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關於張曉風名言的理解

關於張曉風名言的理解

1、張曉風

出生年代: 1941年

名人地位: 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名人名句:

1.有壹種花,妳沒有看見,卻信它存在。有壹種聲音,妳沒有聽見,卻自知妳了解。生命是壹項隨時可以中 止的契約,愛情在最醇美的時候,卻可以跨越生死。

2.. 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3.我們所有的人,都拖延著不去生活,老是夢想著天邊壹座奇妙的珠瑰園,卻偏偏不去欣賞今天就開放在我們窗口的玫瑰。

4..“物理學家可以說,給我壹個支點,壹根杠桿,我就可 以把地球舉起來。而我說,給我壹個解釋,我就可以再相信壹次人世,我就可以接 納歷史,我就可以又義無反顧地擁抱這荒涼的城市”

5.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妳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6.文學有兩個可貴的地方,壹個是語言,壹個是文字,那當然也有語言文字之後的思考方式。如果妳不忠誠於妳的語言,又不忠誠於妳的文字,那就麻煩了

7.妳要保持壹個完完整整不受傷的自己做什麽用呢?妳非要把妳自己保衛得好好的不可嗎?”人生世上,壹顆心從擦傷、灼傷、凍傷、撞傷、壓傷、扭傷,乃至到內傷,那能壹點傷害都不受呢?如果關懷和愛就必須包括受傷,那麽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於世人的,豈不正在那雙釘痕宛在的受傷手掌嗎?小女孩啊,只因年輕,只因壹身光燦晶潤的肌膚太完整,妳就舍不得碰碰撞撞就害怕受創嗎!

8.在妳想盡辦法以為可以看到更多東西的時候,生命總還留下壹段奧秘,是妳想不通猜不透的

9.並不是在每壹個日子都想妳,只是在壹切美麗的,深沈的,心中洞然有所悟的剎那,便是我想妳的時刻了

10.愛壹個人就是在撥通電話時忽然不知道要說什麽,才知道原來只是想聽聽那熟悉的聲音,原來真正想撥通的,只是心底的壹根弦。

11.如果我們不能相愛,至少我們可以相容;如果我們不能互相諒解,至少我們可以互相理解

個人生平: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臺,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它處,現任臺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壹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近年因篤信基督教,流露出濃厚的宗教情緒。 她曾主編《論壇報》副刊、《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其作品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臺灣文藝散文獎等。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沈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裏行間自有壹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致、淒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裏,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壹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枰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自1971年至1977年,張曉風創作了《畫愛》、《第五墻》、《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戲劇,她不僅創作戲劇,還親自參加演出。她的戲劇具有濃郁的“現代”色彩。

著有小說:《白手帕》、《紅手帕》、《梅 蘭 竹 菊》;科幻小說:《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與深情》、《她曾教過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車子》、《綠色的書筒》、《愛情篇》、《飲啄篇》、《衣履篇》、《春之懷古》、《步下紅毯之後》、《聖經之拓片》、《壹個女人的愛情觀》、《只因為年輕啊》、《地毯的那壹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筆記》等。

張曉風經典散文集有:

地毯的那壹端 初雪 孤意與深情

她曾教過我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那部車子

大型家家酒 綠色的書簡 愛情篇

飲啄篇 衣履篇 春之懷古

花之筆記 步下紅毯之後 聖誕之拓片 生命生命

大音 母親的羽衣 好艷麗的壹塊土

種種有情 梅妃 壹路行去

情懷 替古人擔憂 生活賦

畫睛 有些人 魔季

回到家裏 光環 雨天的書

秋天·秋天 細細的潮音 小小的燭光

歸去 我喜歡 我有

詠物篇 不能被增加的人 人物篇

遇見 我在 第遇節

月,闕也 情懷 描容

矛盾篇(之壹) 矛盾篇(之二) 矛盾篇(之三)

只因為年輕啊 壹句好話

妳要做什麽 從妳美麗的流域 回首風煙

鼻子底下就是路 林中雜想 誰敢?

