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和批評家、文學評論家。
中文名: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
出生地:薩拉托夫
出生日期:1828年7月24日
逝世日期:1889年10月29日
職業:文學評論家
畢業院校:聖彼得堡大學文史系
代表作品:《怎麽辦?》;《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
性別:男
人物介紹
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俄語名為НиколайГавриловичЧернышевский。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活動是多方面的,涉及哲學、經濟學、美學、文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他是繼貴族革命家之後登上歷史舞臺的第2代俄國革命戰士、即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中最傑出的代表,列寧把他譽為“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舵手”,普列漢諾夫把他比作俄國的普羅米修斯。
人物生平
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年7月生於薩拉托夫城壹個神父家庭。18歲進彼得堡大學文史系。從此經常接近先進知識分子團體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潛心研究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也產生濃厚的興趣。1850年大學畢業,次年重返薩拉托夫,在中學教授語文,宣傳進步思想。1853年結婚之後,車爾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成為《祖國紀事》和《現代人》兩家進步雜誌的撰稿人。1855年發表著名學位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這篇論文向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美學進行了大膽的挑戰,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1856年涅克拉索夫出國就醫,他接編《現代人》雜誌,使它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強大陣地同年冬開始發表論文《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系統探討了俄國文學批評思想的發展。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關入彼得保羅要塞。1864年他被判處服7年苦役並終身流放西伯利亞。在囚禁與流放中他毫不沮喪,寫下了許多充滿革命激情的優秀作品,如《怎麽辦?》(1862壹1863)《序幕》(1867壹1869)。1883年獲準在阿斯特拉罕居住。1889年才獲準返回故鄉。由於備受折磨,他於同年10月病逝。
人物簡歷
1828年7月24日生於薩拉托夫城壹個神父家庭,1889年10月29日卒於同地。
1846年入聖彼得堡大學文史系。起初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影響,後轉向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熱衷人本主義思想。
1848年結識了對農奴制持否定立場的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的成員,從此開始閱讀法國哲學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
1850年大學畢業。次年返回故鄉,曾在中學任語文教師。
1853年同本地醫生女兒結婚。同年遷居聖彼得堡,並著手寫作學位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後來參加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現代人》雜誌的編輯工作。1854年發表《阿甫傑耶夫中篇小說集》、《論批評中的真誠態度》和評論奧斯特洛夫斯基喜劇《貧非罪》等文章,強調文學作品思想內容和傾向性的重要意義。
1855年通過學位論文答辯,並發表代表作《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1856年起主持《現代人》雜誌,使它成了傳播革命思想的論壇。這期間他發表了《萊辛,他的時代,他的壹生與活動》以及論普希金、A·K·托爾斯泰、謝德林、奧斯特洛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的文章,同時撰寫了許多關於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方面的著作,如《對反對公社所有制的哲學偏見的批判》、《資本與勞動》、《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等。這些著作基本上從普遍人性論出發,但看到了“人是壹定階級的代表”,“哲學家是某壹政黨的代表”等。
1859年秘密前往英國倫敦,同僑居那裏的赫爾岑商討反對沙皇統治的問題。1861年發表《論戰之美》,批駁自由派文人對《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壹書的攻擊。
1862年席卷全俄的農民起義遭到鎮壓。同年6月《現代人》被勒令停刊8個月。7月7日他被捕,關進彼得保羅要塞單身牢房。在被關押的678天裏,他堅持鬥爭,利用壹切可能從事寫作。長篇小說《怎麽辦?》就是在此完成的。
