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讀書的方法

讀書的方法

讀書方法

目標讀書法

目標讀書法是指在讀書中圍繞既定目標刻苦讀書的壹種方法。在讀書過程中,要想獲得知識的積累,從而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最重要的是確立讀書的目標,有目標的學習最有效益,有目標的積累最有成果。在讀書中,有了目標才談得上有計劃;有了目標明確積累什麽。不是圍繞同壹目標,而是缺乏內在聯系的知識,或者雖有聯系但彼此相隔太遠的知識,不便於積累也難以發揮作用;有了目標才有了判斷知識價值的尺度。因為知識的價值除具有客觀性以外,對不同目標的立誌成才者來說,又具有不同的價值量。如古漢語語法對於學習歷史、中醫、文學的人價值很大,但對學現代化學的人價值就小多了。只有目標明確,才能在短期內掌握更多的知識。目前世界上學科林立,據統計約有2000 多種,確定國標、選準主攻方向是必要而明智的,怎樣確定:壹是要考慮到社會的需要;二是要與自己的興趣壹致;三是要根據客觀的條件和可能。不切實際選取目標、朝三暮四轉移目標、急於求成廣設目標等等,都不是真正在實行目標讀書法,而絕不會收到理想效果。《學海探珠》壹書作者奚椿年提出:確定目標,“需要有點自知之明。‘曾觀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自視甚高,提出壹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只能是勞而無功,終成畫餅;自卑者‘生無擒龍縛虎力,怎當擎天托地人’,缺少信心,隨波逐流,把目標定得很低,同樣作不出什麽成就來。我們要像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那樣:挑選最有成功的希望的路走”。

讀思結合讀書法

在讀書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把閱讀和思索結合起來的方法就叫做讀思結合讀書法。具體說,有下述三個步驟:(1)閱目錄思考內容。讀壹本書,先瀏覽壹下書的目錄,記住篇章節標題。然後根據標題勾劃出書的結構,想像出全書的內容,邊讀邊與自己所設想的內容進行對比,思考自己同該書作者的異同。(2)正讀反思。正讀是指要正確地理解書的原義,實事求是,不拔高作者的思想,也不貶低作者的觀點。反思就是提出同作者相反的觀點、論據,進行相反的論證。在思維中和該書作者進行反復討論,多問幾個為什麽,最後決定取舍。這就會做到吸取作者觀點而不迷信盲從,摒棄作者的觀點則有根據,提出自己觀點則有針對性。(3)讀完全書後,再將自己的觀點同書中觀點對照進行思考,或者折服深信不疑,或者提出質疑予以修正。這是壹種正確的讀書方法,它適合於讀科學理論書。許多科學家、思想家都采用此種讀書法。例如,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就采用了此種讀書方法,並在此基礎之上寫出《問孔》、《刺孟》等文。

誦讀法

誦讀法是我國古代學者提出來的壹種讀書法。宋代學者司馬光非常強調這種讀書法,他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寐時,詠其文,見其義,所得多矣。”誦讀法現在又稱為朗讀法,就是在讀書時眼觀其文,口讀其聲,耳聽其音,腦思其義。可見,這是壹種眼、口、耳、腦都動員起來的讀書方法。

誦讀法的優點是印象深刻,幫助理解,加深記憶。凡是用誦讀法讀過的書,在記憶中壹般能保存很長時間,甚至終生不忘,受用無窮。司馬光運用這種讀書法,讀書收益甚大。他之所以能成為我國古代的著名史學家,寫成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是同他的這種讀法分不開的。這種讀書法的缺點是速度太慢,閱讀量少。如果我們讀二億字的書都采用此法,那無論如何是讀不完的。同時,這種方法對他人讀書幹擾太大,不宜於在閱覽室內用。誦讀法的應用範圍較窄,它最適用於詩詞歌賦之類的文藝書和極其深奧的理論書。讀其它的書,沒有必要都應用誦讀法。對於終生使用的書,最好是運用誦讀法。

“出入”讀書法

出入讀書法是宋代學者陳善提出來的壹種方法。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初當求其所以入,終當求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有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於言下,惟知出知入,乃盡讀書之法也。”出入讀書法又稱之為活讀書法,它的基本要求是,既能讀進去,又能讀出來。所謂讀進去,就是完全理解所讀之書,確切把握書中的觀點、思路、結構、風格等等。所謂讀出來,就是能把所得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壹方面要解決實際問題,另壹方面要用實際來檢驗所得之知識,不被書縛住手腳。讀進去是讀出來的前提,只有讀進去,才能讀出來,如讀不進去,就無所謂讀出來。無所得當然無所謂用,沒有理論當然也無所謂聯系實際。出入讀書法是壹種辯證的讀書方法,它把學和用有機地結合在壹起。凡是有發明有創造的科學家,都使用了這種讀書法。這種讀書法運用範圍非常廣,它適用讀壹切書。

