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天才和機遇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這是每個人都不能不承認的事實,但有壹種特殊的天賦,壹般被稱為“天才”。有“天才”嗎?似乎有壹些爭論,也有壹些意見分歧。“文革”期間有壹大批“天才”,但似乎當時批的“天才”和我現在討論的“天才”並不壹樣。根據我過去六七十年的觀察和思考,不可否認是有“天才”的,尤其是在音樂和繪畫方面。妳能說貝多芬和莫紮特不是音樂天才嗎?即使不談“天才”,只談天賦,人與人之間也是懸殊的。以教梵文為例。同壹個班,經過壹年的教學,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教那些學習差的學生。有些學生壹輩子都跳不過梵文。這種情況我在國內外都見過。
以學習為例。天才和勤奮有什麽關系?有人說:“九十九分勤奮,壹分分神(屬於天才範疇)。”我認為這個百分比應該糾正。我覺得七八十歲勤奮,二三十歲有才華比較現實。我完全沒有貶低勤奮的意思。無論妳從事哪壹行,如果不勤奮,妳將壹事無成。我只是覺得壹個人如果只靠勤奮而沒有天賦,那麽他的發展是有限的。
現在,我來談談天才、勤奮和機遇之間的關系。我記得60多年前,我在清華大學學習西方文學時,讀過英國詩人托馬斯·格雷的壹首詩。標題大概是《鄉村墓地的挽歌》。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詩的內容都被遺忘了,除了壹句:“墓地裏可能埋著莎士比亞。”意思是有莎士比亞天才的人在窮鄉僻壤老死。換句話說,他沒有得到“機會”,他的天才被浪費了。以上可能有被冠以驕傲的可能;如果有,請見諒。
總之,我認為“機遇”(在普通人口中或許可以稱之為“命運”)是不可否認的。壹個人做什麽,研究壹輩子,無論做什麽,都有“機遇”的成分。我自己就是壹個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機遇”不被欣賞,我還怕自己是個沒什麽文化的貧農,可能早就離開這個世界了。我不是“王”或“張鐵嘴”。我不會算卦和相面。我不想解釋這個“機會”問題。這超出了我的能力。
天賦、學習和知識
在我看來,要想從事科研,就要在四個方面下功夫:壹是理論;第二,知識;第三,外語;第四,語文。唐代劉知幾主張史學要有才能,要有學問,要有見識。我現在正在嘗試應用它。理論屬於知識,知識屬於學習,外語語文屬於天賦。下面我單獨說壹下。
理論
我們現在談理論,往往會想到馬克思主義。妳這樣想,不能說不正確。但是,壹定要註意幾點。1.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絕不是僵化的教條。第二,不要把馬克思主義說得太精彩,太令人望而生畏。妳可以批評它,也可以反駁它。我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主義是實事求是。說黃就是黃,這是唯物主義。說黃是黑是唯心主義。事情就是這麽簡單明了。哲學家有權做出深刻的解釋,但我們外行人不必。至於辯證法,我們也可以這麽看。不要孤立地看問題,不要僵化,要註意各種聯系,在事物的運動中把握規律,就這樣。我對幼兒園水平的理解可能更接近事實。
除了馬克思主義,還要認真學習古今中外壹些所謂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著作,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推理方式。我有壹個奇怪的想法:沒有100%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也沒有100%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就像真空壹樣,地球上沒有絕對的真空。這就是中國古語“智者有時也會點頭”的意思。所以所謂唯心主義哲學家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我們決不能像過去那樣把非常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教條化,給唯心主義貼上“奧佛赫變革”的標簽。
知識範圍
它需要的知識面很廣,大概沒有人反對。因為,無論妳探究的範圍有多窄多專業,只有在廣博知識的基礎上,妳的視野才能開闊,妳的研究才能深入。這已接近常識,無需過多論證。這裏我想強調壹點,就是我們這些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人,學壹點科技知識,掌握壹門自然科學,這樣更好。當今學術發展的總趨勢是學科邊界越來越模糊,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越來越多。和過去壹樣,固守學術立場完全不合時宜,雞犬之聲不絕於耳,老人們也不接觸。另外,西方流行的各種學術流派,不管妳覺得多麽離奇荒謬,都必須要研究,至少要了解它們的輪廓,不能簡單的盲從或者拒絕。
外語
外語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細說的話,可能會變成蛇足。這裏我只想強調壹點:從當今世界形勢來看,英語是最重要的外語,它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語。我們必須熟練地掌握這門語言,不僅要通過閱讀和翻譯,還要通過聽、說、寫。在今天,如果妳只用中文寫學術論文,妳就無法走出國門,與世界各地的同事交流。如果妳不能聽和說英語,妳就不能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形勢如此嚴峻,我們不得不認真考慮。
中國人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在這裏提出了中文,這是壹個很奇怪的論點。“我還不會說中文嗎?”“我還不會寫中文嗎?”是的,妳能說和寫。但是,仔細觀察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今天的語文水平很有問題。每天出版的報紙雜誌,只要妳稍微註意壹下,就能找到其他的單詞和句子。現在越來越覺得寫壹篇準確、生動、形象的文章不容易。要實現這壹步,必須努力。我甚至認為,掌握中文比學習壹門外語更難。只有承認這個事實,我們的語文水平才能提高,其他的單詞和病句才會減少。
上面講了四個要求。其實這些話都是老生常談,都是平淡無奇。然而,真理不總是在平淡無奇中嗎?這和魯迅先生講的笑話裏的“勤奮”是壹樣的。看似平淡,其實是最實際最立竿見影的。我想到了這麽壹個普通的道理,但又不敢保密,就把它寫了出來,它的含義就像壹個野老頭壹樣。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