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於清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七日出生於北京石馬街羅泉胡同。翁氏家住在蘇州(今江蘇省)常熟縣。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以兩個字聞名,是個秀才。曾任禮部尚書、住工部尚書、國子監學士、體仁館主,並任上書房主人,為恭親王、陳王、惠王、鐘等講學。晚年擔任同治皇帝主事,是道光、鹹豐兩朝的重臣。翁同龢的母親徐氏出生於壹個官僚家庭。從小她就熟讀詩詞和易經,對五經了如指掌,尤其是讀史書。徐氏結婚後,翁心存長期在北京做官,不常回家,所有家務都是她壹個人做。翁同龢有四個兄弟姐妹。大哥是同書人,名叫祖庚,壹號藥房,道光進士,官至安徽巡撫。二哥,官階相同,曾任陜西、湖北巡撫,兼湖廣總督。兄弟倆都有壹定的學識,翁同龢深受影響。兩姐妹也很聰明,大姐朱壽尤其聰明,她的詩和書讓人過目不忘。翁同龢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受到他們的喜愛。翁同龢四歲之前,父親先後在四川、江西等省當過學生,家裏人都跟著他,生活不是很穩定。在此期間,他的母親和大姐教他閱讀三字經和千家詩,背誦了幾十首唐宋詩詞和吳梅村詩詞,開始了他的啟蒙教育。六歲時,父親回京打工,翁同龢上了私塾。在私塾的前兩年,他的功課早晚由大姐輔導,四書五經和石矛都是大姐自己教的。
翁同龢八歲時,父親辭職回老家贍養母親,他也回了老家。在家鄉,他度過了青春期。翁同龢在家鄉生活了10多年,利用家裏藏書豐富的優勢,牢記任偉董郁的名言“讀書當三年多”(冬天的時候,夜裏是晴天,下雨的時候也是晴天),整天埋頭讀書。清明時節,春暖花開,許多人家的孩子穿上紅綠相間的衣服,出國旅遊,但他除了和父親哥哥在壹起,從未離開過書房。夏天,氣溫升高,他汗如雨下,卻依然愛不釋手;《蚊子》四集之後,他在案下放了壹個空甕,把腳伸進去,讀了不止壹集。嚴冬,他們捧著青銅爐,吟誦不休。他閱讀和瀏覽了先秦諸子、唐宋八大家的著作100多種,奠定了紮實的學習基礎。翁同龢九歲時參加童子試,考上了縣祐文書院,父親是主講人。在這裏,他經常和同學們聚在壹起互相學習。翁同龢喜歡談論歷代的法規制度,尤其是李周的法規制度。他認為周公和孔子講的道理在今天也能行得通,士大夫們決心以周公和孔子為榜樣。他的評論經常受到同學的批評。翁同龢堅持己見,經常和他們爭論。
翁同龢在遊文書院讀書期間,還結交了常熟和趙文的書法家(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設常熟郡,1912年並入常熟)。拓片的學習為他後來的書法打下了壹定的基礎。
翁同龢因為自己的才華、努力和家庭的影響,逐漸在村裏小有名氣,就像他自己說的:“年輕人都是壹流的。”
在農村期間,翁同龢在父親和哥哥的指導下,開始寫八股文,準備走讀書做官的道路。就在他踏上仕途之路的時候,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中英爆發了第壹次鴉片戰爭。道光二十壹年(1841)六月,英國侵略軍攻入長江門戶吳淞口要塞,震驚江南,百姓舉家遷走。翁同龢壹家在蘇州(今江蘇)避難。在蘇州,翁同龢參觀了宋代大政治家範仲淹的故居段園和祠堂白雲寺,把範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銘刻在心三個月後,全家回到常熟,過了不到壹年的平靜生活。