同化讀書法

在閱讀過程中,對於書中的思想內容細細理解,反復琢磨,慢慢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思想觀點,這種方法就叫做同化讀書法。同化讀書法的優點是能夠很好地消化吸收書中的知識,特別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記得牢,用得快,甚至終生受益。麥考萊曾說過,把壹頁書好好地消化,勝過匆忙地閱讀壹本書。宋代思想家朱熹非常重視同化讀書法。他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誌領會,切不可粗心。”他對同化讀書法的優點和重要性說得十分透徹:“未見道理時,如數重物,包裹在裏面,無緣得見。須是今日去壹重,又得見壹重,明日去壹重,又得見壹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同化法實際是精讀法的壹種。同化讀書法的缺點是應用範圍比較狹窄。壹般的書,是沒有必要運用同化讀書法的,只有對那些顯著影響並改變了世界的名著,才值得應用同化讀書法,譬如說,閱讀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愛國斯坦的《相對論》等名著,就必須運用同化讀書法。

掃描閱讀法

掃描法是屬於速讀類的壹種讀書方法。人的眼睛在閱讀時並不是逐字識讀的,而是每次疑視幾個單字組成的“文字群”來識讀的,規律是“凝視——跳躍——凝視”,要提高閱讀速度,達到像雷達掃描般的效果,可以縮短每壹次“凝視”的時間,凝視時盡量用辨認反映方式,以識讀更多的文字,這當然要通過鍛煉達到。不同的人閱讀目的不同,閱讀方法也不同。如讀詩就需細細品味,而管理人員就應盡量跳過無關的內容,找到“關鍵詞”。壹般文中的“關鍵詞”是名詞和動詞,只要認準了“關鍵詞”,就能了解大概的內容。這種“掃描閱讀法”是最快的壹種速讀方法。

審題閱讀法

審題閱讀法是指在讀書中強化標題概念,吃透標題精神,從而讀好全書的壹種閱讀方法。文章總有標題,許多文章在大標題下還套了許多小標題,每個標題對其所屬內容都起著提示、概括作用,同樣具有揭示文章主題,提出發人深思的問題的作用。因此在讀書中可以采用審題法,首先對標題作壹番分析,讀書標題指出了什麽闡述範圍,揭示了什麽主題,得出了什麽結論;最好能根據標題,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和材料積累也構思壹篇文章式論著綱可。在強化了標題概念的前提下,學習意向高度集中,在閱讀中就會自覺地分析文章提出了什麽問題,闡明了什麽思想觀念,引進的材料和證據是否貼切、準確,是否能為主題服務,最後解決了什麽問題,得出了什麽見解和結論,帶著題目讀完文章後,就能對全文有個清楚的了解,從而獲得知識,受到啟迪,引起思考。由於審題時將對題目理解的意念貫穿於讀書的全過程,還能自覺地分析每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學習別人謀篇布局的作文方法,當然,也可以發現作者是否深入了問題的本質,是否遊離了題目和主題等等。

循序漸進讀書法

循序漸進讀書法有以下兩種涵義:其壹是指按照科學發展的順序,遵照科學的階梯,先讀初等的基礎性質的書,然後再讀高等的專業性質的書,如同登山壹樣,要步步升高。在各類學校的教育中,都是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安排學生讀書學習的。譬如說,必須先學初等數學,在此基礎上才能讀高等數學。不先讀懂數學和邏輯學,就讀不懂數理邏輯。清朝的梁章鉅很重視這種循序漸進的讀書法,他說:“讀書須循序漸進,四部宜以次相及,昔朱子語錄謂呂東萊聰明,看文理卻不仔細,像他先讀史,所以看粗了眼耳。愚謂讀史亦須循其序,如欲考典章,察人物,則應先讀《史記》、兩《漢書》,由古以逮今;如欲知世變,究時務,則須先讀宋明各史,由近以溯遠。其實,《史記》、兩《漢書》為史學根底,不可不急讀也。”梁章鉅在這裏說的雖是讀史學,但也完全適用於讀其他科學的書。其二是指在閱讀壹本書時,要嚴格按照該書的體系按部就班讀下去,不可隨意跳躍,更不可掐頭去尾只讀中間的某壹部分。沒有讀懂前面的,就不要讀後面的。宋朝的朱熹曾說:“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未得於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誌乎彼”。就是說,要步步逼進,穩紮穩打。循序漸進讀書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任何讀者都必須遵守這個方法,在這個意義上,又可以說循序漸進是讀書過程中的根本規律。誰違背了這個規律,誰就無法讀好書。

