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大全 - 古代兵法國防散文原文賞析

古代兵法國防散文原文賞析

古代兵法國防散文原文賞析

【原文】(節選)

第壹國防經濟學

第壹種介紹

與弗蘭克教授交談,賽克特將軍。

和外國人交談有兩種方法可以獲得壹點好處:第壹,研究他的作品,找幾個問題,出幾個簡單的問題,讓他回答。第二,我會把自己的意思和疑問解釋成壹個清晰的體系,讓他提前看完,然後和他談。有壹系列的比較討論。我知道賽將軍的《壹個士兵的思想》等著作是結合佛陀教授的王道學說(反霸)為秦始皇求情的。但是在這次短暫的旅行中,我沒有時間學習理論。我需要的是解決當前的問題。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在預約前給了他們倆。結果賽將軍因病忙只能講五分鐘,而佛教授講了兩次。這篇文章記錄如下:

沒有壹個研究高級軍事科學的人不感到歷史研究的重要性。近壹段時間以來,德國首創了歷史哲學,歷史研究成為壹種氛圍,這充分顯示了德國軍事天才的優越性,堅實的國防事業,確實有學術背景。就中國而言,孔子最大的努力是編纂了壹部哲學史——《春秋》。不管他的那些小家子氣的言論正確與否,他總是試圖從客觀事實中找到壹個主觀的方向,所以《春秋》是中國歷史著作劃時代的創造。因為社會進程如此復雜混亂,要從中找出幾個關鍵點,建立壹個壹致的體系——從而理解壹個民族的傳統精神,並不容易。中國打造了幾十年的新型軍隊,只知道向外人請教。結果他只學到了外地人的皮毛,因為外地人身上有中國人學不到的傳統精神。)不能深入民族心靈,適應民族傳統,導致壹個又壹個失敗。部分原因是歷史學得不好。

在中國古代,他進入農業經濟時代,受到遊牧民族的壓迫。但他能夠利用水利編織方形農田(即礦田),抵禦騎兵和戰車的突擊。這個方陣成了最小的抵抗單位——同時也成了壹個齊心協力的經濟集團。所以中國古代的兵制是納入農業體系的,所謂“寓兵於農”。春秋兩季甚至有大規模的狩獵——碩果累累的秋練——或者運動會。這種讓士兵參與農業的精神的發展後來導致了長城和運河,它們是中國民族精神的象征。

用農民的鄉土觀念作為精神力量的基礎有壹個缺點,就是戰術上是防禦性的,侵略性弱,但是隨著經濟力量的自然發展,他的侵略性就變成了緩慢的自然擴張。如漢、唐、元、清在地;唐朝和明朝都在海上,所以中國公民的軍事特征是生活條件和戰鬥條件的壹致性。從世界民族的興衰中,我發現了壹個根本原則,那就是“生存狀態與戰鬥狀態壹致者強,分離者弱,對立者亡。”生活中和平與爭鬥是兩回事,但根據人事的演變,往往會有分離的趨勢。本來就不該分開。因為愚蠢的人把他看做分離。財政大臣看到軍政大臣的計劃會頭疼,老粗罵財政大臣不肯給錢。

曾國藩確實是近代史上的軍事天才,所以湘軍是內戰,但就國民性而言是成功的。他知道當地的觀念是防禦性的,所以第壹步是發展進攻性的軍隊。* * *叫他跑團,他卻用來訓練。壹方面,他組織了壹個集團,用防禦性來維持這個地方,保護他的經濟來源;同時,練出壹個能攻能守的兵。在和平的經濟生活和戰鬥的軍事生活分離的條件下,他可以兩者兼顧,使分離壹致。

但是,他的天才能夠發展還有壹個原因。這就是環境,可以給他和他的左右,壹個職業生涯長期的鍛煉。因為他天天和太平軍打仗,不行的人實際上會自給自足,退步的人自然會得勢。但是現在說到國防,誰又能把國家的存亡作為人才的試驗場呢?

所以我說,中國最近疲軟的原因在於知行分離。學習的人壹味空談,不適合事實;做事盲動的人,沒有理想。所以我們祖先的真本事(也就是經濟生活和戰鬥生活的壹致性)已經失傳了。

我舉壹個簡單的軍事例子。不到十年前,壹個字都不認識的人還能當法警、監工。自然,他們有控制人的天賦,但他們沒有任何常識。他們現在怎麽能擔任國家職務呢?相反,今天在南京的軍校當教官的,還是終身教官,沒有直接經驗。

不僅是軍隊,所有的社會事業都有這種傾向。這可以說是目前最大的短板,所以國防建設要提前解決兩個問題:

(1)國防裝備費用如何有利於民族工業的發展?我們太窮了,壹個錢應該有兩個以上的效果。

(2)理論與事實如何緊密溝通?現在不是空談就是瞎行動。盲目和空虛是相互關聯的。越空越瞎,越空。

第二種介紹

塞克特將軍和弗蘭克教授的回答

因為事先有相當多的準備,所以雖然我們說話的時間少,但我們可以集中在壹個問題上。我其實得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資料,事實上的要點。現在為了方便讀者,我只能結合他們的話作為我個人的敘述。

