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朝廷沒有人敢阻撓桓溫北伐,因為這三次失敗證明了壹件事:北伐絕對是壹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還有人不想北伐,因為實力不足,桓溫既然滅成漢,實力絕對充足。於是他信心爆棚,準備開始北伐。
戰略上,桓溫的北伐戰略比以前的北伐將領高明得多。因為桓溫很清楚:北伐的目標應該是打擊前秦帝國或者前燕帝國的軍事主力,而不是和中原那些有奶做媽的軍閥過家家。
事實就擺在我們面前。如果打不到前秦帝國或者前燕帝國的軍事主力,無論桓溫在中原攫取多少地盤,最後都是要吐出來的。
為此,桓溫直接把第壹次北伐的目標定在了前秦帝國的首都長安。
看到桓溫的選擇,我不禁想起了桓溫滅亡成漢帝國的過程。當初桓溫在邊上徘徊了很久,突然帶著黃龍,包圍了韓成帝國的首都成都,成都瞬間就崩潰了。
這壹次,桓溫又如法炮制,試圖重現昔日的輝煌。可惜前秦帝國不是漢帝國。成漢帝國是壹個因內鬥而實力大減的腐朽帝國,而前秦帝國是壹個強大的新帝國。
行軍途中,桓溫並沒有和中原的軍閥有太多的糾葛,而是很快打到長安附近。但面對近在咫尺的長安,桓溫有壹種無處傾訴的感覺。
前秦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已經退到了長安附近,但是並沒有完全崩潰,反而因為兵力的收縮而變得更加強大。先秦帝國的統治基礎沒有絲毫動搖的跡象,反而因為強敵的逼近而變得團結起來。
開始的時候,也聽到了文健的到來,為他清理了麥子,所以文忠餓了。結果他搬到關中三千多戶人家,又回來了。—《晉書》卷112,記載12
至此,桓溫若強攻長安,勢必在長安附近與前秦帝國的軍事主力決戰。從軍事實力來看,桓溫明顯不占優勢。從兵種上看,前秦帝國的騎兵遠遠多於桓溫。
打還是不打?桓溫迷惑不解。主動進攻長安是很危險的,因為桓溫的兵力和軍火都處於劣勢。而前秦帝國此刻已經做到了“清場”,桓溫以戰養戰,實屬不易。
決戰,劣勢太大;持久戰,沒有補給。
正當桓溫進退兩難之際,王蒙來到了桓溫的軍營。此時的王蒙還不是前秦帝國赫赫有名的宰相,而是壹個29歲的年輕人。
王蒙在桓溫大營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聞,史書上都有詳細記載。但在我看來,這張唱片充滿了政治宣傳,僅僅從表面上理解是不夠的。
據說桓溫找王蒙談對時局的看法,王蒙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沒人看。桓溫問他:“我指揮十萬精兵為民除賊除蟲,卻沒有壹個關中人來安慰我。是什麽原因?”王蒙說:“妳北上千裏,長安近在咫尺,卻沒有渡過渾水取之下來。人們摸不透妳的想法,所以他們拒絕來。"
文差則不同,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兵,以我之杖抗邪,為民除賊。三秦英雄沒到怎麽辦?”猛曰:“公不遠千裏,深入寇寇境內。長安就在咫尺之遙,百姓不來是因為看不到公共利益。”溫默然沒辦法。—《晉書》卷114,記載14
很多人喜歡用這段話來分析桓溫的第壹次北伐,其實是迷霧重重。如果從表面分析,很容易掉坑。
根據王蒙的對話,似乎只要桓溫稍微發力,前秦帝國就會當場分崩離析,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詳細分析過了。此刻,桓溫進退兩難。王蒙的話更像是壹種挑釁:“有本事打,就打。打不起來就幹脆撤。”
對於桓溫來說,最大的困惑是:如果我們領兵渡過巴水,會發生什麽?自然可以主動,但是這個賭值得嗎?
而王蒙所謂的“公心未明”,其實指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長安的壹些富紳。
先秦帝國的統治者實現了統壹,為桓溫在曠野中堅守。但如果桓溫做出孤註壹擲的姿態,情況很可能會發生變化。
在沈重的壓力下,壹部分人可能會選擇向桓溫投降,而桓溫在投降派的鼓動下,很可能會做出更激進的選擇。這時候,誰敢輕言?
王蒙這句話的意思是:“妳壹直猶豫不決,秋千不會輕易壓在妳身上。這樣花下去有什麽意義?”
王蒙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快做決定,別磨蹭!
王蒙的言論確實壹針見血,但這個觀點其實談不上高明,局內雙方都看得出來。
但王蒙並不是前秦帝國的高官,而是壹個隱居的文人。這樣壹個地位相對較低的人,我可以洞察前秦和桓溫的重點。應該說:王蒙在見到桓溫後的表現,不亞於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派使者到江東聯合吳對抗曹廉。這真是非同尋常。
在我看來,王蒙的輝煌業績絕不僅限於此。他壹定對桓溫做了更詳細的計劃。於是聊天結束後,桓溫誇贊王猛,希望帶他回江南,但王猛拒絕了。
當初孫權也希望諸葛亮能留在東吳,願意親自給劉備寫信解釋。優秀的人總能在第壹時間吸引大人物的註意。
但即使桓溫那麽崇拜王蒙,也沒有聽王蒙的建議。雖然王蒙只是以中立的語氣對桓溫說話,但從上下文來看,王蒙應該是傾向於桓溫與前秦帝國軍事主力的決戰。但桓溫最終還是選擇了退出,並沒有做出絕望的選擇。
《晉書》裏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桓溫在上課的路上遇到了壹個做劉琨家歌舞伎的老處女。老婢女壹看到桓溫,就忍不住哭了。桓溫問為什麽,老婢女回答說:“妳長得太像我以前的師父(劉琨)了。”劉琨壹直是桓溫心目中的偶像。桓溫聽到這個評價,欣喜若狂。於是他進屋重新整理了壹下衣服,又問老處女:“我怎麽像劉琨?”老處女仔細看了看,說:“臉型很像,只是有點瘦;眼睛差不多,但是有點小;胡子很像,但是有點紅;身材很像,但是有點矮;聲音很像,但是有點少女感。桓溫聽了,悶悶不樂了好幾天。
這個小故事讓我想起小時候經常聽到的壹個笑話:有人對小明說:“妳長得像個元帥。”小明很高興,就問對方:“我像哪個元帥?”對方說,“妳像田鵬元帥”。
再看看晉書裏的笑話。兩者有本質區別嗎?
那個老婢女和桓溫有什麽仇嗎?不然怎麽能說出壹個連相聲演員都自愧不如的串口呢?如果她真的是劉琨家的歌舞伎,那麽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察言觀色,她該知道嗎?怎麽可能說出這種有損桓溫面子的話?
對於桓溫的北伐,《晉書》只用了很短的篇幅來描述,還夾雜著這樣壹個可信度不大的民間故事。
這本身就足以證明桓溫的第壹次北伐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記錄。
至於原因,也許方等人沒有找到相關的史料,或者也許方等人看到的史料也是這些無稽之談的內容。
既然如此,那就把惡搞進行到底吧。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
雖然不能還原桓溫的第壹次北伐,但可以肯定壹點:桓溫的第壹次北伐失敗了,但不是失敗。
因為桓溫的主要軍事力量沒有受到重創,所以桓溫本人仍然是東晉帝國最強大的派系。
雖然第壹次北伐失敗,但桓溫對荊州的控制大大加強。第壹次北伐剛結束,桓溫就開始欺負東晉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