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關於 忠孝仁信禮義廉恥 演講稿

關於 忠孝仁信禮義廉恥 演講稿

忠:介子曰:“事君者,無不竭心力,謂之忠。以臣事君,力有所能無不為,是其忠也。君天下,忠利之教,近人而忠,以忠恕於民,忠之謂也”。

或問:忠有別乎?介子曰:“有大忠、次忠、下忠,國賊者也。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謂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是謂次忠也;以諫非君而怨之,是謂下忠也。不恤乎公道達義,偷合茍同以持祿者,是謂之國賊也”。

介子曰:“夫事君知而不爭,不可謂忠也”。

介子曰:“竊聞事君者,忠其義,不阿其惑,惑則誤民,誤民則失德,是棄民也。民之有君,以治義也。義以生利,利以豐民,民豐則邦固也”。

簡介:忠,是壹種傳統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其本意為“忠,忠心也。”就是要忠於自己的本性,忠於自己的本心,忠於自己的良知,這才是被社會所***認的忠誠。介子推追隨重耳從亡十九年割股奉君的至忠壯舉,柱上所刻他對臣民忠於君王,君王忠於臣民的精辟論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因而介休大地忠臣賢哲輩出,曾有漢代孤膽探險擁立代王為帝,被封為壯武侯的宋昌;東漢時為民請命,抨擊朝政的太子生領袖郭泰;宋代更有為仕四朝,壹心為國,出將入相五十年的文彥博等,被傳為千古佳話。

時至今日,黨中央提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堅持傳承和發揚忠誠的傳統道德信念,仍有積極的意義。在全社會倡導忠心耿耿,恪盡職守,拼搏奉獻,認真負責地做好每項工作,政府就會取信於民,效率倍增,企業就會興旺發達,學校就會英才輩出。在生活中人人堅持忠誠老實,忠厚待人,忠心交友,忠懇謙和,社會正氣就必然大興,民族精神必然弘揚,公民良知必然堅守,這樣就會形成介之推畢生追求的政治清明的理想社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將指日可待。

孝:介子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地養,以人成之。故天生之以孝悌,地生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無衣食則亡其所以食,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成也”。

介子曰:“夫孝者,德之本也,先王以孝事天”。

介子曰:“事親者,當盡心竭力以養之,謂之孝”。

介子曰:“雖聖人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者,必有先也,言有兄也,況乎民哉?故孝始於事親,立身之本也”。

或問孝有類乎,介子曰:“居處莊重,孝也;事君忠貞,孝也;居官恭敬,孝也;朋友仁信,孝也;戰陣勇猛,孝也”。

簡介:崇尚孝道,最早始於夏代。到春秋時期,其義逐漸完備,才產生了曾子所著的《孝經》,成為古代孝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此百年之前,介之推隱不違親的孝道行為以及他對孝的闡述,必然對《孝經》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介之推就成為遵崇孝道的最早典範,寒食清明節祭祖掃墓緬懷先德是展現孝心的具體表現。綿山是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早已被舉世公認為感悟孝文化的最佳去處。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國人***同的奮鬥目標。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堅實基礎,遵老盡孝是家庭和睦的基本要求,緬懷先德是增強親情的重要內容。因此,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人人養成敬老愛老,養老孝老的良好品行。日常生活中,對老人問寒問暖,關心愛護。老人疾病時,及時送醫治病,陪護療理。老人困難時,主動敬送財物,排難解憂。遠離家鄉時,抽點時間,常回家看看。在外遇到老人時,禮讓三分,主動幫扶。總之,心中常存孝道,孝行才能堅持不懈。

孝道不僅是個人美德,也是社會的***同財富。壹個人孝道修養高尚,在社會上必然忠於職守,與人為善,謙虛禮讓,誠實敦厚,成為和諧社會中的和諧壹員。所以,只要人人都充滿孝心,中華大地就會變成美好的家園。

仁:介子曰:“天生之,地載之,聖人教之。先之以博愛,教之以仁也。難得者君子不貴,教之以義也。雖天子必有尊也,教之以孝也”。

介子曰:“何謂仁?仁者,恒愛人。其心舒,其誌平,其氣和,其欲節,其事易,其道行。故平易和理,為之仁”。

介子曰:“吾聞王霸之道,皆本乎仁。高其位以為尊,下其施,所以為仁,故位尊而施仁,博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

介子曰:“上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安樂之,謂之聖仁也。上知天用時,下知地用才,中知人能使人肆之,謂之智仁也。寬而容眾,道所以至,弗辱以時,謂之德仁也”。

簡介:仁,是中國古代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原本是指人與人之間要相互親愛,故謂“仁者愛人”。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對仁的講述,以及他功不言祿,隱居綿山舍身成仁的高風亮節,對孔子將仁作為最高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必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因而孔子才有了“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千古名言。在這種傳統道德的教化下,我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舍身成仁的英烈賢哲,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脊梁。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時代如何變遷,仁者“愛人”“博愛”的基本內涵壹直不變。到現代,已經演變為現代人文精神,成為“以人為本”的理性動因和追求真善美的內在源淵。傳承仁的傳統道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家庭尊老敬長,兄弟相愛;在鄰裏互敬互讓,和睦相處;在單位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在社會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使整個社會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風尚,社會文明必然大盛。