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軍入侵長江,守軍沿江而散,百姓逃命。翁同龢壹家再次出逃,投靠到常熟市南鄉刁渚俞家濱。吊竹渡距離明末反清英雄屈的故居不遠,距離顧隱居的唐魚蓮井只有幾英裏。在吊竹渡,父親再次向他講述了屈和顧英勇抗清的故事,進壹步萌發了他的愛國思想。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清政府與英國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中英第壹次鴉片戰爭結束。8月,英軍撤出長江,翁同龢壹家回到常熟城。日子剛剛安定下來,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壹年之內,全家失去了三條生命。先是大姐難產死了,接著二嫂楊病死了,不久老奶奶也死了。大姐去世時,翁同龢正在蘇州參加政府考試。噩耗傳來,他棄筆離開考場回家參加葬禮。大姐的去世對翁同慶打擊很大。他壹度臥床多日,性格變得抑郁沈默,但在學習上仍不懈怠。道光二十五年(1845),翁同龢為中學堂博士生。次年,翁同龢再次參加官試,補考學生。
道光三十年(1850)春,翁新亨被召回北京工作,翁同龢陪父母到北京。那壹年,正好趕上法務部舉行的朝貢考試和朝貢考試,翁同龢參加了這兩次考試,都考了第壹名,被封為七品京官,在刑部任職。翁同龢並不滿足於此,而是繼續努力。服役後,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經典、練習楷書和寫八股文上。鹹豐二年(1852),22歲,中考。鹹豐六年(1856),也就是他26歲那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的時候,他參加了廷考,每次考試都考壹名。
第二,多次擔任考官為國家選拔人才。
翁同龢獲得壹等獎後,被授予修書銜,在國子監工作,並參加了在庶吉士的學習。
鹹豐八年(1858)六月,正在庶吉士讀書的翁童傑被鹹豐帝任命為副主考,奉命試陜西。考官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蔭。這是翁同龢莫大的榮幸。但並沒有激起多大的熱情,因為愛妻唐不久前不幸去世,翁同龢此時還沈浸在悲痛之中。但是,神聖的秩序是不可違背的,而且按照規定,考官必須準時到達考點,容不得半點耽擱。
7月底,翁同龢極力克制自己,收拾行囊,告別親友,和潘祖蔭壹起踏上了去陜西的旅程。
翁和潘從直隸出發,經過陜西,經過近壹個月的行程,到達陜西省會安。
8月中旬,考試開始,翁和潘作為考官坐在教室裏,巡視整個考場。要求極其嚴格。
由於氣候不適,水土不服,翁同龢在主考當天病倒了,感冒發燒,徹夜未眠。但為了報答皇上的恩情,他忍著病痛,堅持讀完了推薦書,直到讀完了三審。
當名單公布時,據報道,獲得第三名的候選人張培基剽竊了他人的論文。翁、潘二人得了太尉之命,上書請將張除名。翁同龢對張的所作所為極為憤慨。他本想嚴厲訓斥,後來得知張已經60多了,比自己大20多歲,只好作罷。事後,翁同龢深感八股有其不足之處,同時也對陷入孫山的人們表示了壹定的同情。
八月底,陜西科舉考試結束,即將歸來的考官欣賞翁同龢的書法,請他題字留念。此時翁同龢的病雖尚未痊愈,卻不負眾望,揮毫潑墨,來者不拒。他寫了幾天,這使他的病情加重了。在許多托兒所之後,他直到九月底才能起床。就在這個時候,壹道聖旨飛到了Xi安,翁同龢被任命為陜西省學生政府,視察陜西省各省各縣學生的考試情況。