粗讀法和精讀法

粗讀法和精讀法是兩種對立的讀書法。粗讀法亦稱瀏覽法,泛讀法,是指以極快的閱讀速度把書通讀壹遍,以求對全書內容有個概括了解,知道了大略輪廓,把握每壹章節究竟講了壹些什麽問題。這就如同看展覽壹樣,先是對展覽品泛泛看壹遍,知道個大概,而對每壹部分展品並不仔細去看。精讀法亦稱細讀法、研讀法,是指以正常的或極慢的閱讀速度深入鉆研全書的內容,以求對全書內容有全面透徹的理解,詳細掌握書中的每壹個論點、論據和論證方式,清晰地勾劃出全書的結構或情節。這也如同看展覽壹樣,對每壹部分的展品都要仔細觀看,了解展品的性質、結構和用途等。有些書只要粗讀就可以了,但有些在粗讀之後,還必須進行精讀。在這種意義上說,粗讀法和精讀法又是相互聯系的。德國工人哲學家狄慈根在介紹他的讀書方法時說:“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就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知識。”當然,在精讀的基礎上也可以再進行粗讀。這時的粗讀已不再是了解書輪廓,而是為了總體上把握全書的結構、情節、系統以及作者所使用的方法。馬克思在1858 年1 月14 日給恩格斯的壹封信中曾談到瀏覽法的好處,他說:“我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壹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

卡片閱讀法

卡片閱讀法是指在讀書中運用記卡片的方法來掌握知識、儲存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壹種讀書方法。清代的學者十分講究讀書做卡片,許多人有著很大的資料櫃,就像中藥店時的藥櫃壹樣,內分許許多多的小抽屜,並分門別類地貼上了標簽,每天讀書,每天做卡片,分類放入不同的小抽屜中去。天長日久讀書多了,卡片也積累多了,無論是鉆研學問還是撰寫論文,需索取的知識隨手可得,十分方便。著名教授王力談到,要養成讀書做卡片的習慣。在讀書中發現有重要的資料、觀點及有意義的問題,應該及時摘抄或復印下來,作成卡片分類保存,這樣既可以避免遺忘,對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是極有益的。有的同誌沒這個習慣,昨天讀的,今天忘了,今天讀的,明天又忘了。這樣讀來讀去,讀壹輩子也是空肚皮。著名學者蕭兵在談自學生涯時說,抄寫、積累卡片,是我的學術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細胞。我的圖書和我的卡片壹起構成了我生存的壹種證明,壹種依據,壹種動力,壹種希望。我的微觀分析、宏現概括等等,都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

筆記閱讀法

筆記閱讀法是指在讀書中邊讀邊做筆記的壹種閱讀方法。許多大學問家在讀書時都重視寫讀書筆記,把它作為品評前人思想成果,磨煉自己聰明才智,抒發自己心得創見的壹種重要方法。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讀書時十分重視寫讀書筆記,他的夫人娜?康?克魯普斯卡婭回憶說:“凡是看過的書,伊裏奇都要寫詳細的讀書筆記。他用自己的話,把作者的壹些基本觀點記在本子上,或者把書中的壹些最重要的地方摘記下來。”革命家拉法格說到馬克思有壹個習慣,就是經過壹個長期的間歇之後,重讀自己的筆記本和書中加有標記的地方,以便增強他那十分敏捷而又精確的記憶力。讀書做筆記,雖然做起來是笨功夫,但對加強記憶十分有效,對鍛煉思維組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精讀書做筆記,特別是縮編式的筆記,即通過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扼要地復述壹遍書籍的內容,還能發現原書作者研究問題、敘述問題的方法,學習到原書作者的治學方法。總之,讀書輔之於動筆,能促使人思考,努力去融匯貫通,促使把讀到的知識盡可能發揮出來。讀書筆記種類頗多,有概要筆記、讀書隨筆、專題劄記等等,比較起來,哪種形式為好,則要根據讀書本身的理論水平及寫筆記的具體目的而論,但無論采用哪種形式,都有幾條***同需註意克服的問題,壹些名人的體會給了很好的回答,如著名經濟學家蔣學模認為:筆記宜簡不宜繁,記下基本觀點和邏輯即可,筆記太繁瑣,花時間多且難以復習;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認為,最好根據自己的記憶來記筆記,然後把它跟原文對照,再根據記憶把確切的原文記下來。這樣便可提高確切轉達別人見解的技巧;英國學者羅伯特?巴拉斯提出:在做閱讀筆記時,先要確定妳需要什麽信息,然後找出書籍和文章中有關內容,把從中讀到的信息和觀點與妳所見所聞聯系起來,但不必從書籍上大段地抄,因為書籍畢竟還可以查閱到的。