仁做為壹種道德修養的最高標準,特別要求每個人都有壹種寬容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博愛的理念才能變為現實,就會做到既尊重上級,又愛護下屬;既熱愛誌同道合者,又能容納持不同意見者;既能使用優點特長者,又能熱情幫助錯而能改者;既能學習先進模範者,又能接濟貧窮落伍者等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為整個社會的和諧奠定堅實的基礎。

信:介子曰:“信,國之寶也;誠,民之所憑也。天地為大也,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也,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也,不誠則疏。君上為尊也,不誠則卑。故誠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昔公子將返國,問以王道。介子曰:“信”。問曰:“安信”?曰:“信於君心,信於名,信於令,信於事”,問曰:“然則曷?”曰:“信於君心,則美惡不逾;信於名,則上下不幹;信於令,則時無廢功;信於事,則民從事有業。於是乎,民知君心,貧而不懼,藏出好入,何匱之有”。

介子曰:“明主賢君必取於其信,信則得民,得民則國昌”。

介子曰:“信所以守也,守則固,固不偷,民不怨而財不匱,令不偷而動不攜,何事不濟”。

簡介:“無信不立”。信,作為壹個道德概念,就是要完全實踐自己的言詞和公開履行自己的承諾。介之推就是唯誠唯信的典範,在晉國內亂時,為給百姓輔佐壹位清明的國君,他不辭辛苦,追隨重耳流亡壹十九年。危難時,他毅然割股奉君。重耳復國,二三子貪天之功據為己有,他功不言祿,攜母隱居綿山。重耳尋賢不獲,焚林以逼,他初衷不改,守誌不出。可見,他為了實踐自己追求政治清明的信念,畢生奮鬥,甚至獻出了生命,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信,作為傳統道德,其內涵包括自信與他信。自信是壹個人修身立命自立於社會的內在動因。有了自信,貧窮者才能立誌致富,勤奮拼搏,永不休止。有了自信,愚昧者才會立誌求知,苦學勤問,不斷求新,勤學成才。有了自信,弱勢者才會正視現實,立誌奮起,百折不撓,永不言敗。有了自信,成功時才能永不滿足,向更高目標前進,失敗時才能總結教訓,以利再戰,不達目標誓不罷休。毛澤東“自信人生二百年,全當擊水三千裏”的名句,應當成為每個人自強不息的座右銘。

守信是社會秩序和諧的道德基礎,也是互信的前提。只有人人都遵守信用,整個民族的理念、道德和正義才能實現。只有每個單位都守信用,才能確立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國家的法律、法令和法規才能貫徹執行,每個公民才會有安全感。否則,社會空間和社會關系充滿不信和懷疑,欺詐和陷阱隨處可見,整個社會就會崩潰,每個人的利益都會受到損害。因此,做壹個誠實守信的人,做壹個誠實守信的單位,不僅僅是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

禮:介子曰:“夫禮,經天地,體陰陽,慎主客也”。

或問:“禮起於何也”?介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之,故制禮義以分之矣”。

介子曰:“三才之位高,四維之義張,禮樂之分生焉”。

介子曰:“夫禮,國之紀也,親民之結也,善德之建也,故國無紀不可以終,德無建不可以立,民天結不可以固。凡三者,君之禮也”。

介子曰:“禮者,治辯之極,強國之本,威信之道,功名之統也。由之,所以壹天下。不由之,所以隕社稷也。

介子曰:“國由禮則治,不由禮則亂,士有禮則節,不由禮則貪。故人無禮則不立,國無禮則不寧也”。

簡介:禮的本義是人們對豐收的祈禱,是農耕社會的先民對幸福生活的樸素追求。隨著社會發展,綱紀秩序就成了維護人們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因而禮被儒家演變為維護整個社會秩序的道德準則。本柱上所刻的介之推關於禮的深刻論述,久被儒家崇尚並沿用。降至唐代,唐玄宗南出雀鼠谷上綿山追祖拜賢,拜讀介公論禮之文後感悟良深,遂命朝官纂修五禮即《大唐開元禮》,寒食掃墓永為恒式,成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禮儀之壹。

禮儀、禮節、禮貌是中華民族對整個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在發展經濟人心思富的今天,只有註重禮儀、禮節、禮貌,才能不受私心的操縱,擺脫金錢、權力、地位等世俗的影響,使人人懂得自尊,人人懂得尊重人,華夏大地真正成為家庭和睦、民眾和親、社會和諧的禮儀之邦,文明之邦。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們每個公民都要養成註重禮儀、規範禮節、待人禮貌的自覺習慣。在家庭,小輩尊長為禮,長輩也給小輩作出表率。在學校,學生尊師為禮,老師也給學生作出榜樣。在單位,職工尊重領導為禮,領導更要給職工作出示範。只有這樣“禮尚往來”,互相尊重,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必然會有顯著提高。

