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現在的年輕人內心都越來越悲觀?
年輕人的悲觀有壹個新潮的詞:美名其曰躺平。在心理學家看來,躺平傳播的反而是壹種焦慮,躺平現象產生之外因主要是當代青年承受的社會壓力與生活期望的超載和中外消極文化的侵蝕,內因主要是其生命意義缺失與精神危機。究其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壹、社會壓力與生活期望的超載
在壹些青年看來,由於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下層通往上層的空間愈益狹窄,甚至堵塞,傳統意義上的努力已難以實現生活的質變和階層的上升;他們認為,“天道酬勤”之類的勵誌格言已成過往,自己更有把握的是“努力未必會成功,但不努力壹定會很輕松”。在生存壓力和階層固化所引發的焦慮中,他們選擇了讓人生消沈、生命暗淡的“躺平”姿勢,以欺騙和麻痹自己。佛系文化、喪文化就是這壹心態的文化表現。“佛系”指那種無欲無求、不悲不喜、雲淡風輕而追求內心平和的生活態度;“喪文化”是指在青年群體中籠罩著悲觀、頹廢、絕望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
二、“避世”“出世”心態和利己主義思想的侵染
“躺平”現象有其產生的文化背景。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文化的綜合,盡管儒家文化積極入世、剛健有為、追求修齊治平,但道家的“無為”“不爭”、釋教的“緣起性空”以及西方思潮的沖擊,都對國人的生活方式產生著不容低估的影響。其壹,道家主張“清心寡欲”,具有“避世傾向”。其倡揚“道法自然”,以不爭為爭、以屈為伸、以柔弱勝剛強;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在道家看來,以“無為”之法行“無為”之事,萬物都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如果刻意為之,便會“損之又損”。這裏的“無為”常被壹些人誤讀為無前提限定的“不作為”。
三、個體精神危機與生命意義的消解
“躺平”現象的形成還有“躺平者”自身思想上的深層原因——“空心病”,即精神饑荒與生命意義缺失,此乃最根本之原因,其核心是缺乏支撐其存在感和意義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精神饑荒指人們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雖享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卻陷入工作上高度的“忙”、情緒上極端的“煩”,進而喪失精神價值和主觀能動性,變得無限焦慮、迷茫和失望之狀態。
如何走出悲觀的情緒,走出躺平的心態?
壹、以理性思維走出“躺平”者的邏輯悖論
二、以人之“貴”“靈”探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挺立時代潮頭
三、以自強不息之精神修德進業,擔當責任使命
四、以時中之智慧走出“內卷”與“不公”,突破制度瓶頸
五、以經典閱讀和反思構築信仰與價值觀,激發青春活力。
生活只過了壹半,在不快樂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快樂才叫做生活,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把握自己的美好生活才是我們該做的事情,打破悲觀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開到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