在彼得保羅要塞的囚禁期間,還創作了長篇小說《小說中的小說》,以及壹部未完成的中篇小說《阿爾費利耶夫》和壹些短篇小說。它們都未能發表,後來才為人所知。兩年拘留後,沙皇政府因找不到任何罪證,只好采取偽證方法,強行判處7年苦役,剝奪壹切財產,終身流放西伯利亞。
1864年5月被押至聖彼得堡梅特寧廣場示眾,處以殘酷的假死刑。7月被流放到伊爾庫茨克鹽場服苦役,8月被轉送到卡達亞礦山。兩年後,又被押到亞歷山大工場。7年苦役期滿後,又延長其苦役期,轉押到荒無人煙的亞庫特和維留伊斯克,繼續流放,前後達21年之久。在漫長的流放期間,他繼續寫了許多小說和文章,其中保存下來的只有長篇小說《序幕》(1867~1869)。它描繪農奴制改革前夜的俄國社會鬥爭,刻畫了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形象——伏爾庚和列維茨基。
1883年由於健康原因獲準回到阿斯特拉罕居住,撰寫了《回憶屠格涅夫與杜勃羅留波夫的關系》、《人類知識的特征》等文章。1889年6月被準許返回故鄉薩拉托夫。4個月後,因腦溢血離開了人世。
文學成就
文藝理論
車爾尼雪夫斯基作為壹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文藝理論上的建樹具有開創性。《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壹書繼承和發展了別林斯基的文藝觀點,批評了當時流行的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美學,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認為美不是主觀自生的,美存在於現實之中。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不同,他們對於生活的理解和關於美的觀念也就不同。他強調文藝的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堅決反對“為藝術而藝術”;提出文藝的主要任務是“再現生活”,“對生活下判斷”;文藝的最高目的是成為“生活的教科書”。他認為藝術的特點“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事實去表現思想”,該書也存在某些偏頗之處,如對藝術中美的價值重視不夠等。另壹部論著《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系統地探討了俄國文學批評思想的變化與發展,駁斥了自由派文人對果戈理派的責難,認為果戈理第壹個沿著“批判的傾向”進行創作;它對奧斯特洛夫斯基、格裏戈羅維奇、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作家的創作思想和藝術成就,都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和精辟的分析。
小說創作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文學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長篇小說《怎麽辦?》。這部作品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作,故事圍繞自由勞動、婦女解放和秘密革命活動3條線索展開,提出只有鬥爭才能改變人民的厄運,並以“未婚妻”隱喻革命。主人公拉赫美托夫集中體現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特征,為接近人民跑遍了整個俄羅斯,幹過樵夫、鋸工、石匠、纖夫,最後成為職業革命家、壹個“特別的人”;為鍛煉革命意誌,獻身自己的理想,寧願生活極其儉樸清苦。小說借壹個渴望自由和獨立的新女性薇拉同平民知識分子羅普霍夫與吉爾沙諾夫的三角戀愛,表達對婦女解放和自由戀愛的新思想;通過薇拉創辦的新型縫衣工場和她的4個夢,宣揚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小說結構新穎別致,敘述經常伴以政論性的旁白,並常用隱喻、暗示表示壹代新人的革命活動。小說發表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教育了壹代又壹代的俄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青年和革命者。
哲學思想
車爾尼雪夫斯基繼承和發展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和赫爾岑的思想,同時受到費爾巴哈的深刻影響。他認為,費爾巴哈的著作對他世界觀的形成起過決定性作用,直到晚年他仍自稱自己始終是費爾巴哈的忠實信徒。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按費爾巴哈哲學的觀點去解決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在他看來,世界是統壹的,“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自然界的壹切事物、現象都是統壹的物質存在的形式,而這些事物、現象之間的相同性就在於它們都是物質的。他堅決反對哲學中的二元論,否認有任何不依賴於物質、自然界的“精神實體”。他依據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理學的材料證明人只有壹個統壹的本性,指出人身上的兩種不同的現象,即所謂物質方面的現象和所謂道德方面的現象,並不與人本性的統壹相抵觸。人體所發生的和表現出來的壹切都是按照他的壹個實在的本性進行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把自然科學作為研究關於人的問題的那壹部分哲學的根據,認為哲學所看到的人,和醫學、生理學、化學所看到的壹樣。在這基礎上他提出了“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他的學說對於駁斥唯心主義和二元論曾起了壹定的作用,但卻不能闡明人的意識的發展與人的社會歷史實踐活動的關系,不能科學地解釋人的社會本質問題。列寧指出,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所宣揚的“人本主義原理”是狹隘的,只是關於唯物主義的不確切的膚淺的表述。