眼種四則 動情二章 想要道謝的時刻

幸虧 玉想 故事行 老師,這樣,可以嗎? 初心

錯誤 河飛記 仗美執言

值得歡喜贊嘆的《歡喜贊嘆》 溯洄 火中取蓮

張曉風文集下載地址:/down/book/j/200604/1923.html

書籍目錄:作品文集+

《九十年散文選》、《三弦》、《大地之歌》、《小說教室》、《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壹九八九 ~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學選粹》、《他?她?》、《玉想》、《再生緣》、《地毯的那壹端》、《如果妳有壹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妳的側影好美》、《妳還沒有愛過》、《我在》、《我知道妳是誰》、《步下紅毯之後》、《武陵人》、《花之筆記》、《非非集》、《幽默五十三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哲思小品》、《哭墻》、《桑科有話要說》、《祖母的寶盆》、《動物園中的祈禱室》、《問題小說》、《張曉風精選集》、《從妳美麗的流域》、《第壹篇詩》、《第五墻》、《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通菜與通婚》、《畫愛》、《給妳瑩瑩》、《鄉音千裏》、《黑紗》、《愛在深秋》、《愁鄉石》、《舅媽只會說壹句話》、《詩詩、晴晴與我》、《與愛同行》、《蜜蜜》、《曉風小說集》、《曉個風自選》等。《行道樹》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中。

自1971年至1977年,張曉風創作了《畫愛》、《第五墻》、《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戲劇,她不僅創作戲劇,還親自參加演出。她的戲劇具有濃郁的“現代”色彩。

張曉風之謎!

《行道樹》壹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壹課,作者張曉風。

該文運用象征的手法,以最常見的行道樹為刻畫的主要對象,借樹的自白,抒發了奉獻者的胸襟。

壹疑問:知人論世,是閱讀文章的好方法。張曉風是何許人也,寫這篇文章時又有怎樣的歷史背景。

張曉風,是不是和“胡風集團案”有點瓜葛?

帶著疑問,全面搜索。

二:驚訝

1、張曉風

筆 名: 曉風

性 別: 女

出生年月: 1939

民 族: 漢族

湖北蘄春人。筆名曉風。民盟成員。高中畢業。1958年參加工作,歷任北京鋁試驗廠工人,北京市良種場農業工人,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室胡風的秘書、當代文藝理論研究室研究館員。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傳記文學《九死未悔——胡風傳》和《我的父親胡風》(2001年,春風文藝出版社),主編《我與胡風——胡風事件三十七人回憶》,編註《胡風路翎文學書簡》,撰寫《胡風年表簡編》,散文《神交五十年,相見在九泉》、《風雨故人情》、《胡風和路翎》等。《胡風書信集》獲1985年-1990年優秀圖書獎。整理輯註的《胡風全集》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

2、《行道樹》作者張曉風

出生年代:1941年

名人地位: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名人名句:有壹種花,妳沒有看見,卻信它存在。有壹種聲音,妳沒有聽見,卻自知妳了解。生命是壹項隨時可以中止的契約,愛情在最醇美的時候,卻可以跨越生死。

個人生平: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臺,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臺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壹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近年因篤信基督教,流露出濃厚的宗教情緒。 她曾主編《論壇報》副刊、《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其作品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臺灣文藝散文獎等。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沈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裏行間自有壹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致、淒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裏,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壹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枰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自1971年至1977年,張曉風創作了《畫愛》、《第五墻》、《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戲劇,她不僅創作戲劇,還親自參加演出。她的戲劇具有濃郁的“現代”色彩。

著有小說:《白手帕》、《紅手帕》、《梅、蘭、竹、菊》;科幻小說:《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與深情》、《她曾教過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車子》、《綠色的書筒》、《愛情篇》、《飲啄篇》、《衣履篇》、《春之懷古》、《步下紅毯之後》、《聖經之拓片》、《壹個女人的愛情觀》、《只因為年輕啊》、《地毯的那壹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筆記》等。

三:真相 兩個張曉風。問題在於這兩個太多相似,年齡、性別、生平等等。到底寫《行道樹》的張曉風與“胡風集團案”有沒有關聯?

胡風集團案發生在1954年,這樣推算,《行道樹》作者張曉風在1954年是11歲,而且8歲就去了臺灣,也就是16--18不可能在北京。所以《行道樹》作者張曉風與胡風沒有關系。

四:感想

也許以上的資料搜索對於《行道樹》壹課沒有多大的幫助。可是作為壹 名語文教師是應該有這方面的文學儲備的。

我喜歡這樣的挖掘。

語文教師的文化儲備是蘊育教學機智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