對照比較法

對照比較法是指在閱讀中註意運用聯想對比,以加深學習理解的壹種方法。讀書要讀活,就要培養善於對照比較的習慣。比較可以知不同,比較可以見優劣。妳如研究某壹問題,應找來與此有關的同壹種類型的書,對比地閱讀。因為作者的閱歷水平不壹樣,對同壹個問題的論述過程中,所用的論據、論或也往往不壹樣,有的書文筆好,有的書資料多,有的書理論性強,有的書圖文並茂。通過比較,發現同點和異點,從異點中再進壹步探討何者有理,何者無據,然後提出自己的論斷。著名作家碧野的讀書方法是“比較篩選、讀寫兼合”,他堅持從“比較”中來提高讀書效果,“篩選”出自己需要的東西。他把名著與壹般作品進行比較,看名著“名”在何處;把名著與名著進行比較,找出其各自的特點;把大文學家的前後期作品進行比較,總結其藝術成熟的規律。在讀書中縱橫對照、廣泛比較之中,可以集思廣益,啟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避免認識片面,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深對問題的深度理解。如魯迅小說《孔乙己》中兩次描寫孔乙己買酒時付錢的動作,先是“排”後是“摸”,壹字之差,卻反映了舊知識分子的自命清高和悲慘境界,使人進壹步加強理解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群體互利法

群體互利法是指在閱讀中集體學習,相互交流的壹種讀書方法。人們通常認為,讀書就是壹個人埋頭苦讀,這是最基本的方法,但並非是唯壹的方法。在當今知識爆炸的形勢下,壹個人所接觸的知識面是有限的,而采取行之有效的群體活動方式,則是我們時代的特征,事實證明是有效的讀書方法。在學習的熱潮中,有不少人采取了“群體互利法”,成立諸如“讀書小組”、“業余興趣小組”、“外語自學小組”、“專題研究組”等等,這些小組由若幹人組成,這些人年齡相近,知識結構有差異,但都有***同的求知成才的願望,大家定期碰頭,交流讀書心得體會,探討問題或協作攻關,互相補充,互相勉勵,在雙向交流中獲得效益。這種發揮群體優勢的讀書方法,對於豐富知識面,擴大信息量,廣泛涉獵各門類的書本知識是很有好處的。

變速讀書法

在讀書時,以不同的速度閱讀壹本書的不同部分的方法,叫做變速讀書法。任何壹木書都有觀點和材料之分,有主要部分和非主要部分之別。對於壹個讀者來說,任何壹本書都有“信息的”和“非信息的”之分,有“關鍵信息”和“壹般信息”之別。因此,就必須以不同速度閱讀不同的部分。對於觀點、主要部分、“信息的”、“關鍵的信息”以及難點部分和精彩部分,就要以慢速度精讀,來回閱讀,反復體會,那就要多停留壹些時間。愛默生說:“讀書時,我願在每壹個美好的思想面前停留,就像在每壹條真理面前停留壹樣。”對於材料、非主要部分、“非信息的”、“壹般信息”等處,就可以粗讀,壹目十行,甚至可以略過去。如果在這些平庸無奇的部分也精讀,那無異於是在浪費時間。變速法是壹種科學的讀書方法。它的優點是把粗讀和精讀有機地結合在壹起,既能擴大閱讀視野,又能掌握書中的精華;既有量,又有質。許多學者、思想家都采用這種變速法讀書。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在閱讀黑格爾哲學著作時,對於黑格爾書中的精華部分即辨證法的合理內核部分反復閱讀,精心鉆研,而對於書中的糟粕部分即唯心主義部分,則以很快的速度瀏覽過去。

