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2 業精於勤,荒於嬉。
—— 韓 愈《進學解》
3 壹寸光陰壹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增廣賢文》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5 誌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6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勸學》
7 誌當存高遠。
—— 諸葛亮《誡外生書》
8 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
—— 曹 植《贈白馬王彪》
9 有誌者事竟成。
——《後漢書·耿 列傳》
10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 王之渙《登鸛雀樓》
11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 杜 甫《望嶽》
12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論語·子罕》
13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14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15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呂氏春秋·誠廉》
16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
17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8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 蘇 軾《晁錯論》
19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屈 原《離騷》
20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
—— 陸 遊《病起》
2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蔔居》
22 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曹 學《蜀中廣記·上川南道彭山縣》
23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羅大經《鶴林玉露》
24 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格言聯璧·處事》
25 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 諸葛亮《出師表》
26 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
—— 陸 遊
27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荀子·儒效》
28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訓俗遺規》
29 堅誌而勇為,謂之剛。剛,生人之德也。
——《練兵實紀·剛復害》
30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曹 植《白馬篇》
31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顧炎武
32 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
—— 陳恭尹《射虎射石頭》
33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 鮑 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34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林則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 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 呂 坤《呻吟語·應務》
36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漁夫》
37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 備
38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誌不可滿。
—— 魏 徵
39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 諸葛亮
40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 魯 迅
41 人生像攀登壹座山,而找尋出路,卻是壹種學習的過程,我們應當在這過程中,學習穩定、冷靜,學習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
—— 席慕蓉
42 我們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為。
—— 方誌敏
43 做人也要像蠟燭壹樣,在有限的壹生中有壹分熱發壹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溫暖。
—— 蕭楚女
44 所謂天才,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 魯 迅
45 人類的希望像是壹顆永恒的星,烏雲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別是在今天,和平不是壹個理想,壹個夢,它是萬人的願望。
—— 巴 金
46 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
—— 雷 鋒
47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
—— 周恩來
48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壹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 吉鴻昌
49 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壹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範疇。
—— 吳玉章
50 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壹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 毛澤東
51 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了,我們的情就辦得好壹些。任何政黨,任何個人,錯誤總是難免的,我們要求犯得少壹點。 犯了錯誤則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徹底,越好。
—— 毛澤東
52 壹分鐘壹秒鐘自滿,在這壹分壹秒間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評才能排泄精神的壹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見。 我 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養品。
—— 徐特立
53 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
—— 宋慶齡
54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
—— 郭沫若
55 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
—— 鄒韜奮
56 在勞力上勞心,是壹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上勞心,變可得事物之真理。
—— 陶行知
57 入於汙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周恩來
58 壹知半解的人,多不謙虛;見多識廣有本領的人,壹定謙虛。
—— 謝覺哉
59 驕傲自滿是我們的壹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 老 舍
60 九牛壹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 陳 毅
61 不管發生什麽事,都請安靜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膽地,而且永遠地微笑著。
—— 盧森堡
62 人要是懼怕痛苦,懼怕種種疾病,懼怕不測的事情,懼怕生命的危險和死亡,他就什麽也不能忍受了。
—— 盧 梭
63 人的壹生,總是難免有浮沈。不會永遠如旭日東升,也不會永遠痛苦潦倒。反復地壹浮壹沈,對於壹個人來說,正是磨練。因此,浮在上面的,的,不必驕傲;沈在底下的,更用不著悲觀。必須以率直、謙虛的態度,樂觀進取、向前邁進。
—— 松下幸之助
64 人的壹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 奧斯特洛夫斯基
65 懶惰象生銹壹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經常用的鑰匙,總是亮閃閃的。
—— 富蘭克林
66 生命有如鐵砧,愈被敲打,愈能發出火花。
—— 伽利略
67 凡是掙紮過來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煉的;任何幻滅都不能動搖他們的信仰:因為他們壹開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們是不能選 選擇的,只有往這條路走,別的都是死路。這樣的自信不是壹朝壹夕所能養成的。妳絕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歲左右的孩子。在得到這個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盡悲痛,流盡眼淚。可是這樣是好的,應該要這樣……
—— 羅曼·羅蘭
68 壹個最困苦、最卑賤、最為命運所屈辱的人,只要還抱有希望,便無所怨懼。
—— 莎士比亞
69 患難可以試驗壹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風平浪靜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並驅競勝。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的時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夠處之泰然;……
—— 莎士比亞
70 當壹切似乎毫無希望時,我看著切石工人在他的石頭上,敲擊了上百次,而不見任何裂痕出現。但在第壹百零壹次時,石頭被劈成兩半。我體會到,到,並非那壹擊,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開。
—— 賈柯·瑞斯
71 瓜是長大在營養肥料裏的最甜,天才是長在惡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 失去財產的人損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損失更大,失去勇氣的人則損失了壹切。
—— 塞萬提斯
73 不要將過去看成是寂寞的,因為這是再也不會回頭的。應想辦法改善現在,因為那就是妳,毫不畏懼地鼓起勇氣向著未來前進。
—— 朗費羅
74 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永生不老。
—— 拜 倫
75 壹個有堅強心誌的人,財產可以被人掠奪,勇氣卻不會被人剝奪的。
—— 雨 果
76 信仰是偉大的情感,壹種創造力量。
—— 高爾基
79 樂觀是壹首激昂優美的進行曲,時刻鼓舞著妳向事業的大路勇猛前進。
—— 大仲馬
80 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壹座高峰!
