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孔子曾批評壹個學生,那個學生說自己做不到,孔子說他的錯誤是沒有去做的壹句名言是?

孔子曾批評壹個學生,那個學生說自己做不到,孔子說他的錯誤是沒有去做的壹句名言是?

壹樓仁兄回答正確。

出自《論語·雍也第六》第12則。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2)。”

註釋

(1)說:音yuè,同悅。

(2)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妳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評析

從本章裏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於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類似意思亦見於:《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齊桓晉文之事”壹章孟子批評梁惠王(即魏惠王)“不為”。

原文

曰:“有復於王者曰(1):‘吾力足以舉百鈞(2),而不足以舉壹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而不見輿薪(4)。’則王許之乎(5)?”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6),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壹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7),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8),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9),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10),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11),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註釋

(1)復:報告。

(2)鈞:古代以30斤為壹鈞。

(3)明:眼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生出的絨毛的尖端,喻極細小的東西。

(4)輿薪:壹車薪柴。

(5)王許之乎:大王相信嗎?許:相信,贊同。

(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話,省去“曰”字,表示語氣急促。

(7)見保:受到保護或安撫。見:被。

(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統壹天下。第二個王是動詞。

(9)形:具體的外在區別和表現。 異:區別。

(10)挾(xié):夾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11)枝:枝同“肢”。這句意謂,為年長者按摩肢體。壹說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壹說替長者攀摘樹枝。皆指輕而易舉之事。

譯文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壹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麽,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麽呢?這樣看來,舉不起壹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壹天下,是不肯幹,而不是不能幹。”

(齊宣王)說:“不肯幹與不能幹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彎腰作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壹天下,不屬於(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壹類的事;大王不能統壹天下,屬於對長輩彎腰作揖壹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