“時間效應”讀書法

“時間效應”讀書法又叫做“隔時”閱讀法,是指每隔壹個時期就新閱讀壹本書的方法。壹本書讀完後,暫擱壹個時期,或幾月或幾年,然後再重新閱讀這本書,就會發現又有新的理解和心得。這是因為在暫擱時期,經驗豐富了,知識增長了,理解能力提高了,思維的潛流經過孕育,奔放出來了;或者是因為從不同的需要和角度去閱讀,擴大了思維的立體面。使用這種讀書法,每次都要做讀書筆記。“時間效應”讀書法是科學的方法。它的優點在於,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從那些思想博大精深、情趣深厚、藝術高妙的書中不斷地挖掘真理的寶藏。因此,我國古代許多學者都很重視這種方法。蘇軾詩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孔子在壹生中曾多次反復閱讀《周易》。馬克思每隔幾年就重新閱讀他曾讀過的書,也是運用了“時間效應”讀書法。這種讀書法只適用於世界名著,閱讀壹般的書不宜采用這種方法。

追蹤閱讀法

追蹤閱讀法是指在閱讀中不斷追蹤問題的壹種讀書方法。問題,往往是打開書籍大門的金鑰匙,是追求真理的臺階,是探索進取的路標。閱讀不追蹤問題,思維就捕捉不到既定目標,學習就難以收效。正如學諺所說,“不會讀書的讀皮,會讀書的抓題”。追蹤閱讀法的基本步驟為:壹是循“題”而讀。即用書中所要解決的問題作引導,推動閱讀的步步深入,從整體上把握全書的精髓。二是挈“題”索知。即針對日常學習和工作中的問題,特別是帶著各個領域中的新問題,及時向對口書刊咨詢索解,直到獲得滿意的答案,以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三是覓“題”參照。即主要是從壹本書中索取問題,然後參照同類的和相關的書閱讀,這有利於兼收並蓄各書之長,舍棄書中的偏見和謬誤,逐步形成自己知識積累的優勢。四是“抱”題深究。這是壹種最高層次追蹤問題的讀書方法,即抓住問題,進行深入地探索和追究,使妳盡早闖入創造的大門。

設問閱讀法

設問閱讀法是指讀書中提倡多問幾個為什麽的壹種讀書方法。學問學問,學了就要問,學而不問,不成學問,學與問自古以來便是聯在壹起的,如何問,問什麽,這本身也是讀書的藝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寫過壹首《八個顧問》的詩。詩中曰:“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妳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好像弟弟與哥哥。還有壹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這就為我們如何設識破題提供了很好的線索。凡書可八問,也可只有其中幾問,關鍵是看讀的什麽書以及妳為何讀這本書,問得全,了解得廣;問得集中,了解得深,這八好似八個顧問,就是提倡不盲從,不自欺,不裝懂,不茍且,對所學的重要知識不要留下不懂之處,形成知識掌握的夾生飯,要多提幾個問題,直到弄懂弄通,融匯貫通為止,從而培養出壹種“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求知美德來。

三遍閱讀法

三遍閱讀法是指在閱讀中有層次有重點,至少讀三遍書的壹種讀書方法。對於三遍,可以理解為三步。現代的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倡三遍讀書法。現代文學巨匠茅盾認為:第壹遍是“俯瞰”式,即從整體上迅速通讀壹遍,使頭腦中印下文章的輪廓;第二遍是“精讀”式,即逐字逐句細心體味,有些關鍵處還得反復揣摩;第三遍是“消化”式,即吃透整個作品的精神,從情感上的感染向理智上感動上轉移。現代作家王汶石對讀三遍是做了另壹番分工的,第壹遍是進入文章,盡情感受;第二遍是“大卸八塊”,即研究每個部件的性能,也了解相互之間的關系;第三遍是再瀏覽,以求得立體的、透徹的完整印象。著名學者蘇步青教授也認為,第壹遍為讀大概,第二遍為加深體會,第三遍真正消化。讀三遍其實是有步驟地讀多遍的意思,中國古話說:“溫故而知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就是書要多讀才能懂,多讀收獲才大。

