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個問題,學部相關人員,經過幾輪討論,研究出壹套促使小學生改變行為的方案。
首先,請廣告公司幫忙設計了兩張禮儀卡,然後,開始大力推行禮儀卡晉級制度。
其規則如下:
1.對 象:對認識的老師、家人、朋友等以點頭、微笑的方式打招呼就可以了。禮儀卡的使用僅限於向陌生人問好並及時反饋(本班老師、認識的老師除外)。
2.敬 禮:學生向陌生人問好時,請行規範的隊禮。
3.稱 謂:學生在校園問好時,請使用兩種稱謂,即“老師,您好!” 或者“客人,您好!” 或者直接喊:"您好!"
4.反? 饋:向在校園內行走的老師或客人問好完畢,學生可以懇請被問候人在禮儀上簽名,並留下備核查電話。學生請對方簽名與留電話時,壹定要註意態度誠懇、語氣柔和。如對方不願意,不可以糾纏強求。
5.晉級第壹關:活動剛開始時,每個同學都能領到第壹批禮儀養習新卡(領卡時班主任要作好登記)。6個簽名完成後,學生可以申領第二張新卡。兩張禮儀養習卡完成後,憑養習卡到班主任手中換取至尊紅卡(禮儀小明星)。
6.晉級第二關:凡領取過“禮儀小明星”至尊紅卡的同學,在學期末的“十傑八星”的評比中可以增加附加分20分。
通知發布,制度運行,積極性壹下子調動起來。孩子們領到第壹張卡的那壹天,特別興奮,在校園裏逢人必問好!
但是,幾天下來,禮儀卡的使用就出現了小小狀況。好多的同學左手拿卡,右手攥筆,滿校園奔跑。
滿頭大汗的小家夥,只要逮住壹個成年人,匆匆忙忙敬個不成型的隊禮,然後向受禮人索要簽名。成年人看到稚氣的孩子前來問候,不好意思拒絕,又怕掃孩子們的興頭,於是提筆簽了。於是乎,校園獨特壹景出現:壹個大人被壹群孩子層層包圍,脫不開身。至於那些興奮的孩子,壹張白卡捏在手心不到半天工夫,六個簽名輕輕松松搞掂。
有些孩子,沒領到第二張白卡,就把索要的簽名與電話寫在壹個大筆記本上(哈哈!虧他們想得出)。
教育本身的目的發生了變化--孩子們為了獲卡而敬禮,敬禮這種文明風尚卻退位其後。外表熱熱鬧鬧,文明內核卻沒有發生實質改變。這樣的德育活動開始流於形式主義,或者說開始變味了。這壹現象,不由得讓我們沈下心來,認真去思考:
想獲得新卡片,想盡快晉級,想?孩子們對新鮮事物感覺很好玩,並以特有的孩子氣去追逐,這種心情與行為本無可厚非。但是,試問壹下,孩子們為什麽如此熱情高漲的索要簽名,索要電話呢?禮儀卡推行的真正目的是什麽?孩子們能說出所以然嗎?孩子們的敬禮符合規範嗎?是否做到正心誠意,並持之以恒?
禮儀晉卡活動,如此高速推進,快餐式完成壹壹壹個小學生,不用兩天工夫,兩張白卡就能賺到手,馬上就可換領終極版的紅卡。
這個壹來,勢必造成兩大問題:
1.成本巨大。廣告公司日夜加班都趕做不贏。
2.動力枯竭。壹旦升級領到紅卡,就是抵達了終點站。孩子們沒有了新的剌激,他們還會延續後期的敬禮、問候嗎?是否還會持續剛開始的熱情勁兒?須知:再絕妙的教育手段也不可能在壹、兩天內培養出壹個好的習慣來。
眾所周知,再漂亮的卡也只是壹個哄孩子的壹個誘誀,只是實現德育目的壹種推動形式。所有的晉級,只是"代幣法"的激勵形式。
當然,德育活動是需要形式作為載體,作為抓手,但是,又不能流於形式。如果簡單化的使用禮儀卡,肯定會陷入激勵機制的誤區。
心理學認為,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深入分析,如果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我要養成尚禮的文明習慣,我這樣做感覺很快樂!”將其轉變成外部動機--“只要得到禮儀卡就會很神氣,在他人面前很有面子”。那樣的話,肯定是德育活動的失敗。
我們只有操縱好“禮儀卡”這個外部因素,才能操縱孩子們的行為。我必須從現在開始培育孩子們的內部評價體系,讓爭卡晉級變成“為自己而玩”的願望與行為。
清醒思考之後,我們決定慎用禮儀卡。有必要對孩子們的內驅力作壹些必要的引導,於是,我們采取了壹系列的補救措施:
首先,發卡之前,對孩子們進行針對禮儀方面的反復訓練,直到敬禮像模像樣了,符合標標準了,掌握動作要領了,驗收合格了,才授卡於他。
第二步,針對得卡規則提具體要求。
另外 ,為了提高得卡的難度,以保證此項活動的持續性。我們補充了以下兩條操作條款:
1.當看見有同學在向某位陌生人敬禮,忙得不可開交時,自己不要去湊熱鬧,不能再去索要這個人的第二個簽名;
2.無論妳當天向多少人問候過,妳壹天只能索要壹個簽名與電話。請在電話後面標註日期。
經過這樣的調整,孩子們的晉卡速度雖然慢下來,但習慣養成的實效性卻在慢慢體現。雖然陸陸續續每天只有幾個晉級到紅卡的孩子,但是,無論簽名與否,無論當周是否能領到紅卡,班主任們都會對那些堅持問候的孩子,提出大力表揚。
於是,向家長、嘉賓、老師問候的孩子越來越多,文明風尚正在漸漸形成氣候……
孫雲曉老師認為,壹個良好習慣的建立,至少需要21天的周期。"教育是慢的藝術",羅馬不可能壹天建成。那些速食快餐往往沒有營養。難怪有識之士會說:教育如種植作物--精耕細作,靜待花開?
修改於201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