十月初,翁同龢帶病上任,覆蓋八百裏川。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他於鹹豐八年十二月(1858)完成了學業。鑒於他生病了,他寫信申請壹個職位空缺。
鹹豐九年(1859)壹月,皇帝賜翁同龢壹職,回京休養。二月,翁同龢從陜西赴京。三月底我回到了北京。
回京後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取得鄉試後被任命為考官。此後多次參與文衡,多次擔任考官,因此門生遍布朝野,為清朝選拔了大批人才。
第三,走在弘德殿是受皇太後信任的。
同治四年(1865),10月14日,慈安太後、慈禧太後命翁同龢為弘德殿行走,與工部尚書、國子監編修沃仁先生、記錄殿副主編徐彤壹起,負責對年僅10歲的同治皇帝進行教育。做欽差是朝廷對翁同龢的器重和信任。翁同龢很高興,告訴兩位皇後,他會盡全力輔佐皇帝,報答恩情。
10月17日,翁同龢、倭仁、徐彤首次進宮講學。天剛蒙蒙亮,翁同龢就來到弘德廳等司機,後面跟著倭仁和徐彤。同治皇帝壹到,翁同龢等人立即上前給君主和臣民行大禮。同治皇帝喊了壹聲“老爺”,然後君主和臣民匆匆進了書房。同治皇帝分坐兩側,大師分坐東西,壹天的教學正式開始。
這壹天,第壹批受教的學生是倭仁和徐彤,他們講授《尚書》和《孟子》的相關章節。吃完飯,翁同龢接著教。他說的是《鑒帝圖說》。這本書更深入,但有插圖。針對同治皇帝年輕的特點,翁同龢做了簡單的講解,讓同治皇帝聽得津津有味,也深深佩服翁同龢的學識。翁同龢第壹次授課成功。
翁同龢向同治皇帝傳授《聖祖訓》、《大清開國》、《史記》、《石矛》、《孝經》,並指導同治皇帝學習詩歌。
翁同龢知道,他教的學生不是普通人,而是壹代帝王。經典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清朝的興衰,這可不是小事。因此,他非常仔細地教他們。每天午夜(淩晨四點左右),中午(下午五點左右)回家。壹年四季,除了生病,我幾乎每天都這樣,有時候甚至會帶著病說話。有時候為了搞清楚壹個問題,找壹本書,跑遍北京的書店。為了使皇帝能夠學會寫詩,他專門編輯了《唐詩選讀》,親自抄寫,交給同治皇帝帶回宮中閱讀。同治皇帝讀古文有困難時,用文言文記錄了虛詞集,並附例供同治皇帝閱讀。由於同治皇帝的字寫得不好,翁同龢親自去鋼筆店買了兩支上好的鋼筆送給同治皇帝。他也很講究教育方法。他見皇帝精神疲憊,就停止了教導,讓皇帝在宮中散步,緩解疲勞;同治皇帝說作論太難,建議大師先作幾段,翁同龢照做了。翁同龢不僅在教讀書上下了很大功夫,而且敢於直言不諱,勸阻壹切妨礙同治皇帝讀書的做法,甚至包括太後的做法。因此,翁同龢的教導獲得了同治皇帝和皇太後的稱贊,稱贊他“教得好”,“勤於值”。
翁同龢進弘德殿時,也奉命去養心殿為太後講《治平寶鑒》的相關章節。對翁同龢來說,對著太後這兩個聽政有實權的官員說話,比對著年少無知的同治皇帝說話更光榮。但壹旦犯了錯誤,不僅會讓人恥笑,還會為民除害,身敗名裂。所以在第壹次給太後講課的前夕,他把要講的內容過了壹遍,幾乎壹夜沒睡。他第壹次演講的題目是“宋孝宗和大臣陳俊卿對唐太宗的接受建議”。在講座中,翁同龢反復闡述了君主與國家利益的關系,如納諫、李習安、下士等。講座不僅禮儀大方,而且思路清晰,語言流暢,分析準確,讓太後和在場的王公大臣都很滿意。此後,他還向兩宮太後講述了15個關於宋金元明皇帝政治事跡的話題。在談及這些話題時,他結合歷史和現實,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據實陳述,大膽批判了當時王朝的弊端,並提出了相應的改正建議,其中許多建議後來被采納。他敢於直言不諱並提出建議,這是罕見的。
