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中國試驗是“雷人”嗎
2013年“綜合大學自主選拔錄取聯考”(俗稱“北約聯盟”)語文考試引起社會廣泛關註。爭議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壹、用“北大、清華、高考、狀元”四個字編壹個150字的笑話;二是以“北京霧鎖車失”作為對聯的上半部分;三是將《劉三姐》的歌詞擴展為500字的故事,“我只看見山中有藤纏繞樹,世間何處有樹纏繞藤?青藤不纏樹,枉春春。”這些以往考試中從未出現過的“開玩笑、對聯、講故事”題,迅速在網上走紅,被網友“吐槽”為“神題”和古怪題。乍壹看,這些問題真的很“震撼”。難怪有的考生看到後甚至有掀桌子的心。但如果我們把它們和中學語文教育的現狀聯系起來,妳會發現,這些話題遠沒有看起來那麽“扯淡”。中國教育忙著做題,沒有大量的閱讀只能培養出目光呆滯的學生。中學語文教育的弊端引起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擔憂。這些弊端主要體現在:第壹,在統壹規範的高考招生模式下,師範中學教育被重復培養所取代。原本有趣美好的文字被人為的劃分成死板的題目,死板的定理,標準答案,血腥不堪,徹底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因為訓練緊緊圍繞高考,現在中學生的閱讀量少得可憐。除了語文課本上的幾篇文章,我什麽都不看。我曾經在壹所著名的中學——每年有幾十個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調查過有多少文科生讀過《紅樓夢》,很少有人舉手。唯壹壹個據說完整讀過的學生,我問她紅樓夢的總綱是什麽,她卻張口結舌。第三,中學語文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道德引導和促進功能正在弱化。通過閱讀和討論偉大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與人類文明史上的智者進行對話,凈化心靈,培養人文情懷。這種方式的效果比枯燥的道德說教有用多了。我經常看到壹些成績很高但眼神呆滯的學生——他們的眼神沒有靈氣——我懷疑這是因為他們很少閱讀震撼人心的偉大文學作品。知道了以上弊端,妳會發現“雷滾滾”的所謂“神題”其實在糾正這些弊端,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語文學習和閱讀習慣方面有著巨大的正能量!命題者希望,既然中學以考試為中心,就改變命題內容,通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引導中學和學生回歸中學語文教育的本質。根據歌詞寫故事,是對虛假空洞、模式化、套路化作文的壹種矯正。首先,它還原了語文在考試中的本來面目和生動面貌。語言是有生命的,講笑話、講故事、聽歌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內容。開玩笑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講故事可以拉近妳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唱歌即使在霧天也能讓妳心情愉悅。壹個不會講笑話、不會講故事、不會唱歌的人,壹定是壹個對生活毫無興趣的人,很難與人交流,更談不上成為某個行業的領軍人物——這些都是北大的人才選拔標準。什麽是奇怪的話題?如果問妳“蘇東坡母親的生日是什麽時候?”才是真正奇怪的問題——因為沒人能回答。對聯是對考生漢語詞匯、用詞水平、詞語組織、搭配能力的綜合評價,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笑話是對生活的壹種觀察和提煉,考察學生的隨機應變和智慧思考能力,同時也考察妳是否有挑戰北大清華權威的機智和勇氣。根據歌詞寫壹個故事,本來就是對虛假空洞的作文和八股化、套路化的作文的壹次整頓。遺憾的是,在目前的中學語文教育環境下,我們的學生已經越來越不會講故事,甚至笑話,更別說對聯了,只能按照老師和培訓機構總結的所謂“規矩”來填八股文。他們的心慢慢變得幹枯蒼白,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像磨盤壹樣被壹點壹點碾碎。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憑借分數考上北大,也是廢才甚至廢柴。對民族文化瑰寶視而不見的教育,就是羞恥的教育。其次,語言文字只是表象,其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文化。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保護。美國小學生雖然學的具體技術知識很少,但是英語和歷史課本都很厚。學生們必須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歷史故事——盡管他們的歷史只有200多年。德國男人晚上很少出去應酬,下班回家也只是給孩子讀童話,陪孩子聽音樂。這和中國的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有多少男人下班回家能和孩子壹起讀唐詩?壹個不了解民族文化的人,怎麽能指望把他(她)培養成國家和社會的棟梁呢?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正在讓學生離自己民族的精髓越來越遠。在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氛圍下,學生知道哈利波特,但不知道劉三姐。能流利背誦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的十四行詩,卻配不上壹副簡單的對聯;我能熟練地演奏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卻聽不懂壯族民歌——那些也是優美的旋律。壹個只背誦外國經典卻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寶視而不見的人,在靈魂上是可悲的、可恥的。同樣,壹種只教學生背誦外國經典,卻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寶視而不見的教育,是壹種可悲而可恥的教育。為什麽屬於巴麗人的笑話和故事不能進入考題?第三,文學是生活的學問。任何壹部傳世的偉大文學作品,都必須深刻地反映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就在我們手邊。此外,民間文學和民俗也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為什麽我們要教給學生所有的東西?為什麽笑話和故事,所謂的下巴麗人,不能進入課堂、考試和學生的視野?我們絕不能用壹個統壹的框架來限制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告訴學生壹個問題只能有壹個答案,世界上只有壹個選擇——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誰知道自己將來會成為什麽樣的人,不會成為什麽樣的人?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人才選拔,科舉制度被譽為“人才培養的大典”。高考是壹件極其嚴肅的事情。雖然是自選,但命題人也肩負著很大的責任,不可能隨意出壹些腦筋急轉彎來為難學生。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壹個“雷題”,壹個“神題”。其實背後大有深意,切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