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稱自己的代詞有很多,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詞語。
最普遍的是:余、予、吾、我。它們也存在壹些差別。
余: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們”。
予:與“余”同。《康熙字典》:鄭康成註:余、予古今字。
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輩”、“儕”、“人”、“屬”等,表示“我們這些人”。吾,是普遍意義的“我”。
我:是相對於其他人時所言。《說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意思是將自己放在妳、他或對方的環境下的自稱。例如,相對於別人的見解,說“我見”;相對於敵方,說“我方”;相對於其他國家,說“我國”。如“敵我不分”不能說“敵吾不分”。
在長輩、兄長、朋友面前,自稱用:晚輩、小可、鄙人、敝人、愚等。
在皇帝面前,自稱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齡和資歷高)等。
在上級面前,自稱用:下官、末將等。
在官府中,自稱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師或學問高的人面前,用:學生、小生、晚生等。
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兒等。
具體的說法還有很多,總的特點是“謙”。
2. 表達“壹切都得靠自己”的文言文有哪些1、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宋陸遊
譯文:妳們得記住,封侯的事在自己,功名不是在於上天註定的。
2、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唐代李鹹用《送人》
譯文: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兒從來要自強自立,無論妳遇到什麽困難都要堅強的面對。
3、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明代佚名《警世賢文》
譯文:寶劍的銳利刃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挨過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比喻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壹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4、侍人不如自侍,人之為己者不如之為人者也。——出自戰國《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譯文:倚靠別人不如倚靠自己,依靠為自己辦事的人不如自己去辦事。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西周周文王姬昌《周易》
譯文: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的,君子處事,也應像天壹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奮圖強。
3. 用文言文怎麽表達:“和自己壹模壹樣”1、如果是回答朋友的提問,可以說:“余亦然也。”
2、如果是書面表達自己同意某觀點,可以說:“吾然其說。”或“吾亦然其說。”
3、如果想說明別人和自己的外貌相似,可以說:“視之同吾之鏡中也。”
文言文
1、基本概念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主要特點
第壹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妳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裏,“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壹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