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壹片雪白,雪花白如信,等著家信就是等著鄉愁……”這是余光中的另壹篇文章《鄉愁四韻》中的壹句話。在這裏,雪花白翻譯成家書,再翻譯成鄉愁。
隱喻經常聽到,也經常看到,但對於轉喻並不常見。其實我在看書的時候,覺得作者對隱喻和轉喻的解釋很有意思,就拿來討論了壹下。
比喻,也稱比喻,其實是隱喻的壹種。比喻和比喻的區別是“比喻詞”的區別。比喻經常使用像、像、如這樣的詞。比喻常用作,是的,for等詞。
我們再來看轉喻,其實也是壹種隱喻。是指事物A和事物B本質上不相似,但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有聯系,用事物A的名稱代替事物B,其內部思維關系不是相似而是聯想。
隱喻,或者說比喻,雖然它有壹個隱字和壹個隱字,但在我看來,它其實更傾向於表達自我中的光明情感,它有壹種觸景生情的感覺。看到月亮的畸形,我想到了家鄉的夏夜;我聞了聞被子,想到媽媽的再三叮囑。聽到烏鴉的啼叫,我想到了蕭瑟的秋天;與轉喻相比,隱喻具有直接性。直接對比A和B就行了。
借代呢?總會有另壹個層次。在我看來,它比隱喻更能突出感情。有壹種所見所聞都直入心扉的感覺。當我看到數字時,我會想到日期,然後從日期開始我會想到快時間。我問自己,“我周圍的壹切都變了嗎?”;聽到水滴,我就想到了陣雨,然後陣雨就想到了重慶的雨季。甚至能想起曾經在雨中行走的點點滴滴,或者聽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漸漸入睡的涼意。聞到魚腥味讓我想起運動,然後運動讓我想起寒冷的冬天早起跑步,想起小時候小時候在球場上揮汗如雨,甚至想起夏天公交地鐵上擁擠的人群。
生活中可以隱喻和轉喻的事情數不勝數。這種能力,甚至稱不上能力,只有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才具備,所以我們充滿了感情,或者可以說這種“感情”是壹種生活方式。然而,對於我們大多數成年人來說,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正在壹點點消失。對於那些還乳臭未幹的孩子來說,在這方面,肚子是可以壹直展示的。
有什麽辦法可以挽救這種隨著年齡增長而容易喪失的能力?我覺得是充分調動我們的身體器官,多看多聽多動腦。
寫下妳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如果妳我都懶得把這些事情記錄在案,那也沒關系。把它們說出來,讓它們成為妳我飯後的談資。
我來說說我的感受。就是去年和今年,我逐漸養成了這個習慣。崩潰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腦子裏有各種亂七八糟的想法。然後,我把它拿出來,用手機錄了下來,就在下壹篇文章裏呈現了。
這個方法會讓我的話題持續下去,我會把這些想法和我的工作、我看的書結合起來。就像今天提到的比喻和轉喻,笑聲先生在寫作課上講過,王壹川在《藝術原理》裏也講過,聽了兩遍,我壹定印象很深,所以表達的沖動抑制不住。或許這就是所謂的鏈接吧。通過鏈接創造自己的認知,這種鏈接創造的“價值”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