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只為金榜題名時

只為金榜題名時

1. 關於十年寒窗苦讀書的詩句

關於十年寒窗苦讀書的詩句 1.有關於“寒窗苦讀的詩句”

1,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出自《警世賢文》之勤奮篇。寓意沒有經過痛苦的千錘百煉,美好的幸福,美好的品質不會輕易地來到,所以說,在痛苦中磨練自己,生命之火花才會閃爍。

2,讀書不覺春已深,壹寸光陰壹寸金

出自出自唐代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意思是專心讀書,不知不覺中春天又快過完了,時間寶貴就像金子壹樣,應該珍惜。

3,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出自杜荀鶴的《題弟侄書堂》。意思是少年時的辛苦勤勉將終身受用,然而要學有所成還必須要有時間的保證。

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出自詩人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意思是讀書只有讀透書,博覽群書,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有如神助壹般。

擴展資料

中國的讀書人自古就有勤學苦讀的傳統。晉代的時候,車胤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光芒堅持不懈地苦讀,最終成為飽學之士,入朝為官。

同是晉朝的孫康借著冬天大雪映出的光亮如饑似渴讀書,最後他也入朝為官,成為壹個學富五車的壹代名士。但如果我們去探討這些文人學子苦讀的原因,很容易讓人想起《論語》中的壹句話“學而優則仕”。

“學而優則仕”是《論語》中子夏的名言,其實它前面還有壹句:“仕而優則學。”朱熹解釋說:“優,有余力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政者如果尚有余力,就應該不斷地學習、充實和提高自己;讀書人如果有余暇時間,應該去做官,檢驗平時所學。子夏在這裏提出了政府官員要終身學習的主張,強調學習和時間要結合。

但實際上,在科舉制度形成以前,讀書做官的影響並不大。隨著科舉取士的到來,讀書做官的觀念才開始壹步步深入人心。

科舉時代,讀書、及第、做官成為廣大讀書人的追求,這個時候的啟蒙教育也都強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金榜題名、功名利祿的誘惑來規勸學童讀書。

百度百科-寒窗苦讀

2.有關讀書苦的詩句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十年寒窗無人問 壹舉成名天下知;

1、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2、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4、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諸葛亮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6、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7、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8、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9、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0、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3.“十年寒窗苦”出自哪壹首詩

詩句“十年寒窗苦”出自元代作家高明的《琵琶記》。

原句是“十年寒窗無人問,壹舉成名天下知”。

《琵琶記》是元末戲曲作家高明創作的壹部南戲。全劇***四十二出,敘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它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壹部經典名著,被譽為“傳奇之祖”。

《琵琶記》內容簡介:

琵琶記,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則誠)所作的壹部著名南戲,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琵琶記系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更早時還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親棄婦的蔡伯喈變為了全忠全孝。

故事講述了壹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後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後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允,但牛丞相不從而依之。

當官後家裏遇到饑荒,其父母雙亡,他並不知曉。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壹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後終於找到,並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

作者簡介:

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他的生年約在1305年前後。他的卒年有元末說和明初說兩種說法。持元末說者,認為卒於1359年。持明初說者,認為卒於朱元璋開國以後。高明四十歲左右中了進士,在杭州等地作過小官。

後來隱居在寧波城東的櫟社鎮,《琵琶記》就是在這壹時期寫成的。他的劇作除《琵琶記》外,還有《閔子騫單衣記》,已佚。

擴展資料

《琵琶記》故事來源:

《琵琶記》的前身是宋代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據記載,其情節大致寫蔡二郎應舉,考中了狀元,他貪戀功名利祿,拋棄雙親和妻子,入贅相府。其妻趙貞女在饑荒之年,獨立支撐門戶,贍養公婆,竭盡孝道。

公婆死後,她以羅裙包土,修築墳塋,然後身背琵琶,上京尋夫。可是蔡二郎不僅不肯相認,竟還放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後,蔡二郎被暴雷轟死。

宋代戲文所寫的蔡二郎,亦稱蔡中郎,也就是漢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戲中所寫的情況,只是出於民間傳說。陸遊在《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壹詩中說: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可見該故事流傳之廣。

類似這種題材,在宋代說話、鼓詞、諸宮調、雜劇等民間伎藝中,還有《王魁負桂英》、《陳叔文三負心》、《王宗道負心》等。這表明書生負心婚變現象在當時相當普遍,書生貪新棄舊、攀龍附鳳的行為尤其受到市民階層的關註。

《琵琶記》基本上繼承了《趙貞女》故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趙貞女的“有貞有烈”,但對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讓他成為“全忠全孝”的書生。為了終養年邁的父母,他本來並不熱衷於功名,只是辭試不從,辭官不從,辭婚不從,這“三不從”導致壹連串的不幸,落得個“可惜二親饑寒死,博換得孩兒名利歸”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