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傳統文化的短素材

傳統文化的短素材

 有關傳統文化的素材有哪些?哪些適合在寫作文的之後用?請看下面的關於傳統文化的素材哦!

有關傳統文化的短素材:關於傳統文化的10大金句

 01、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權威解讀?血脈?指壹脈相承、代代傳承的精神;?精神家園?指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人民***同認可的價值觀念。

 02、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權威解讀?文化自信?指人民對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自豪感,並能主動學習、傳承、捍衛本國文化尊嚴。

 03、中華文化獨壹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權威解讀?獨壹無二?指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了壹條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無論是在政治思想、人文思想還是宗教意識形態方面,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並成為?東方文化?的源頭。

 04、應合理融入時代元素,不割裂傳統與現代的精神紐帶,讓傳統文化煥發現代光芒,以文化品質贏得市場青睞。

 權威解讀堅守古法、傳承古意並不意味著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傳統底色、堅持文化特色的同時,順應歷史規律、結合新的生活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將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統壹起來。

 05、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於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權威解讀文化不僅是壹種價值觀念,更是壹種國家實力。

 美國稱霸世界,靠的絕不僅僅是航母、導彈、蘋果,更離不開好萊塢。

 要想提高國際影響力,我們就不僅要通過?壹帶壹路?、?亞投行?來和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還要通過傳承、弘揚、輸出中國文化,來和世界各國分享中國優秀文化的成果。

 06、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化既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又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品格;中華文化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性,又培育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

 權威解讀自遠古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就勞動、生息、繁衍在祖國的土地上,***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貢獻自己的才智;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支撐。

 07、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權威解讀不忘本來,就是要認真學習和傳承老祖宗留下來的優秀文化;吸收外來,就是要積極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與文明成果,不能搞閉關鎖國那壹套東西;而向未來,就是不要搞?是古非今?、?厚古薄今?、?封建保守?那壹老套東西,傳承固然重要,創新與發展則更加重要;繼往固然重要,但開來更加重要。

 08、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建***享,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權威解讀?人?是文化的載體,離開了?人?,所有文化都會消亡。

 那麽傳統文化到底是為哪些人服務、又要依靠哪些人來傳承發展?答案是?人民?,即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絕對不能把傳統文化變成少數人的特權;哪些傳統文化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哪些需要傳承?哪些需要創新?哪些需要摒棄?回答這些問題的權利,不能授予極少數所謂的?文化精英?,而必須要還給最廣大人民群眾。

 09、中華文化不僅是精神家園的支撐、先進文化的基礎,從根本上說,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深厚歷史淵源,要植根在中華文化之中。

 權威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華大地上的偉大實踐,以中華民族為實踐主體,必然要立足於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紮根中國的歷史文化,依賴中華文化的精神支撐。

 10、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既不簡單拿來,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明成果,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交流,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權威解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華文化歷來強調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歷來就有兼收並蓄、擇善而從的氣度,?閉關鎖國?、?唯我獨尊?只是例外的情況。

 歷史反復證明,凡是開放包容的時候,中華文化就會更加強大、更加豐富、更加自信;反之,凡是閉關鎖國的時候,中華文化就會自絕於世界、自絕於人類、自絕於進步。

有關傳統文化的短素材:中國傳統文化之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在近幾年來壹直被提上日程,關於傳統節日具體妳又了解多少,如果讓妳書寫,妳會怎樣寫!

 中國傳統文化之節日壹 春節

 春節的來歷有壹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壹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

 鄉親們壹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壹夜,我壹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獸渾身壹抖,怪叫了壹聲。

 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文化之節日二 端午節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壹位老醫師則拿來壹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裏有壹段有趣的傳說。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壹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中國傳統文化之節日三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

 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

 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節日的特色是吃月餅和提燈籠。

 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壹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壹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中秋節在新加坡是相當熱鬧的。

 節日降臨前的壹個月,月餅燈籠就開始上市了。

 月餅,不僅滿足人們的口福也用來祭祖拜月,更是親戚朋友互相饋贈的節日佳品。

 除了月餅,中秋節的另壹種節日佳品是?柚?。

 對年輕人而言,令他們感到興趣的是各式各樣制作精美的燈籠,他們也趁著節日的機會,展露制作燈籠的才華,大人們也可以在壹年壹度的燈籠制作比賽及花燈展覽會上盡情娛樂。

 新加坡人也可以參加由民眾聯絡所或會館主辦的中秋晚會。

 壹家人壹起賞月也是壹件美事,在家中擺上瓜果、月餅,再添上孩子們的燈籠,就是壹個溫馨、和諧的中秋夜。

 為了使中秋佳節的氣氛更濃,慶祝活動更普遍,我們可以建議在公***場所張掛燈籠,同時主辦猜燈謎等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之節日四 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

 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而有趣的,人們會舉行馬球比賽、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壹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也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丫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小朋友們所喜愛。

 踏青又叫春遊。

 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

 夜裏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