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外國名人如何看待孔子名言?

外國名人如何看待孔子名言?

法國伏爾泰:“東方找到壹位智者”。

意大利利瑪竇:穿儒服,戴儒冠,自稱儒者。

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所著的《馬可·波羅行記》中盛贊東方之富庶,文明之昌盛,為西方人打開了壹扇令人向往的東方窗戶。

百科全書派領袖霍爾巴赫反對法國和歐洲野蠻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認為“在中國,理性對於君主的權力,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建立於真理之永久基礎上的聖人孔子的道德,卻能使中國的征服者,亦為其所征服”。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壹樣,這真是大不幸。”

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為佳話。他寫道:“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壹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的權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線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德國萊布尼茨:熱烈地贊美儒學。

英國李約瑟:“孔子是‘無冕皇帝’”。

莊士敦,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教師,他認為:“中國政教文化基於孔教……外教無論如何優美,亦不可與孔教並峙於中國。”“四書五經之於中國教育,猶希臘、拉丁文之於英國教育,所謂布帛菽粟不可壹日須臾離者也。”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表示“對於這位東方聖人極為景仰”,並經常稱引孔子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龐德對記者說:“只有音樂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韻律與張力交互為用的宇宙。”談到語言和政府的關系,龐德說:“壞語言勢必造成壞政府,而好語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