哲學理論
車爾尼雪夫斯基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和主觀主義。他確信人類具有認識世界的能力,自然界的壹切對象及其屬性都是能夠被認識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人就能夠在許多對象中認識到從前沒有被歷史運動充分揭露而為我們忽視的那些方面。他已經接觸到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實踐是在科學上評判壹切爭論點的極重要的標準,但他對實踐的理解還未能完全擺脫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決反駁對知識的主觀主義的解釋,他強調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承認自然界的客觀的因果性、必然性,認為人的認識、思維規律不是只有主觀的意義,而是反映對象的真實存在形式的。他深刻地揭露了康德主義和形形色色的實證主義對科學發展的危害。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義哲學基本上仍屬於費爾巴哈的階段,但他重視辯證法。車爾尼雪夫斯基象費爾巴哈壹樣,尖銳地批評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但並沒有象費爾巴哈那樣拋棄辯證法,而是充分肯定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對哲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他認為,黑格爾的原則是非常有力而寬廣的,可是結論卻狹窄而渺小。在他看來,辯證方法的實質就在於從各方面去觀察對象,從各種對立意見的鬥爭中去探索真理。他認為抽象的真理是沒有的,真理總是具體的,壹切都取決於情況,取決於地點和時間的條件,只有在考察了某壹特定事實所以產生的壹切情況之後,才能對這壹事實做出肯定的判斷。他用辯證法的觀點去解釋壹些自然現象和歷史事件,指出自然界和歷史的發展都是通過對舊形式的否定、通過飛躍和質變而進行的。但是,他並沒有徹底地貫徹辯證法,例如他在經濟學研究中提出了另壹種方法,即所謂“假設法”。這種“假設法”要求撇開壹切具體歷史情況和條件,把問題盡量簡化而加以抽象的思考。這種方法是和辯證法所要求的真理的具體性背道而馳的,從而使他的理論自身包含了矛盾。
美學倫理
車爾尼雪夫斯基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創造性地應用於美學和倫理學。他批判了黑格爾的“美是理念”說的唯心主義實質,提出了“美是生活”這壹重要命題,認為“任何事物在那裏面看得見依照人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藝術對現實的關系這個美學基本問題上,他堅持現實生活高於藝術,藝術的目的和本質就在於再現生活。在倫理學說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主張,人按其本性來說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只是因環境的不同而變成善的或惡的。他認為,支配人們行為動機的決定因素在於利益。怎樣做更愉快、更符合自己的利益,人就怎樣做,其出發點就是放棄較小的利益或滿足,以獲得較大的利益或滿足。他提倡“合理利己主義”,把正確理解個人利益作為道德的基礎,同時又強調整體利益高於局部利益,全人類的利益高於壹切。
政治觀點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沙皇封建專制主義和農奴制的堅定反抗者。他站在革命民主派的立場上,把它稱之為“醜事”,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派對沙皇制度的妥協和投降。他號召農民群眾“拿起斧頭”來推翻沙皇統治和腐朽的農奴制度,用革命手段無償地奪取土地。列寧說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散發著階級鬥爭的氣息,並且充分肯定了他揭露和批判自由派叛賣行為的歷史功績。車爾尼雪夫斯基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的批判者和“俄國最早的社會主義者之壹”。他向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猛烈開火,主張在大規模機器生產的基礎上實行社會主義。不過他所宣揚的仍然是空想社會主義,他幻想通過舊的農民村社過渡到社會主義,相信俄國發展的特殊道路可以避免資本主義,並把農民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混為壹談。這就使他成為俄國民粹主義思想的創始者之壹。他的這些錯誤觀點對以後俄國革命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了消極的阻礙作用。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包含著唯物主義的看法,但基本上仍然是壹個歷史唯心主義者。他不理解物質生活方式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而把知識看作推動歷史前進的基本力量。特別是,他把永恒不變的人類本性作為衡量壹切的最高標準,認為人類生活的物質的和道德的條件,支配著社會生活方式的經濟規律,人們研究的目的,是要明確它們適應“人類本性”要求的程度。這種歷史唯心主義觀點使他始終未能克服舊唯物主義者的根本缺陷。列寧指出,由於俄國生活的落後,車爾尼雪夫斯基沒有上升到、也不可能上升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