—— 狄更斯
81 壯誌與毅力是事業的雙翼。
—— 德國諺語
82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誌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 馬克思
83 黃金誠然是寶貴的,但是生氣蓬勃、勇敢的愛國者卻比黃金更為寶貴。
—— 林 肯
84 我們不得不飲食、睡眠、遊玩、戀愛,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接觸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過我們必須不屈服於這些事物。
—— 居裏夫人
85 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力量大,而是由於晝夜不舍的滴墜。只有勤奮不懈的努力才能夠獲得那些技巧,因此,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
—— 貝多芬
86 壹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麽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 愛因斯坦
87 人類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 馬克思
88 我們的理想應該是高尚的。我們不能登上頂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這總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們的內心為愛的光輝所照亮,我們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麽就不會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 普列姆昌德
89 壹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麽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 愛因斯坦
90 成功並不能用壹個人達到什麽地位來衡量,而是依據他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難和障礙。
—— 布克·華盛頓
91 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
—— 托爾斯泰
92 成功,從失敗的土壤中頑強生出。
—— 德 國
93 別因為落入了壹把牛毛就把壹鍋奶油潑掉,別因為犯了壹點錯誤就把壹生的事業扔掉。
—— 蒙 古
94 危險、懷疑和否定之海,圍繞著人們小小的島嶼,而信念則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對未知的前途。
—— 泰戈爾
95 論命運如何,人生來就不是野蠻人,也不是乞討者。人的四周充滿真正而高貴的財富—身體與心靈的財富。
—— 霍勒斯·曼
96 如果只有火才能喚醒沈睡的歐洲,那麽我寧願自己被燒死,讓從我的火刑堆上發出的光照亮這漫長的黑夜,打開那些緊閉的眼睛,將人類引進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 布魯諾
97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喪失目標,也比漫無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 萊 辛
98 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壹個人的事業也是這樣,他的成就絕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
—— 林 肯
99 朝著壹定目標走去是“誌”,壹鼓作氣中途絕不停止是“氣”,兩者合起來就是“誌氣”。壹切事業的成敗都取決於此。
—— 卡內基
100 我無論做什麽,始終在想著,只要我的精力允許我的話,我就要首先為我的祖國服務。
——《巴甫洛夫選集》
傳統美德格言:務實篇
務實
務實就是講究實際、實事求是,這是中國農耕文化較早形成的壹種民族精神。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會生活上。王符的《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的《傳習錄》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壹分,則務名之心輕壹分。”這些思想,就是中國文化註重現實、崇尚實幹精神的體現。它排斥虛妄,拒絕空想,鄙視華而不實,追求充實而有活力的人生,創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燦爛的文明。務實精神作為傳統美德,仍在我們當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這種誠實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壹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註意使自己的言行壹致,如果只是誇誇其談,而在行動上壹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為“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出處《墨子·修身》。
大意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來也有許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時珍走遍了南方許多省,收集民間藥方,逐壹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藥學名著《本草綱目》。僅僅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為大學問家的。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壹項事業都要靠實踐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永遠沈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會壹事無成。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出處《荀子·儒效》。
大意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
提示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但以“力行”最為重要。因為“力行”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進壹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征於人。
出處《荀子·性惡》。
大意善於談論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現今尋找依據,善於談論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尋找證明。
提示無論說什麽話,如果想要讓別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而證據往往表現出事物的關聯性,所以,壹定要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謹於言而慎於行。
出處《禮記·緇衣》。
大意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提示這句話告誡人們,壹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壹時沖動而魯莽行事。
君子強學而力行。
出處揚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並且努力去行動。
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壹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鉆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實事求是。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律。
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壹生好學,不愛虛誇。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壹遍,然後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後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壹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憑事實說話。
百聞不如壹見。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大意聽別人說壹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壹次。
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經常會被傳言所蒙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裏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
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嘗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標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出處王充《論衡·薄葬》。
大意對壹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對壹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
提示王充是東漢哲學家,他最講究實證。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他也絕對不信。在《論衡》裏,他不厭其煩地辯論,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
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出處荀悅《申鑒·俗嫌》。
大意名聲必須有事實與之相配,做事情必須有結果來證實。
提示這句話提醒人們註意,有時候壹個人有很大的名氣,但卻不壹定名副其實;有時候做壹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卻不壹定有好的結果。所以,在觀察人或事時,都要看其真實的情況或實際的效果,而不要聽信虛名。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出處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大意練習壹千支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壹千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提示要學會壹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鑒賞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讀書要破萬卷,下筆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沒有壹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處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學問不遺余力,年少時努力學習到老方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總感覺淺近,要想真正弄懂還要靠自己親身實踐。
提示陸遊冬夜讀書有感,寫了八首詩給他的小兒子,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這首詩壹方面強調在學習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壹方面更加強調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即使是真實正確的,對自己來說也有隔膜。沒有親身實踐,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親身實踐極為重要。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出處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紮實;實踐越紮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
提示這句話說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向導,反過來實踐又會進壹步促進認識的深入發展。只有將兩方面結合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接近真理,進步更快。
傳統美德格言:勤儉篇
勤儉
勤儉就是勤勞節儉,包括努力工作和節約用度兩個重要方面。我國自古就以勤儉作為修身治家治國的美德,《尚書》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左傳》引古語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周易》提出“儉德辟難”之說,《墨子》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之論。古人認為能否做到勤儉,是關系到生存敗亡的大事,不可輕忽。在現代社會,經濟增長和物質消費的觀念已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