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楊貴妃當真喜歡李白?

楊貴妃當真喜歡李白?

由殷桃、黃秋生主演的電視劇《楊貴妃》在湖南衛視熱播,劇中楊貴妃與李白撲朔迷離的曖昧關系成了壹大看點也備受爭議。那麽楊貴妃與李白在李尚上到底有和瓜葛?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楊貴妃生於公元719年,李白生於公元701年, 二人年齡相差18歲,與電視劇中的年齡倒也相仿,所以,合理想象才子佳人曾經有壹段浪漫情史也並不為過。那歷史上二人到底是什麽關系?以下為筆者查閱到的相關資料,借用壹下,有好奇的網友不妨壹讀。

李白與楊貴妃有啥樣關系?

天寶元年(742)八月,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進京。李白接到命令,以為可以從此仕途通達,不再灰頭土臉地生活在蓬蒿之間,“仰天大笑出門去”,從山東兗州啟程奔赴長安。到達長安不久,在金鑾殿受到了玄宗的隆重接見。雖然李隆基並沒有給李白安排什麽官職,只是讓他待詔翰林,但是,這個臨時、候補的身份,卻讓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楊貴妃的機會。

從李白的詩歌可以看到,玄宗每次攜楊貴妃遊玩,都喜歡讓李白跟隨左右,吟詩佐興。天寶元年十月,玄宗攜楊貴妃往驪山泡溫泉,李白跟著去了,完後寫了《侍從遊宿溫泉宮作》等詩;次年初春,玄宗在宮中娛樂,李白奉旨作《宮中行樂詞十首》(今天只能看到其中的八首);仲春,玄宗遊宜春苑,李白也去了,奉詔作《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暮春,玄宗與楊貴妃於興慶宮沈香亭賞牡丹,玄宗想要聽新詞入曲的演唱,命李白作《清平調詞三首》;入夏,玄宗泛舟白蓮池,李白作了《白蓮花開序》;此外,《春日行》、《陽春歌》等詩,大約也是陪侍應制之作。不難想見,“謫仙人”李白進宮,給奢侈而沈悶的宮廷生活吹進了壹股清新的空氣,玄宗見到李白,壹定是覺得新鮮有趣的。壹時之間,玄宗對李白優禮異常,也完全是可能的事情。史書記載的禦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未必是後人的憑空杜撰。

但是,好景不長。天寶二年春夏之際,李白開始在《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題東溪公隱居》等詩歌裏流露出悵惘之情。當年秋天開始,寫作了多首表現憂讒畏譏、怨尤失望的作品,例如《玉階怨》、《古風四十四.綠蘿紛葳蕤》、《怨歌行》、《妾薄命》、《長門怨二首》等。到了天寶三載春天,李白就離開了朝廷,離開了長安——李白不是主動離開長安的,他是被放逐的。

李白在朝廷充當文學侍從的壹年多裏,陪著玄宗和楊貴妃到處遊玩。據此可以推測,李白是見識過楊貴妃的美貌與歌舞才藝的——史書上說,楊貴妃是“資質天挺”、“善歌舞,邃曉音律”,琵琶彈得非常好。天寶二年暮春,玄宗與楊貴妃在興慶宮沈香亭賞牡丹,李白奉詔做的《清平調詞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很可能寫的就是楊貴妃,就是李隆基、楊貴妃相親相愛的情景。倘若說,擅長歌舞、精通音律的美人楊貴妃對詩歌才華的李白無動於衷,恐怕也不合情理。才子與佳人相遇,雖然沒有傳出任何緋聞(楊貴妃當時的緋[穢]聞男友是安祿山),但是,合理想象壹下,惺惺相惜之情應該是有的。

