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關於李紳糧食的詩句
唐代李紳關於浪費糧食的詩句 1.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常用唐代李紳的哪些詩句來教育我們
唐代李紳的《憫農》。
憫農二首 其壹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話譯文: 其壹 春天播種下壹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壹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53932換來的呢? 擴展資料 這首詩經常被人們用來教育兒童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第壹首詩壹開頭,就以“壹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
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沈痛。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
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 第二首詩,壹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壹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
這就補敘出由“壹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壹以當十。 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壹深沈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百度百科-憫農二首。
2.浪費糧食教我們不要浪費糧食的詩句 唐代詩人
《憫農》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紳。其全文古詩如下:
第壹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
唐代詩人李紳所寫。《憫農二首》,題壹作《古風二首》,是中唐詩人李紳年輕時所作的五言古詩。 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流傳甚廣。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ūn), 國內采用簡化字後,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為餐了。餐飧:晝飯為餐,晚飯為飧。
翻譯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裏除草,壹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裏。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壹粒都是那麽的辛苦。
賞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壹、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裏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第二首: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註釋
1憫:憐憫、同情。
2粟:(sù)谷子,脫殼以後北方叫小米。
3猶:仍然。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5閑田:無用,不耕種的田。
翻譯
春天,農民把壹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
賞析
詩的第壹首壹開頭,就以「壹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沈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沈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壹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3.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常用唐代李紳的什麽詩句來教育我們
憫 農1
李 紳
春 種 壹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憫農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李 紳
春 種 壹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4.關於浪費糧食的詩句
1.《憫農其壹》 唐·李紳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2.《憫農其二》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憫農》南宋·楊萬裏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
4.《憫農》宋· 李流謙
秋苗掃地盡,春苗破土出。
尚當積陳陳,那得有菜色。
不知終年耕,未了壹日食。
守令民父母,賤士但挽嘿。
5.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
關於李紳糧食的詩句 1.李紳的詩句 關於愛惜糧食的
李紳的詩句中關於愛惜糧食的是:
《憫農》
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唐朝亳州譙縣(今亳州人),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壹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作品賞析: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壹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壹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壹方面的道理。
“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壹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裏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壹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壹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壹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裏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壹句卻淩空壹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壹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