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求朱子家訓心得

求朱子家訓心得

壹部曾對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產生巨大影響,被中國封建統治者推崇了幾千年的《論語》,時下又因於丹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解讀而大放異彩,使冷落了幾十年的傳統文化又起熱潮。在《論語》中有“吾日三省吾身”和“三思而後行”的觀點,記載的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和魯國的大夫季文子在做事前要經過反復考慮,這些觀點對人冷靜反省自己、考慮問題、正確決策、少犯錯誤很有好處,被世世代代無數人做為處事的行動指南。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人們的思想信仰也發生了動搖,傳統觀念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參就提出“自省”,即每天進行自我修養,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目前社會快速發展、各種思潮相互沖突、人心浮躁的時代背景下,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借鑒。在《朱子家訓》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這應該是飽讀讀書、深悟儒學的朱柏廬學習和繼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並結合個人生活閱歷而得出的人生處事感悟,也是他個人經歷朝代更替、世事沈浮後的理性思考。他教育子孫在處事時,要求“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意思是他人來說長道短,不可輕信,要再三思考。因為怎知道他不是來說人壞話呢?因事相爭,要冷靜反省自己,因為怎知道不是我的過錯?社會是復雜的,也是殘酷的,要想保全自己,成就事業,就必須牢記“三思後行”這個訓誡,對他人之言,反復思考,鑒別真假;和人相爭,不要壹味找客觀理由和他人毛病,要反省自己,查找自己存在的問題,修正行動方向,這樣壹切事情都可以正確順利地化解。在這方面,人們有過許多經驗之談,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話到嘴邊留三分”、“做事要適度”,同時也有過許多慘痛的教訓。如果處於領導階層,遇事不經過全面思考,憑壹時的沖動,主觀武斷的決策都可能會導致離心離德的後果,使事業走向毀滅;如果是普通群眾,無意的壹句話可能會授人以柄、被別人斷章利用、成為對手踩踏的證據,遭受無端人為攻擊,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遇事多思考,多反思自己,對完美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這樣做才有希望立於不敗之地並達到成功的彼岸。 個人修養是壹生的事情,不能有絲毫放松。具體做法是小事著手,壹點壹滴積累。從古到今,先輩賢達十分註重從小處加強個人修養。《大學》中說“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欲先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身者必先正其心”。這裏的正心、修身就是指個人修養,這必須從平時的壹言壹行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從具體的日常小事培養,方能逐漸養成。《朱子家訓》第壹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有別;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就說明了個人修養的途徑和方法,不是憑空想象,也不是只背理論,而是要在平時治家中不懈實踐,從看似平常乏味,卻不可缺少的瑣事做起,形成壹種習慣。居家過日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小事。要治好家,就必須日復壹日做這許多瑣碎事,從細處入手,微處操勞,才能做到井井有條,家業維持以至興旺。也只有修好身,治好家,才能積累經驗,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宏偉願望。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基礎過程。《朱子家訓》把打掃房子、關鎖門戶做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必修課,強調加強自我修養,培養良好習慣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點滴積累的重要性。東漢時期,有壹個胸懷大誌名叫陳蕃的少年,他獨立住在壹間房子裏,把自己居住的房間搞得齷齪不堪。有壹天,他父親與朋友來看他,見到屋裏壹幅亂糟糟的景象就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幹凈來迎接客人。陳蕃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壹屋?”朋友當即反問他:“壹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壹對。其實,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有規律的,是壹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產生質變。《論語》中也有這樣壹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與!”孔子從另壹個角度也講了從日常小處進行個人修養的道理。聯想到現代的教育情況,學校、家長在很大程度上只重視學生的功課成績,把考上名牌大學做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往往忽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結果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低德的人,造成了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對國家、社會、家庭都帶來了很大損害。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對孩子教育應該從小抓起,要樹立成人第壹,成才第二的意識,重視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把小事做細,把成長的基礎打牢,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果壹個人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良好的意誌品質,長大以後不論做什麽工作,都應該會有所作為,至少是不會危害社會。我們成年人也壹樣,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也應該註意小事,註意細節。 《朱子家訓》是“經典誦讀口袋書”的壹種,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作為傳統的家教用書和兒童啟蒙用書,《家訓》在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傳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華家訓文化和家族傳統的根源中,《朱子家訓》作用重大,因為現代教育缺乏必要的傳統教育,我們現在回頭品味那些本應該五六歲就熟讀熟背的文字,會感受到獨特的中華氣息、原始的道德要求、至高的做人道理。1,“與肩挑貿易,勿占便宜”;現在商品經濟發展,我們很容易見到將自家的剩余農副產品諸如水果蔬菜挑到市場、街道出售的人群,也可以見到在走街串巷賣針頭線腦的二郎擔,這些“肩挑貿易”的出現和存在很好地方便了大眾生活;為什麽“勿占便宜”呢?其壹,這些肩挑是來自社會底層的人民,生活不富裕,好比壹般的農貿市場上每到開學之前都會降價壹樣——很多家長為了給兒女準備上學費用,將自家不舍得吃的家禽、農副產品拿去換錢;可憐天下父母心。其二,走街串巷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大汗淋漓口幹舌燥還要吆喝,我們應該體諒他們的不易。2,“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其中“受恩勿忘”很容易理解,在做起來也較好操作。“施惠勿念”我們能做到嗎?我們都很在乎自己對別人的幫助並希望得到報答、補償、報酬,這固然是市場經濟的影響所致:大家都有強烈的“勞有所得”概念,認為自己付出就應該得到“應該的”報償但是我們想過沒有?什麽叫“應該”——那是“妳的”“應該”,妳為何要將自己的意誌加於別人?別人感謝是他自己的事,人家不放在心上照樣是他自己的自由,妳無權要求——那是他的道德問題,與妳無關——如果妳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要求得到他人的同等待遇,那是妳太天真了。這也註定妳終將活在苦悶之中。3,“凡事多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這條智慧體現在《大學》的“知止、有定”。無論怎麽成功、失敗都用“中道”、“中庸”的思想面對。什麽叫“淡如水”?什麽叫“真”?什麽叫“中”?如果壹個人將所有功名利祿都平淡看待——就像某位大師在回家得到自己被打為“右派”後哈哈壹笑、在得知自己被平反後也是哈哈壹笑壹樣——平淡即是真。什麽叫“中”《中庸》裏說“中不偏、庸不易”,不偏的意思不僅指不偏向哪個極端,還指佛家的“恒順眾生”、 法相唯識學的三性說及其中道思想更是體現了這壹點;也指儒家的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可見孔子是把“中庸”作為壹種難能可貴的道德倫理準則而提出的。儒家倫理學的“中庸”說同前人有關用“中”的思想的不同,就在於儒家對“中”的標準賦予了新的具體內容,這個具體內容就是以“仁”為內在核心,以“禮”為外在形式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但“中”字的基本含義,即合宜,合乎壹定的標準或法則這壹種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說中。《朱子家訓》字數不多、篇幅較小,但句句是智慧,或許有壹些我們會感覺離我們的時代有距離、有壹些我們甚至會認為是封建的思想,但仔細想想會覺得:道德和人格不是以時代為限的——千年之前是這樣,現在這樣,將來還必須這樣——哪怕現在妳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