同治十年(1871),翁同龢在進壹步努力聽課的同時,其母徐氏病逝,翁同龢獲準回老家參加治喪,離開弘德堂書房,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治喪期滿,回京復任,重新入洪。
翁同龢進入弘德胤時,因為聰明能幹,受到皇帝和太後的信任,屢受重用。同治四年(1865),奉命讀文宗錄。通常,只有王子和大學生才有資格閱讀以前皇帝的記錄。仕途上,由名譽官俞忠雲接掌講學,後為國子監敬酒,後於同治十二年(1873)升任太仆寺正卿,並賞賜高帽。真的是壹帆風順,壹步壹步往上爬。
四、兩次作為罪犯依法收監的曹案。
光緒元年(1875)八月,翁同龢奉命暫代刑部右侍郎。直到光緒二年(1876)年初,他擔任光緒皇帝的主子才四個月。雖然時間很短,但翁同龢堅持在有限的時間內依法辦案,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晚清四大公案之壹的楊乃武小白菜案。
這個奇案是這樣的:杭州余杭縣(今浙江省)壹家豆腐店的服務員葛品蓮,同治十二年春(1873)與畢秀英結婚。畢天生麗質,喜歡穿綠色的衣服和白色的圍裙。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大白菜”。葛和畢結婚後,他們在租了房子,成了新的家庭成員,住在壹起。楊乃武的妻子去世後不久,兩家交往頻繁,楊乃武和小白菜也有單獨交往,但沒有什麽不道德的。葛品廉於同治十三年(1874)初冬突發疾病突然去世。葛的母親懷疑她的兒媳和合謀殺害她的丈夫,她被送到余杭縣審判。
余杭縣知府劉希同接手此案,派人帶領三個班官開棺驗屍,確定葛品連死於投毒。於是,劉希同下令逮捕小白菜,小白菜供認不知道。劉希同下令拷問,小白菜還是坦白說不知道。劉希同的兒子劉海生遊手好閑,勾引了小白菜。縣令何春芳也曾試圖強奸葛碧,但未果。劉海生和何春芳害怕小白菜的供詞會牽連到他們,於是他們威脅小白菜:只要她供認與楊乃武合謀謀殺丈夫,就免於死刑,否則加重罪行。然而,小白菜受到了懲罰,不得不按劉海生和陳淳-何方指定的說法,承認葛品蓮是自己和楊乃武合謀下毒的。劉希同下令向朝廷逮捕楊乃武,但楊乃武拒不承認。為了保護兒子,劉希同向杭州市政府舉報了偽造的屍檢記錄和審訊記錄,要求“二審”。杭州縣長陳露沒有證實此事。根據劉希同提供的材料,楊乃武受到了酷刑,楊乃武不堪忍受,只好招供。政府再次向省裏匯報,並計劃處決大白菜和楊乃武。
浙江巡撫楊昌瑞親自審理此案,小白菜和楊乃武卻難以翻案,翻供如故。楊昌瑞曾派官員到余杭縣調查,但因其所派官員受劉希同重金賄賂,楊昌瑞聽信空談,按杭州府提出的罪名上報刑部。此時,楊乃武在獄中寫了壹份親筆供詞,揭發了余杭縣令劉錫通之子劉海生、縣長何春芳對小白菜的劣跡,並試圖將這份親筆供詞交給其妹葉師洋。葉隨後和後來的妻子楊占時帶著壹份“黃單”(不公正名單)進京起訴。葉和楊占時進京後,他們吃了不少苦頭。刑部受理此案,認為可疑。聖旨交給浙江巡撫親自審閱。審查期間,楊乃武和小白菜都翻供了,浙江巡撫覺得此案難度大,於是將此案擱置。直到光緒元年(1875),楊占時、葉多次進京申冤,吏部才對浙江籍北京官員王樹瑞提出異議,要求再次審問。西太後慈禧下令刑部盡快審查。
此時,法務部的六名官員中,由於種種原因,只有翁同龢壹人掌權。翁同龢詳細閱讀了有關楊乃武和小白菜壹案的相關材料,發現了許多疑點,於是決定暫時不演了。
