僅載壹名女乘客。為什麽這架飛機的主人——英國航空公司會這麽不惜血本呢?原來,這架飛機由於技術故障,延遲了20個小時起飛。當時,幾乎所有的乘客都改變了計劃,轉乘其他客機,只有山本莉子留了下來。英國航空公司按照民航的慣例,寧可損失巨額成本費用,為這壹名乘客照常飛行,贏得了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