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曾國藩的“粉絲”都非常喜歡引用這句話,梁啟超是典型的“曾粉”,他曾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說了這麽壹段話:“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壹面不可驕盈自慢,壹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裏是哪裏,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壹生學問得力專在此壹點,我盼望妳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梁漱溟先生也曾教育兒子:“總之,妳為大眾服務作事之心甚誠,隨處可見,即此就宜於做事。但究竟做什麽事還不知道,俟妳有所認定之後,當然要先從此項學問入手,嗣則要壹邊做,壹邊研究,邊學邊做,邊做邊學,終身如此努力不已。至於成就在事抑在學,似不可管,即有無成就,亦可不管,昔人雲:‘但問耕耘,不問收獲。’是也”。聞壹多先生在其詩集《紅燭》中,也引用“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為序詩的最後壹句,既激勵自己,也鼓舞世人。由此可見,這句話對後人的影響是非常深的,多少英雄豪傑都把這壹句話當成行為準則。
曾國藩把“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做座右銘,實則是提醒自己要懂得“行由不得,反求諸己”。曾國藩曾在家書中這樣說:“宏其度,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確,人生需要壹種豁達的態度,如果事事都講求名利,如果事事都求“有了耕耘,就問收獲”,那麽這樣的人生就會在名利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也就不能真正有壹番作為!
所以,曾國藩告誡他的弟弟們:“吾人為學,最要虛心,嘗見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動謂人不如己。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朱入學者,則罵學院。平心而論,己之所以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無勝人之處,而且有不堪對人之處。只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家不是。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壹生而無寸進也。”在曾國藩眼裏,沒有收獲就怨天尤人是沒有任何益處的,只有不斷地付出,才可能有長進。
很多時候收獲就如同樹木的生長是看不到的,但長期的積累,小樹就能長成參天大樹。壹分耕耘壹分收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孟子有曰:“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