為了徹底查清案件的來龍去脈,翁同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他拜訪了許多熟悉判例法的同事和在北京的浙江官員,與他們討論此案,並詢問他們對此案的意見。經過調查,翁同龢越來越相信自己對此案的懷疑觀點,表示只要案情不明,絕不會草率決定。後來怕自己判斷有誤,進壹步調查核實,演了西方皇太後。西太後采納了翁同龢的意見,下令將所有犯人和證人押送到刑部審問,並再次開棺驗屍。結果,人證物證證明,葛品蓮死於突發疾病,而非投毒。小白菜和楊乃武沒有勾結起來害人。他們被判無罪,案件被公之於眾。
自從此案公諸於世後,翁同龢和他的幾位同僚就明確表示,慈禧太後應該懲罰此案中的違法者。慈禧太後為了收買人心,顯示自己的純潔,采納了翁同龢等人的意見,將浙江巡撫楊昌瑞手下的100多名官員革職流放。至此,歷時三年之久的楊乃武與大白菜案有了眉目。
光緒五年(1879)壹月,翁同龢被任命為刑部尚書,任期至今年五月。
這壹次,翁同龢改組了刑部,撤換了壹些不稱職的官員。法律法規模糊易偷,界定清晰;親自核查重大疑案案件材料,堅持依法辦案、依法懲處。
翁同龢兩次擔任罪犯曹,任職前後總時間只有10個月。雖然時間短暫,但在任期間受到慈禧太後和王公大臣的高度贊揚。
五、為玉清宮光緒皇帝。
光緒元年(1875)十二月壹日,兩宮太後命翁同龢、侍郎夏同善在玉清宮行走,為剛剛即位、年僅四歲的光緒皇帝當主子。
翁同龢接到命令後,既高興又擔心。我很高興兩宮太後壹再重用自己,成為欽差大臣。擔心的是,把壹個四歲的孩子塑造成壹代聖人,責任重大。他考慮再三,再三拒絕,最後還是不被允許。而且慈禧太後壹再要求他“盡己所能,助此困厄”,翁同龢只好苦苦順從。
光緒二年(1876)三月二十壹日,是翁同龢向光緒皇帝進言的第壹天。翁同龢先教光緒皇帝寫“天下太平”和“光明正大”這兩個字。然後,他教光緒皇帝背“帝”“德”兩個字。最後,我講了《帝師圖說》第壹篇《三皇五帝》。從這壹天起,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壹月玉清宮書房被撤,翁同龢擔任光緒皇帝的主人長達20余年。二十多年來,翁同龢極力勾引光緒皇帝,彼此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翁同龢教書的前兩年,主要是教光緒皇帝讀書、讀書、背書。翁同龢規定,生書每天讀20遍,熟書每天讀50遍。當時的課文很短,但由於光緒皇帝年輕,經驗不足,體弱多病,經常讀到壹半就不讀了。大師催我做耳邊的風。每當看到這壹幕,翁同龢都有些著急,有時還會忍不住在和風細雨中訓斥幾句。光緒皇帝怒吼道,幹脆幾天不讀書了。翁同龢見硬功不好,就來到軟邊,慢慢勸右邊。但光緒皇帝軟硬不吃,翁同龢只好親自扮演兩宮太後。西太後聽後極為不滿,決定嚴懲他,不讓他多吃食物。翁同龢不忍,於是生了另壹個計劃。他為什麽不求助於光緒皇帝的父親,太子易桓?桓伊來到書房,先是嚴厲訓斥,然後好言相勸。光緒皇帝對父親的震懾有些顧忌,但久而久之這種方法也失去了效力。
翁同龢認為長時間這樣下去總是不好,於是和其他師傅約定相對減少閱讀次數,師傅每次讀完都在光緒皇帝面前記下。采用這種方法後,光緒皇帝恢復了壹段時間,但時間長了,舊病復發,和師傅們爭論,讀書的次數要以熟練度為準。然而,老師和學生對“熟練”的標準意見不壹,爭論不休。大師們制定計劃失敗,就立下規矩,光緒皇帝如果不讀規定的次數,就要他在座位上坐很久不動。但是壹個四五歲的孩子怎麽可能坐得住呢?為此,光緒皇帝常常哭個沒完。翁同龢不同意這個計劃。見光緒如此吵鬧,便宣布取消,事情塵埃落定。