因此,對於《新唐書》李白傳所說,李白沒有得到玄宗的任用、被逐出長安,根源在於楊貴妃的屢次“沮止”,我深表懷疑。那時李白的身份不過是“翰林供奉”,說白了就是“娛樂人士”,用詩詞娛樂皇帝及後妃,高力士、楊貴妃還犯不著跟他計較。再者,高力士是壹個對玄宗十分忠誠、言聽計從的宦官,為了玄宗的遊玩高興,他竭力操辦唯恐不及,哪裏還會去拆墻腳呢?說高力士因為壹次李白酒醉後在玄宗等人面前寫詩,讓他脫靴,他便引以為恥辱,然後在楊貴妃面前說李白壞話,排擠李白。這未免也太小看高力士的肚量,太高看高力士的膽量了——這點娛樂度量都沒有,怎麽能在玄宗身邊做弄臣?李白當時不啻是玄宗的開心果,竟然要排擠他。壹個宦官,難道他吃了熊心豹子膽?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玄宗李隆基,雖然沈溺於愛情之中,但是,他在治國上仍不失其鐵腕風格,他是不允許臣屬在他面前替人說情或詆毀他人的。舉個例子,《明皇雜錄》(輯佚)有壹條,安祿山暗地裏賄賂楊貴妃,希望“帶平章事”,即掛壹個宰相之職,玄宗沒有答應;駙馬張垍以為玄宗在壹次造訪他的私宅之後會任命自己為宰相,可是遲遲沒有得到任命,私底下向安祿山說過抱怨的話,安祿山又告訴了玄宗。結果,玄宗大怒。玄宗寵愛楊貴妃,“三千寵愛在壹身”,堪稱千古佳話,但是,他並沒有允許楊貴妃幹政。楊貴妃兩度被逐出後宮,貴妃身份幾乎被廢掉,也可以說明玄宗並沒有被愛情沖昏頭腦。楊貴妃,大約也不敢隨便在他面前說李白的壞話,阻止李白的仕途。

宋人洪邁根據《新唐書》記載的高力士摘出李白詩中以趙飛燕影射楊貴妃的句子挑撥楊貴妃這壹情節,舉出李白諷刺歷史上的亂政婦人的《雪讒詩》作為例證,說李白是在影射和揭發楊貴妃跟安祿山的淫亂秘密(《容齋隨筆》卷三)。這種說法,也難以置信。李白盡管對自己的遭遇很不滿意,但是,他不至於在詩歌中進行如此直接、露骨的影射和揭露。如果真是這樣,李白得到的恐怕就不是“賜金放還”的待遇了。

李白被賜金放還的原因,還有其他的壹些說法。魏顥《李翰林集序》說“(玄宗)許中書舍人,以張垍讒逐,遊海岱間”;李陽冰《草堂集序》說“醜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說“同列所謗,詔令歸山”。這些人雖然都是李白生前有過交往的親友,但是,所說的理由,卻未必全然可信——他們都有所顧忌。李白的供奉翰林,還不是正式的公務員,對駙馬張垍沒有多大威脅,他用不著冒風險“讒逐”李白;同列之人,也許有嫉妒李白才華和皇帝隆遇的,但是,按照玄宗的性格和處事手法,他們未必膽敢在他面前說李白多少壞話。我認為比較可信的是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所說的,“……玄宗甚愛其才,或慮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恐掇後患,惜而逐之”。也就是說,李白的離開朝廷、離開長安,主要原因在唐玄宗本人:他擔心經常喝醉酒的李白在外邊泄露宮闈秘聞。這是玄宗最忌諱的事情。唐朝皇帝在許多方面學習漢朝,這是眾所周知之的事情。漢朝法律,外傳朝中言語是大罪。例如,夏侯勝壹次出了朝廷,告訴外人宣帝跟他說過的話,遭到了宣帝的嚴厲斥責,從此不敢再說;京房把漢元帝跟他說的話跟禦史大夫鄭君說了,鄭君又跟張博說了,張博悄悄記了下來,後來因此被殺了頭。其實,恐怕不獨漢朝、唐朝如此,任何朝代都會對朝廷內幕嚴加保密的。玄宗之所以打消了壹度有過的任命李白為中書舍人的念頭,主要原因應該是李白太愛喝酒,太容易喝醉,喝醉後嘴上又缺少把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