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幾十年來的教育,沒有培養出傑出人才的直接原因是否與我們的教育太政治化有關,是值得深思的,因為教育政治化之後,教學常常根據各階段的“政治需要”教育學生,使被教育者往往是只註意“紅”不註意“專”,這種做法還會造成思想被禁錮,又占用去大量“專”的時間,何來創新?由於政治的過多幹預,大家知其為雷區,誰敢越雷池壹步?再說過多強調政治,還會淡化法治,民主,實事求是,科技文化,道德教育,人性教育等等。過去,為了所謂“政治需要”有時不惜造假,用編造出來的謊言故事去教育學生,使被教育者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成長教育過程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獲得的知識非常有限,不能辨別是非曲直,成為傑出人才的可能性等於零,怎麽有能力去創新?即使真有壹點小創新也會被列為異類,誰不顧忌。
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壹些教師由於長期受到“政治需要”的影響,仍積習難改,慣性思維之下,居然要求學生造假,與教育求真求善求美背道而馳。據2009年8月的《廈門商報》報道,壹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寫了壹篇真情實感的作文《清明節的思考》,文中提出紀念先烈要發自內心,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來悼念,而不是壹味的“掃墓”,按理說這篇作文寫得很好應得高分,沒想到這篇作文卻被老師要求重寫,說不符合政治要求,否則就要得零分,連壹點小小的創新都被扼殺了。還有不久前披露的汶川大地震中《英雄譚千秋救人事跡涉嫌造假》壹事,譚千秋所在的中學校領導在事實真相還原後仍理真氣壯地對記者和外界說,把譚千秋塑造成舍己救人的英雄,是政治需要,當時確實需要這樣的英雄。按這種邏輯,只要“政治需要”—切可以造假。但他們卻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會傷害法治,傷害民心,傷害教育,傷害誠信。正確的做法是在符合事實和法律又有道理的前提下才去考慮“政治需要”。只有與真善美完全吻合的“政治需要”才有教育意義。
我們的“政治需要”是不是有點多了,多到了已經傷害教育的地步,幾十年來我們就是在很多這樣或那樣的“政治需要”中走過來的,遺憾的是不少時候,為樹立典型,進行造假,當大家後來知道了真相,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應起的作用,讓我們的教育付出了代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與校領導應該是“真善美”的化身,“真善美”的表率,學校不但是傳授文化科技知識,培養創新人才的地方,還應該是與“假醜惡”作鬥爭的訓練場所。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不端正教育思路,拋棄那些造假的“政治需要”,實行誠信教育,回歸正常教育,大膽解放思想,進行教育的根本性改革,很難培養出對國家和人民都有用的人才,更不要說傑出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