三問閱讀法

三問閱讀法是指帶著問題、層層深入研讀的壹種讀書方法。問是做學問者的基本功,俗話說,打破砂鍋紋(問)到底。通過問可以鞭策動腦,認真鉆研、融匯貫通、多多收獲。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說過,問號為什麽寫成壹個鉤?這鉤主要是鉤答案,問號越多,鉤的答案越多。所謂三問,即壹要問寫什麽;二要問怎麽寫;三是問為什麽寫。如讀魯迅的《狂人日記》,壹問首先要弄清該書寫的是“五四”前夕覺醒的國民,揭露封建社會“人吃人”的悲慘事實,來鞭撻封建社會的腐朽的傳統和因襲的罪惡;二問要弄清該書主要借壹個精神病患者的自白來表現主題,他剝開了“仁義道德”的偽裝,控訴了“易子而食”、“食肉寢皮”、“割股療親”等殘酷罪行,尖銳指出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是人吃人的歷史;三問得知魯迅在當時黑暗的社會裏,運用的是尖銳的筆觸、細致的描寫和驚心動魄的事例,主要是揭示中國封建社會的本質,以警醒和療救麻木的國民。顯然,三問的過程,是讀書者從內容到主題,從形式到手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是符合閱讀的認知規律,是閱讀文章或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

懸測閱讀法

懸測閱讀法是在閱讀中遇懸念而猜測的壹種讀書方法。寫章回小說的作者,往往在某壹節骨眼上賣壹個“關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忽然打住,給人以懸念。善讀書者,讀到此處便不急於搶讀下文,而是掩卷而思:情節將如何發展?假如我寫將怎樣處理..經過這樣壹番懸思猜測,不管妳所思所測對或不對,然後再展卷續讀,都是有好處的。當作者與己思路相仿,則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慨嘆;當作者與己思路相悖時,便自然會權衡得失,找到差距;當作者出己所料,另辟蹊徑,別開天地之時,妳會為之拍案叫絕。因此,讀書時如能有意自設“關子”,在緊要關節處停下來,前前後後想壹想,然後再讀再停再想,這不也同樣是壹種可取的閱讀方法嗎,以義正名為懸測閱讀法。

質疑閱讀法

質疑閱讀法是指在閱讀中不斷提出疑問、解決疑問的壹種讀書方法。質疑,就是在掌握書中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不理解的問題,通過思考、查資料、請教教師等方法,找出正確的答案,從而使視野開闊而深入。宋代哲學家朱熹認為,大凡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他認為應當“開篇有疑”。疑問,通常是書中的難點或重點,也是引人更上壹層樓的門檻。讀書善疑者,往往思維敏捷,思路開闊,這樣就能多思多問,深入其內,達到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目的。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也是這個道理。讀書能否有疑,也是檢驗閱讀者是否真正開卷有益了,那種浮光掠影,純屬消遣性的讀書,自然也無疑可質了。讀書的過程,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提倡讀書質疑,就是要做到有疑而入,無疑而出,所以質疑的過程不僅是提問題的過程,也是解問題的過程。清除讀書疑惑,有的是經過反復思考,洞察書中奧秘,“明己之未達”的;也有經過反復校勘,多方查對,剔除瑕疵,糾正錯誤的。借鑒“學則需疑”的治學方法,旨在掙脫別人的思想羈絆,勇於除舊布新,開拓前進。誰善於質疑,誰就能夠掌握讀書的主動權。

抄錄讀書法

抄錄讀書法是指邊讀書邊抄書,以加深理解和加強記憶的壹種方法。我國古代的學習格言就有“目過十遍不如手過壹遍”之說。抄錄閱讀法是我國的壹種傳統的讀書方法,大文學家蘇東坡讀《漢書》時,將此鴻篇巨著抄了三遍;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讀《資治通鑒》,要求自己不僅讀完,而且壹字不漏地抄寫了壹遍;清末學問家張溥酷愛讀書,所讀之書必須親自抄錄,每讀壹本書抄錄六七次,所以他的書房題名為“七錄書齋”。著名學者梁啟超講到:“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壹錄陳,什麽辦法呢?是抄書或筆記。..這種工作笨是笨極了,苦是苦極了,但真心做學問的人,總離不了這條路。”抄書顯然已是壹種治學方法了,其他學者還講過抄讀的具體經驗,可作梁啟超論述的又壹闡釋:“自壹經手抄,當時意既專註,可使過目不忘,較之泛泛瀏覽者迥乎不同。”當然,時代不同了,今日出書量驚人,每每抄錄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壹般的書瀏覽泛讀即可,但對經典著作,重要論文,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嘆為觀止的今古名篇,則仍值得抄讀。抄讀也不壹定是全部抄錄,否則壹生能抄多少本書呢!可以采取摘抄的辦法,在全文中加以選擇,在選擇中加深理解,對於那些哲人睿語、國粹警句,摘抄整理出來,平時誦讀翻翻,研究學問是大有裨益的。要使摘抄得法,抄有所得,就要對所學的知識做到懂、透、化,方可得其精髓、融會貫通,提高讀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