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大全 - 從654.38+0億賭約到真刀真槍,格力小米必有壹戰。

從654.38+0億賭約到真刀真槍,格力小米必有壹戰。

雷軍和董明珠在2065.438+03打的654.38+0億的賭,是這幾年科技圈最有意思的故事。

今年,兩人的賭約有了很多新進展。其中最重要的壹個變化,就是小米作為新經濟公司與老牌制造企業格力的營收對決。現在變成了制造業兩大科技巨頭之間的貢獻競爭。

5月,雷軍和董明珠先後表示,將重新下註推廣“中國制造”。8月,在小米十周年演講中,雷軍再次提出這個話題。近日,董明珠隔空回應:“雷軍贏不了。”

“十億賭註”因為第五年——2065 438+08年,小米營收沒有超過格力,所以雷軍也承認小米輸了。但續約賭約後,小米會不會在智能制造上再次輸給格力?從目前小米在智能制造行業的進展來看,這次小米很有可能不會再失敗了。

小米的“智造”不可小覷。

小米作為從智能手機行業迅速崛起的科技巨頭,也有著手機廠商的通病,即產品生產嚴重依賴代工和貼牌,自產能力不足。這本身沒有錯。畢竟除了三星,包括蘋果、華為在內的行業龍頭也走代工路線。

但相比其他巨頭,小米有兩大缺陷,更有動力介入制造業。

第壹,小米對上遊廠商的控制力和議價能力不夠強。小米因為崛起快,發展時間短,品牌影響力在OEM廠商中其實不算太強。同理,小米在核心技術上更加依賴供應商。兩者疊加之下,小米必然更容易受到上遊廠商的沖擊。

二是小米自身利潤率低,代工模式很難做好。在小米沖擊高端市場未能取得成效之前,小米硬件產品的利潤率只能維持在很低的水平。所以小米在采用代工模式後,只能在保證用戶體驗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包括代工費用,材料費用,甚至研究費用。總是在用戶體驗和成本之間走鋼絲,小米難免偶爾會翻車。

小米在代工模式下需要面對的這兩個問題,讓它長期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下,但同時也為它提供了向產業鏈上遊滲透的強大動力。所以很久以前,小米就在制造領域發起了攻勢,比如小米在2013年底推出的“生態鏈計劃”,其中就有壹部分是供應商和OEM廠商。

當然,小米真正在制造業有大動作還是最近的事。2019,11在6月的世界5G大會上,雷軍突然放出重磅消息,宣布小米自己的年產能1萬臺手機的“未來工廠”即將投產。雷軍表示,未來工廠小米大規模使用自動化生產線、5G網絡、機器人、大數據等技術,生產效率比傳統工廠高60%。平均每分鐘能自動生產60部手機。

在8月份小米十周年主題演講中,雷軍表示,小米智能工廠壹期已經正式建成投產,是壹座擁有全自動化生產線、年產百萬臺高端手機的“黑光工廠”。生產的第壹款產品是新發布的小米10極致紀念版透明版。同時他還透露,三年後會有小米智能工廠二期。

近日,雷軍進壹步解釋,除了貼片機,智能工廠二期的所有生產設備都是小米或者小米投資的公司研發的。換句話說,小米不僅可以建設自己的智能工廠,還可以研發生產智能制造設備。在智能制造領域,小米已經滲透到了最上遊和最底層。

格力智能制造基礎更深。

作為老牌家電巨頭,格力在制造業的起點遠高於小米。所以,格力雖然在2013切入智能制造軌道,但是以20多年的制造經驗為基礎,格力是從智能裝備入手的。

經過幾年的發展,格力已經具備了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智能物流倉儲、智能檢測、自動化集成等領域的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用高性能伺服電機及驅動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伺服電機的功率密度、過載能力等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而格力的智能裝備在滿足自身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同時進入市場,幫助其他制造企業優化升級產品的智能制造。2019年,智能裝備作為出口產品,給格力帶來了超過21億元的收入。

相比小米,格力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成就無疑更高。即使是已經投產的小米智能工廠壹期,是否使用了格力的智能設備也很難說。

然而,智能制造領域的競爭與傳統制造業完全不同。R&D,設計、技術、生產當然重要,但在智能制造時代,制造和銷售服務的關系會更緊密,所以要充分考慮智能制造企業的其他能力。

以柔性生產為例,為了適應更加個性化的市場消費趨勢,根據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生產的柔性生產能力成為智能制造企業的必備技能。但是,柔性生產不僅考驗生產控制能力,也考驗市場控制能力。

像這樣的綜合性智能制造競賽,小米和格力誰能更勝壹籌?

小米未來有機會超越格力嗎?

綜合比較小米和格力的供給側控制能力和消費側控制能力,其實是壹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因為它們在單個層面上各有不對稱的競爭優勢,但綜合評價之下,智能制造的發展可能勢均力敵。

在制造能力上,輸出過智能設備的格力比小米有絕對優勢。畢竟2019年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突破1億臺,但小米智能工廠的年產能只有100萬臺,也就是說小米的自產產能不足1%,小米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仍然無法擺脫代工模式。

但在市場控制力上,深耕互聯網多年的小米也遠非格力可比。小米的小米有品已經成為國內領先的電商平臺;董明珠今年因為疫情開始直播電商,格力的線上渠道發展確實有了起色。相比之下,很容易看出小米的線上消費渠道明顯領先。當然,營銷渠道只是壹個方面。小米能以互聯網思維更好的掌控市場變化,立足互聯網基因,精通互聯網玩法,才是本質。

小米和格力的對比和較量,其實可以代表智能制造兩大陣營的兩種不同玩法。

小米、阿裏、騰訊、百度等。屬於互聯網跨境流動。他們通常更加面向用戶,對市場變化更加敏感。他們往往更擅長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但缺乏制造業積累的技術和經驗。

格力、美的、海爾、海信等。屬於傳統制造業升級流。他們往往在制造業有很深的積累,但在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上並不是很擅長。與互聯網營銷渠道相比,它們更依賴於傳統的分銷和分銷渠道,與用戶之間有多層隔離,對市場變化相對較慢。

在智能制造領域,如果要談以小米為代表的跨界流和以格力為代表的升級流,哪壹方會贏?那麽短期來看,顯然升級流玩家優勢更大,但是長期來看,恐怕跨界互聯網流會反超傳統升級流。

其實在“1億賭約”的第六年,也是小米智能工廠開始投產的第壹年——2019年,小米總營收超越格力。雖然這和他們的智能制造關系不大,但也算是壹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