光緒二年(1876)至光緒四年(1878),在玉清宮自習室上課半天。隨著光緒皇帝年齡的增長,從光緒四年(1878)開始上課改為全日制上課,要讀的書越來越多,本來就害怕的光緒皇帝越來越怕困難。翁同龢看到光緒皇帝年事漸高,不督促他讀好書會耽誤光緒皇帝的壽命,危害整個清朝,於是和其他大師商定采用罰讀法,少讀的罰分提高了兩倍。在采用這種方法之初,光緒皇帝以保持沈默不讀書來反抗,然後大聲哭喊,完全不顧翁同龢等大師,把光緒皇帝的所作所為記錄下來,在西太後身上播放。有壹次,光緒皇帝壹怒之下離開書房,回宮了。翁同龢等大師只好奏轉慈禧太後。經過慈禧太後的勸說,大師們也承認自己的行為有些偏激,光緒皇帝才同意回到書房。就這樣,轟動雪梨宮的風暴平息下來。
光緒皇帝罷課後,翁同龢和他的師傅們吸取了教訓,認為罰讀書法不是勸學生讀書的好辦法。於是,在翁同龢的建議下,大師們決定改用表揚法,每次看完都表揚,正面教育。采用表揚法後,光緒皇帝感到很舒服,大大增加了學習熱情,改變了過去不良的學風,學習上不斷進步。
翁同龢不僅是光緒皇帝在學校的導師,也是光緒皇帝在生活中的好朋友。光緒皇帝從小體弱多病,膽小怕事,下雨天打雷打雷就特別害怕。此時翁同龢總是把光緒皇帝抱在懷裏,安慰他免於恐懼。光緒皇帝早年離開父母入宮,由宦官侍奉。宦官們知道皇帝是個孩子,經常勒索他。他不滿意,就冷落了光緒皇帝。翁同龢得知後,有時會當面訓斥不規矩的太監,有時會打兩個皇後來懲罰。為此,光緒皇帝視翁同龢為知己,願意與翁同龢談任何歡喜。
壹年又壹年,光緒七年(1881),光緒皇帝11歲,是個帥哥,開始懂事了。此時,西方列強的入侵已經從沿海地區開始向中國大陸推進,中國面臨危機。因此,翁同龢決定加強對光緒皇帝的教育。在保留四書五經等20余門封建禮教課程的同時,還增加了中外歷史、洋務運動、早期維新派著作等課程。
翁同龢在給光緒皇帝講授新課程時,積極引導光緒皇帝結合當時發生的重大政治、軍事、外交事件思考現實問題,從而將玉清宮的書房與整個社會聯系起來。光緒皇帝聽了這些新增加的課程,覺得受益匪淺。這對他早期的政治成熟有壹定的影響,尤其是在他後來發動維新運動的時候。
翁同龢不僅在學術上教導光緒皇帝,而且註重加強光緒皇帝道德修養的教育。翁同龢第壹次給光緒皇帝講課的時候,就教給光緒皇帝“帝德如天”的道理。在以後22年的教書和讀書過程中,翁同龢經常勸光緒皇帝言行要莊重大方,不要迂腐。
經過翁同龢等人的悉心教導,光緒皇帝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懂事,立誌要做康熙那樣的壹代聖人,所以學習非常勤奮,每天天不亮就去書房,壹年到頭幾乎天天如此。每到春節假期,他依然堅持在書房學習。為了滿足自己的學習欲望,他經常向師傅們索要新書,閱讀的範圍也越來越廣。他在光緒十五年(1889)走馬上任之前,壹共看了八九十種書。這些知識為他的個人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光緒十五年(1889)光緒皇帝即位後,翁同龢像往常壹樣到玉清宮書房給光緒皇帝上課。為了滿足光緒皇帝對西學的追求,他繼續向光緒皇帝贈送西學書籍,並經常在書房與光緒皇帝討論時政。這壹切引起了慈禧太後和皇黨官僚的懷疑。光緒二十三年(1897)壹月,慈禧太後下令廢除光緒皇帝在玉清宮的書房。至此,翁同龢結束了22年的玉清宮教授生涯。
6.第壹次當軍機大臣被撤職留用。
光緒八年(1882)十月,朝廷命翁同龢走上軍務尚書之位,翁同龢首次出任軍務尚書。
翁同龢作為軍機大臣,主要參與了兩次重大政治活動。壹是參與辦理雲南軍人報銷詐騙案;二是參與中法越談判。
光緒五年(1879),雲南巡撫杜瑞蓮派崔遵義、潘英章帶著巨款進京打通關節。入京後,崔和潘輾轉於軍部和住建部。最後,他們向軍部尚書周瑞卿、王文韶、景廉以及住房部的部門經理、簿記員支付了8.2萬元,結清了報賬。