行禮儀、知禮節、講禮貌,是中華民族的普遍崇尚的社會行為模式。因此,我們不僅在重要場合行禮儀、知禮節、講禮貌,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在細微小事中,在利益沖突中自覺地履行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守住我們民族的祖根文化。

義:介子曰:“天地之生人,使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實以知之,今人大有義而甚無利”。

介子曰:“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故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以愛之,義以正之,所以治人與我者,仁義也”。

介子曰:“民不能,知而反常之,皆忘義而殉利,去理而走耶,以賊其身而禍其家也。”

介子曰:“夫義者,事君則修臣下之義,出則修長幼之義,遇長老則修弟子之義,遇貪則修寬裕之義,故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如是,則王者德義,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

簡介:義,由善和我構成,本義是壹種在自我之上的善,壹種高於自我的善,壹種超越自我的善。後來被引申為義氣,即具有報恩之心,就是義舉。為正義而犧牲自我,則是更高意義上的義舉。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所言之義以及他重義勸君退避三舍的故事,早已成為歷代義士的楷模。在這種傳統理念和傳統道德的熏陶下,我國古代出現了無數為正義而犧牲自我的義士仁人,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和中硫抵柱。在近現代史上,為了抵禦外來侵略,追求民族解放,許多誌士仁人舍生取義,無數革命先輩獻出生命,才取得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幸福。

在當今倡導的“八榮八恥中,明確提出”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這是整個社會都應自覺堅持的道德理念。實踐這個理念,每個公民就會自覺崇尚正義,做到輕利重義,知恩報恩,見義勇為,舍生取義。每個單位就會自覺地執政為民,服務至上,以人為本,優質高效。每個企業就會誠實守信,質量為本,不斷創新,科學發展。整個社會就會法度公正,分配公平,扶貧幫困,***同富裕。這樣,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就會早日到來。

廉:介子曰:“廉者,斂也。居功不貪,輕利重義,得而不取,斂欲者,謂之廉”。是故,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裏之賦以奪之食,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此三者,非君子之廉也。

介子曰:“公子反國,賞從亡者,其所當也。吾聞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爭而得財,廉士不受也”。

公子曰:“使吾主晉祀者,子也,寡人將成子之名”。推曰:“吾聞君子之道,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則不敢當其後,為人臣而不察於其君者,則不敢立於其朝,然推則無索於天下矣”。

簡介:廉潔,即居功不傲,居官不貪。廉者常樂無憂,貪者常憂不足。要做到廉潔,則必須自律。自律是壹個人心靈軌跡折射出來的外在表現,是人們對其行為自覺自願的選擇,是自身職業素質和社會公德的綜合表現。

介子推堪為廉潔自律的最早典範之壹。他割股奉君,功高蓋天,但卻功不言祿,無索於天下。為了潔身自好,甚至逃祿隱跡,終生不仕,其廉潔自律的高風亮節,成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楷模。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大凡為人傳頌者,無不是廉潔自律的典範。古有孔子自廉表率,有“上惡貪則下恥多”的經典之句。範仲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近代吉鴻昌將軍大仁大義,有“當官即不許發財”的治吏警句,所有這些都已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財富。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這應當成為我們每位公民的立身之本。為官者不貪不利之財,為商者不圖不義之利,為民者不取不當之物,使廉潔自律成為整個民族的良好風尚。

自古以來,無論是執政當官者,還是平民百姓們,要做到廉潔自律,就應當守得住誌向,經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因此無論時代如何前進,條件如何變化,廉潔者名垂青史,貪腐者自取滅亡,這是必然規律,人人應當引以為戒。

恥:或問:“曷為恥?”介子曰:“恥者,德之表也”。

介子曰:“為禮不終,恥也;中不勝貌,恥也;華而不實。恥也;不度而施恥也,施而不濟,恥也。君子明乎恥焉!”

介子曰:“夫義之不立,名之不顯,則士恥之,故殺身以遂其行。反之,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

介子曰:“公子反國,二三子以為已力。主晉祀者,天實置之,竊人之財謂之盜,況貪天之功,與其為伍,吾實恥之”。

介子曰:“鮮廉寡恥,君子不取也。君子知恥,則不肖者得而退也,賢者得而進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若是,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夫天下何患不治也。”

簡介:《尚書·說命下》曰:“其心愧恥,若達於市”。可見知恥、知辱,是壹種自我心理感受和社會道德評價的綜合表現,也是個人和社會對真善美和假惡醜作出的思辯標準和客觀反映。本柱上所刻的介子推對恥字的言論,以及他恥與貪天之功據為己有者為伍,避祿遁跡,守誌被焚的壯舉,是對恥字的最佳詮釋。後來儒家把教民知恥和以恥自律作為治國之道。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成為幾千年來儒家治國思想的主要內容之壹。

恥作為壹種個人節制的心理感受和社會摒棄的道德評價,自古以來就是與榮相輔相成的,求榮必然知恥,知恥必然求榮。兩者雖然互相聯系,卻又是統壹於社會公德之下相克相生,此消彼長。因此,各個時代不同社會公德,形成了不同時代評判榮恥的基本標準。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精僻而全面地提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的道德標準,是每個公民應當自覺堅持和終生修養的行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