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那些慫恿妳跳出舒適區的人,正是想毀掉妳的人!

那些慫恿妳跳出舒適區的人,正是想毀掉妳的人!

最近在很多話題中,總是提到“舒適區正在毀掉哪哪類人”“跳出妳的舒適區,妳的人生才真正的開始”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題,讓人焦慮和不安。

那是否真的就是跳出所謂的舒適區,就能讓人取的更大的成就麽?

那些總是讓妳跳出舒適區的人,正在毀掉妳的人生!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什麽是舒適區?

舒適區就是目前妳所做的事情對於妳現有水平相對容易,沒有挑戰。時間久了,妳就會也來越習慣這樣的做事方式,從而不願意離開這個狀態,也就是所謂的放縱。

心理學家 羅伯特;M;耶基斯 和 約翰;D;道森 曾表示,壹個相對舒適的狀態可以使人的行為處於穩定水平,從而得到最佳表現,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相對適度的焦慮,即壹個壓力略高於普通水平的空間,我們稱該空間為“最優焦慮區”。

即對應圖中的“藍色區域”,它位於綠色的舒適區左邊

例如,我做教師這份工作做得得心應手,每天工作生活也很愉快。如果不能壹直待在舒服圈,我是不是要辭掉教師工作,當當醫生、律師什麽的,擴大自己的舒服圈呢?按照這麽理解,心理舒適區的理論就是荒謬之極的。

為何現在社會環境下,那麽多人都在鼓勵跳出舒適區

我們為什麽想跳出舒服圈?

是因為我們想成長,而成長的動機性來源於自己的追求和對所謂幸福感、成就感的滿足(可能還有很多其他因素)。

例如,我想跳出總是宅在家裏的舒服圈是因為我想增強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滿自我價值,實現自我價值(自己的追求),或者也可能是妳的爸爸媽媽希望妳能提高交際能力,自力更生的能力。

因為生活壓力大,焦慮等等因素,都想著從原來的圈子中跳出來,去尋求更大價值,盡快的擺脫對現狀的不滿。

從而,鼓勵或慫恿別人走出舒適圈似乎變成壹種潮流,身邊到處充斥著“如果妳不跳出去”就是不思進取,自甘墮落的言論。

妳日子過得不錯,總有人提醒妳,妳要扔掉這些好日子,妳甘於平凡,又有人告訴妳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這樣才不負此生,如此種種。

當然也是有人能真跳出去的, 那只能說妳之前以為的“舒適圈”並不是妳的“舒適圈”,頂多稱得上是“不舒適圈”罷了。

不斷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真的能夠讓人們取得更大的成就嗎?

跟風跳出舒適區,多半不是“跳出”,而是“入坑”

朋友小A說,愁死了,前段時間把公職給辭掉了,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的,但每個月都不見預期效果,還都是自己完全不懂的行業。

小A原本在某壹線城市審計部門當個小領導,單位好、待遇高,經不住別人勸說,總覺得現在就是實現自己更大價值的時候了,不甘心在單位做壹顆螺絲釘,和開了壹間餐飲店。

這幾年餐飲行業如火如荼,各個餐飲品牌拔地而起,但隔行如隔山,加盟、裝修、推廣門道太多。

壹個外行,畢業就進入市政單位部門,以前又沒做過生意,哪裏懂得運營,推廣,管理。別人給他出主意做低做線上生意,加入美團、做自己的餐飲平臺,單子的量還是屈指可數,自己想和以前的單位合作,還不受人待見,辛苦勞累不說,前後已經倒貼30多萬在裏面了。

回到家還備受家人數落,家裏人總覺得腦門是不是被夾了,才這樣做這些“荒唐事”。

然而最近聽說小A有又準備和別人合夥搞培訓機構。誰勸都不聽了,壹心憑著馬雲那句話—— “趁年輕,盡早把生活折騰成想要的模樣”。

本來安穩平靜的工作生活,收入穩定和有足夠時間陪伴家人,完全可以舒適的生活,這下好了,人辛苦,財散盡。

如今,媒體到處販賣焦慮,不停暗示我們太舒服就是犯罪,不出來好日子會到頭。

還記得剛畢業的時候,各大媒體大肆宣揚著“萬眾創業”的旗幟,讓更多的人生活在焦慮之中。然而那些被焦慮逼出來創業的人,到最後通常會發現,所謂跳出不過是跳坑、爬坑的壹個過程而已。

這種販賣焦慮的宣傳,也使得那些被焦慮所困而頻繁跳槽的年輕人,最後兜兜轉轉找不到自己該有的方向,時間卻虛耗飴盡,甚至精力磨損也未必能找到自己定位。

剛畢業的時候,每天都會看這些關於跳出舒適區,轉行創業等等的文章,也十分的贊同文章所說的那些道理。

然後親自去實踐,突然某壹天,回頭壹看自己的經歷才發現,整整壹年,自己沒有壹個像樣的作品,沒有存款,錢全部花費在了找工作,換工作的各種事情上,甚至連回家過年的路費都還要父母打過來。

在真的跳出去之前,仔細的想壹想,如果真的跳出去了,妳的車貸、房貸同意嗎,需要贍養的老人同意嗎,嗷嗷待哺的孩子同意嗎,家中阿貓阿狗同意嗎?

這壹系列問題,妳對自己都沒有都得到明確的答案之前,還是建議妳待在當下的舒適圈中自律提升,別著急跳出去找虐。

與其跳出舒適區,不如拓寬舒適區

前段時間作家蔡瀾在微博上與粉絲互動:

粉絲問她:您好!請問如何走出舒適區?

蔡瀾反問:為什麽妳要走出舒適區?

粉絲說:大家不都這麽說嗎?呆在舒適區裏,早晚會被社會所拋棄。

蔡瀾聽後壹笑,淡淡地說:把自己已經取得成績和生活習慣妖魔化,真的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與其盲目跳出舒適區找虐 , 不如在自己的舒適區更加自律,不斷拓寬自己舒適區的“領地”。

就像現在流行的什麽P2P、區塊連、炒房、炒幣等等,火的壹塌糊塗,多少人放棄手頭收益豐厚的工作投身其中,聽著那些滿嘴跑火車的人講述壹些連他們都解釋不清楚的專業名詞,最後的結果如何?

就拿去年暴雷的“錢寶”來說,我身邊很多朋友開始只是拿著5萬來試試水,但是看著高額的收益,就開始各種借錢,套信用卡,抵押貸款出來的錢全部投進去。

突然有壹天,平臺的服務器登陸不上了,錢自然也拿不回來了。朋友開始像熱鍋上螞蟻,原本想著多點理財收益,讓待產的妻兒有更加體面的生活,連奶粉錢都難以籌齊。

如果妳的環境正在不斷消耗妳,卻又得不到成長,脫離勢在必行,但這不叫“舒適區”。

我們想過怎樣的生活,自己選擇並堅持就好。

每天堅持健身、讀書、學習,努力從改善小事物開始,對父母多關心,對孩子多耐心。長期以往的積累,就算我們達不到專家的行列,也不會壹知半解,懵懵懂懂的,如此,我們的舒適區會越來越穩,越來越大,越來越寬。

要堅信,現在的壹切就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