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註解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註解

1. 關於做人,為人處事的文言文,全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蔔居》)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行百裏者,半於九十。(漢(逸詩句風雅逸篇四》)

2.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最著名的就是 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被人奉為為人處世的經典論述。

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譯文: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壹些,低了就把它舉高壹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壹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壹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

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那麽,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擴展資料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壹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壹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壹,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壹。

參考資料鏈接:百度百科-道德經

參考資料鏈接:百度百科-老子

3.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最著名的就是 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被人奉為為人處世的經典論述。 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譯文: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壹些,低了就把它舉高壹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壹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壹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

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那麽,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擴展資料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壹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壹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壹,與莊子並稱老莊。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壹。 參考資料鏈接:百度百科-道德經 參考資料鏈接:百度百科-老子。

4. 關於為人處事的文言文有哪些

原發布者:維旺(精選)

關於為人處事的名言關於為人處事的名言1、做人要講是非,但不要太計較利害;做事要講利害,但不要太害怕是非。對人,要往好處想,往長處看;對事,要往遠處想,往大處看。2、做人:壹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二要謙和為美,多讓少爭。三要與人為善,切忌驕橫。四要仗義疏財,扶危濟貧。五要誠信待人,遠離是非。3、做人要內外壹如,處事要知行合壹;說話要言行壹致,行為要表裏如壹;做人要前後壹致,做事要老少無欺。4、比賽,有勝有負;地位,有上有下;際遇,有好有壞;人生,有得有失。做人要盡力而為,處事要隨遇而安!5、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做人要懂禮儀,懂得尊重人,懂得鄙人者人恒鄙之,敬人者人恒敬之!6、甜言慰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禮。知者不博,博者不說,妙語精言,不多為貴!7、動之以情,待之以禮,立身以德,施眾以義。為人以誠,律己以嚴,處事以恒,助人以愛。做人須懂得:心易服於德,而難服於力!8、大海的浪花靠風吹起,生活的浪花靠人鼓起。做人應積極進取,挑戰人生,使人格完美,使真情永恒!9、人以待已為是非,我以待人為對錯;人以利已為恩怨,我以利人為取舍;人以得失為得失,我以善惡為善惡;人以地位升浮為親疏,我以感情真假為遠近。14、好話,能引起別人善心;壞話,會激起別人惡念。多說壹句好話,多添壹分和氣。為人就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結好緣。19、做事寧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錯誤;做人寧可笨些,不

5. 文言文“為人須學”的解釋

這篇文言文名為《為人大須學問》

譯文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應該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中。古人說:‘不學習,壹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會感到麻煩。’這不只是說說。回想我年輕時的處事行為,覺得很是不對。”

註釋

1.大須學問:很應該學習與求問。為:做 大: 非常

2.朕:我。古代皇帝自稱。

3.向:過去,從前,早先

4.躬親戎事:親自參與軍事。躬:親自; 戎:帶兵打仗

5.不暇:沒有空閑。暇:空閑

6.比來:近來。比,近。

7.四海:全國。

8.執:拿。

9.使:命令。

10.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間的相處原則。

11.墻面:面對墻壁。比喻壹無所知。

12.蒞事惟煩:處理事情只會(感到)麻煩。蒞事,處事。

13.不徒言:不只是虛言或不只是白說的話,徒:白白地。

14..卻思:回想。

15. ***在書內:***:全。

16.道:方法。

6. 與"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相關的古語文言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余。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遺跡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成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治訓,未嘗有行不由送,出不由產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

7. 與"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相關的古語文言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余。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遺跡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成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治訓,未嘗有行不由送,出不由產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

8. 誰知道關於為人、處事文言文名句

1.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譯文: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譯文: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誌向堅定;誌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4.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譯文: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

5.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譯文: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

6.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譯文:如果厭惡上司對妳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妳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妳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妳的上司;如果厭惡在妳前面的人對妳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妳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妳後面的人對妳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妳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妳右邊的人對妳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妳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妳左邊的人對妳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妳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7.壹家仁,壹國興仁;壹家讓,壹國興讓;壹人貪戾,壹國作亂:其機如此。

譯文:壹家仁愛,壹國也會興起仁愛;壹家禮讓,壹國也會興起禮讓;壹人貪婪暴戾,壹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壹句話就會壞事,壹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8.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