光緒七年(1881)六月,報案,西太後命刑部審理。刑部最後查出了五萬兩銀子的用途,另有三萬兩賄賂了王京。不久,江西刀剪洪亮上奏,彈劾王、景貪贓枉法。太後命太子和翁同龢去問洪良品。結果發現洪良品說的只是捕風捉影,沒有壹個人的證據。西太後命皇子黃、翁同龢傳喚崔、潘到案,與分管戶部的秘書、簿記員周瑞卿對質。王、景見事敗露,準其辭。但此案尚未定案,西太後下令徹查。
翁同龢等人在進壹步調查中發現,王、景涉嫌收受的3.2萬兩銀子仍在銀行,其余5.2萬兩多為“送別”、“獻敬”、“攢禮”等,涉及多名官員。太子陳堅持嚴追,翁同龢則認為因涉案官員眾多,難以結案。京官工資微薄,下官給。本案不能認定為受賄罪。為此翁同龢與太子陳產生分歧,此案擱置了三個月。
三個月後,西太後下令翁同龢迅速結案,翁同龢作進壹步調查。認為王、景雖有受賄的故意,但未受賄,依法應當從輕處罰。剩下的5.2萬元多是禮金,不方便查清楚。對此,豫親王仍持反對態度。翁同龢心平氣和地反復向陳親王陳述“法不貴”“貴的是同法”的道理,表示要依法定案。太子表示同意按翁同龢的意思打後,西太後於光緒九年(1883)八月對案中罪犯進行了懲處。至此,歷時三年的雲南軍人報銷詐騙案結束。
第壹任軍務大臣翁同龢參與的第二件事,是直接參與法國和越南的談判決策。
上世紀80年代法國政府基本控制越南後,開始侵略中國。翁同龢據理力爭,反對李鴻章的妥協退讓政策,支持劉永福在越南的黑旗軍。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主和派壹味妥協,致使法國侵略者在光緒十年(1884)二月將戰火燒至鎮南關地區。中越邊境危機導致西太後在4月更換了軍部整個班子,翁同龢也未能幸免。他被解職並離開了軍部。
七、勉強擔任商務部部長,兩黨逐漸形成。
光緒十壹年(1885),十壹月二十九日,朝廷任命翁同龢為戶部尚書。翁同龢接到命令後極度恐慌。因為翁同龢深知此時的清朝危機重重,財政困難,要成為財政部大臣,負責壹切開支,而且是個門外漢,從被指責到被革職,失去官職,都是壹件非常艱難的工作。但想到自己在中法戰爭中的免職和留任剛被撤銷,不便再推,只好硬著頭皮勉強上任。
光緒十三年(1887),八月二十三日,黃河決口,西太後命部撥二百萬兩賑濟。翁同龢接到命令時大吃壹驚。此時國庫空虛。他從哪裏弄來200萬兩銀子救災修河?於是我給戶部的官員打電話,商量了幾天籌款的事。最後大部分都同意開捐款案籌款。所謂廣捐,就是賣官賣銜。翁同龢認為大開捐案會造就壹大批貪官,害國害民,所以他強烈反對大開捐案籌集資金。後來因為西太後同意此法,翁同龢只好服從命令,壹心壹意處理,但直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底,才收到捐款80.2萬元,遠遠不夠修河賑濟。不久,內務部光緒皇帝婚禮籌備處要求該部再投入654.38+0萬元。翁同龢應對不力,不得不借外債。此後,清政府開始靠借債維持生計。
同年,李鴻章私下與美國商人合夥開辦東西銀行。為了籌集巨款,組織海軍,修建鐵路,修建頤和園,討好西方太後,李鴻章派人頻繁接觸美商,開辦這家銀行,其中美商出資最多,實際上是對美商的壹種牽制。
光緒十三年(1887)七月,翁同龢驚悉銀行為國家大政,洋人控制銀行嚴重損害國家主權。我力勸西太後不要批準。9月,翁同龢又策動80多名審查官上奏,彈劾李鴻章開東西岸是欺君賣國。除此之外,翁同龢還利用了奕歡太子與李鴻章爭權奪利的矛盾,多次遊說奕歡太子為西太後效力,阻止李鴻章的行動。
李鴻章開設東西行的計劃公開後,引起了英美等國的反對,因為東西行壹旦開設,會影響他們在中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