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看流水坐看雲,難得平常心
壹天,有源禪師來拜訪大珠慧海禪師,請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問慧海禪師:“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嗎?”
禪師回答:“用功!”
有源又問:“怎樣用功呢?”
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有源有些不解地問道:“如果這樣就是用功,那豈不是所有人都和禪師壹樣用功了?”
禪師說:“當然不壹樣!”
有源又問:“怎麽不壹樣?不都是吃飯、睡覺嗎?”
禪師說:“壹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有種種思量;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我和他們當然不壹樣,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麽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有源低頭不語,慧海禪師見有源沒有開悟,於是敲著木魚,意味深長地說道:“世人很難做到壹心壹用,他們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由此可見,心無雜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這需要修行,需要磨煉,壹旦我們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在任何場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實現完滿的“自我”。
很多人的思維、意識都被世間的紛擾混淆了,好像陰雲密布、雲霧繚繞,遮住了事物的本來面目。但是這種混淆只存在於當中的過程。在沈睡中,壹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壹切又恢復其本原。正是關於世界、思想、自我的認識使簡單的事物復雜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獄的根源。
而我們只有心無雜念,才能擁有壹個“平常心”,看穿功名利祿,看透勝負成敗,看破毀譽得失,才能享受那份沈靜的幸福。
平常心是福,平常心是走向幸福的大道,平常心是壹種生活的大智慧,是在幸福生活路上的溫暖。
2: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幸福
明雲禪師曾在終南山中修行達三十年之久,他平靜淡泊,興趣高雅,不但喜歡參禪悟道,而且也喜愛花草樹木,尤其喜愛蘭花。寺中前庭後院栽滿了各種各樣的蘭花,這些蘭花來自四面八方,全是老禪師年復壹年地積聚所得。他茶余飯後、講經說法之余,都忘不了去看壹看他那心愛的蘭花。大家都說,蘭花就是明雲禪師的命根子。
這天明雲禪師有事要下山去,臨行前當然忘不了囑托弟子照看他的蘭花。弟子也樂得其事,上午他壹盆壹盆地認認真真澆水,等到最後輪到那盆蘭花中的珍品——君子蘭了,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這可是師父的最愛啊!他也許澆了壹上午有些累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聽使喚,水壺滑下來砸在了花盆上,連花盆架也碰倒了,整盆蘭花都摔在了地上。這回可把弟子給嚇壞了,楞在那裏不知該怎麽辦才好,心想:師父回來看到這番景象,肯定會大發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雲禪師回來了,他知道了這件事後非但壹點兒不生氣,反而平心靜氣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栽種蘭花,為的是修身養性,並且也為了美化寺院環境,並不是為了生氣才種的啊!世間之事壹切都是無常的,不要執著於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舍,那不是修禪者的秉性!”
弟子聽了師父的壹番話,這才放下心來,他對師父的言行敬佩不已,從此更加認真修行禪定。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最難做到的無疑就是放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常常霸占住我們的心房,哪裏能快樂自主?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壹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能在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原因在於他們壹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可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憂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得上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確實是壹種幸福。
3:生與死,都是人生的裏程碑
佛門對生死之事壹日,弟子向神山僧密禪師請教:“請師父談壹談生死之事。”
僧密禪師說:“妳什麽時候死過?”弟子說:“我不曾死過,也不會,請師父明示。”
僧密禪師說:“妳既不曾死過,又不會,那麽,只有親自死壹回方能知道死是怎麽壹回事。”
弟子大驚:“難道只有親歷才能知道生死之事嗎?”
僧密禪師說:“相傳六祖慧能禪師彌留之際,眾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大家都將他視為再生父母。六祖氣若遊絲地說:‘妳們不用傷心難過,我另有去處。’”
弟子開悟:“原來,生死只是裏程碑!”
禪是勘破生死、看透生死的,只有死過才可談死,未知生,焉知死?生死的界限又在哪裏?
關於死生大事,完全沒必要擔心,該來的終究會來,躲也躲不開,不會來的追也追不到。“另有去處”這四個字,發人深省。在慧眼中死不過是換了壹段新的旅程。把壹次生命的結束當成是另壹段生命旅程的開始。這種想法不但豁達、開朗,而且把生命在時間、空間的價值繼續延伸。面對生命,聖賢之輩沒有認為活得活得很痛快,也沒有認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於心中。“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著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開放收攏,不過如此。
人都是輕死貴生的,不少人因為懼怕死亡,而活的渾渾噩噩的人,這樣的人,幸福也不屑光臨。倒不如用壹種超脫、達觀的態度去面對死亡,把死亡當做壹次快樂的旅行,就能減輕生的壓力,活得逍遙自在。要知道,幸福並不在於壹幅完好的身軀。
的還: 1.充滿正能量的人生哲理故事
2.智慧小故事人生道理
3.經典智慧人生格言
4.精選智慧寓言故事
5.智慧人生格言精選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