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理想和至美的追求
可以做簽名檔
形而下——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當妳於落日下孤獨凝視,於亭臺樓閣上顧目四盼,飛翔著的定是斑斕的山水意象,那裏蘊籍著延綿深厚的詩意。
文學典籍的魅力,正在於向我們敞開無數細微的細節。那跳動的詩章,再次復活了壹場人與山水、田園的永恒對話——
屈子之《離騷》,借著浪漫的幻想和華美的語言飛翔,將自歷史、神話的人物,以至自然的壹切草木禽獸,全數捉入詩中,合成壹幅絕美的錦幛,交織著無數絕美的絲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大夫上下求索、寄情山水,其悲吟雖淒涼蕭瑟,但內心深處“遠逝自疏”的隱逸追求,卻初露山水文化之端倪。是他變更了教訓式的格言,變更了拘謹素質的生活,自建安以至六朝,自唐以至清,幾乎都披上了秀美婉約、若明若珠的楚歌遺風。
時至魏晉六朝,雋美沈郁的詩思復在《洛神》、《登樓》諸賦裏發見,而自由不羈的個性彰顯於清談、玄言之中,結下了壹顆“魏晉風度”豐碩的果實。
竹林七賢“越名教而任自然”,結伴登臨山水,攜手暢遊竹林,以疏狂自放的玄談,造就了追求自然的風尚,引導了後來無數的詩人向著同壹路線走去:嵇康“目送飛鴻、手揮五弦”,捫虱而談,超然於物外;阮籍作“天地解兮六合開,星辰隕兮日月頹。我騰而上將何懷”,足使人為之壹震,遊心於另壹個天地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