天才,可以從現在的事實中找到壹條理想的新路,在中國,曾國藩的團訓是軍事和經濟雙管齊下。在德國,可以說也有壹個腓力德王,與曾的做法不謀而合。他登基的第壹天。就開庫濟民吧。有人說他受了中國哲學的影響。(其實這不是所謂的東方文化,而是壹種農業文化。中歐當時完全是農業社會,很容易感受到中國的哲學。)在中歐國家中,妳就能明白“民以群臣,不足為謀”的道理了。他的軍隊是以雇傭兵為基礎的。仆人是外國士兵。因為當時普魯士人口只有250萬,而軍隊達到8萬多。如果州裏的壯丁都是長期當兵的。沒人會種田,結果就是沒有工資。

因為仆從是外族人,所以在軍事教育中發明了“外侵”的教育方法(孔子教顏淵以仁義為目的,不可妄動),即從整潔嚴肅的外表,去泡它。至於統壹思想,軍方有辦法,他壹直註意到國家財富的增加。傳說他想種桑樹和棉花,但是不適合土壤。所以七年戰爭除了得到英國的壹些補貼,在包圍俄、法、奧的情況下艱苦作戰,而國民生活還能維持。對此,弗雷克蘭特別註意說:“要知道,雖然弗雷德的軍事經濟和解法現在已經完全改變了,但他仍然留下了壹個真正的法寶,作為德國復興的基礎。這是官守法(精神和組織)的傳承。有了這種正直的精神,我今天才敢談控制經濟。”那時候比較容易消除親民、官滿為患的弊端。但他可以把這種精神運用到組織法中,比如制定退役福利,這樣人就不會死,反而會流傳下來。

英雄的遺產不容易繼承。但妳不能怪男主角,只能怪妳自己。習慣總是把頭腦引向老路,而忽略了當前事實的改變。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出來了,帶著壹群七長八短的多數人民軍隊,到處打勝仗。郭璞的官員看到這壹幕感到非常奇怪。因為拿破侖還得到了另壹種軍事教育規律,叫做“內心發展”。只需要愛國主義和榮譽自尊的法國成年男子是勇敢的行列,他們的帽子可能是歪的,他們的軍禮不需要整齊。他的精神與蒲軍完全相反。不是"外面",而是"裏面"這支非正規的法國民兵在數量上比普魯士多得多。

既然多了,雇傭兵最不經濟,征兵最經濟。因此,在葉那大敗之後,切龍霍斯決定實行義務兵役制。

近代經濟改革的最初運動始於輪船和鐵路。拿破侖看不起船只,但毛奇深深地抓住了鐵路。他的合擊戰略原則是鐵路制定的。它甚至更強大。普奧的問題在七周內就解決了。我在兩個月後到達巴黎。完成了德軍戰略的速決。誰知這速決主義又害死人了。

很多軍事家因為偏向速決,弄不清國民經濟在戰爭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但當時壹般經濟學家對國民經濟的概念不完整也是壹個原因。

1987年摩洛哥出問題的時候,德國很強硬。然而,英國和法國與其他國家秘密聯手,將商業現金存入德國銀行。請盡可能多地提及它。這個時候德國央行沒有做好準備,所以出現了恐慌。有人說德國態度軟化了,可以說是歐戰前經濟戰的預演。

這期間,德國總參謀部出版的《軍事科學》季刊上有壹篇關於“戰爭與金錢”的研究。(我翻譯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解釋《孫子兵法》民國五年的文章,由《東方雜誌》發表。可惜被鳳碧碰到了,所以壹直沒碰到社會。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對此並不太重視。)後來有了《戰爭與民食》的研究。這麽大的軍事研究機構,戰前只有壹篇錢和壹篇糧的文章來討論範圍最廣、事件最深的戰時經濟。私人經濟學家只有壹個,賴納先生的《德國國防力量的財政動員》。

8月1日宣戰,8月8日賴陀腦提出控制原料的建議。於是在軍政部成立了資源局,但內政部拒絕了。原因是軍務所需的原材料都被軍部和商人承包了,到期不付款者將受到懲罰(賠錢)。現在控制原材料會讓社會不安。明知道封鎖政策成功,用現金還是買不到東西。可見,頭腦基於當時世界經濟市場對戰爭新經濟事實的觀察是謬誤的。

慷慨易死,淡定去義難。義務兵役制實行了壹百年,說國家可以殺人民。人民理解;在世界市場和商業經濟下,都說國家可以向人民要錢,但是人民不容易理解。

軍事範圍擴大到民生問題,內政也多次中斷。戰爭進行時,對國民生活必需品實行壹定價格是正當的,不允許漲價;但目前急需軍火工藝品。軍部不惜重金收購。結果工廠富了,農民倒黴了。大多數農民投身於工廠,悄悄地、秘密地放棄了土地。經濟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動搖,社會的不平衡日益嚴重,戰無不勝的主被打敗了。

事實變化太快,人的大腦跟不上。然而,弗蘭克教授還是拍著膝蓋感嘆道:“好吧,不患寡而患不均!”

經過這次慘痛的經歷,壹種新的國防經濟思想逐漸建立起來。這種想法如何能根據實際情況產生有效能率,對於國防經濟學來說。第壹條提出的兩個問題是國防經濟學的基礎。

(1)生存條件與戰鬥條件的壹致性是國防經濟學的本體。

(2)經濟是動態的事實,因此從事實中尋求當前的解決方案是治理國防經濟學的方法。

但是,這種認識對於德國來說,卻有著另外壹種意義,因為戰後德國損失了整整三分之壹的國力。這三分之壹的兵力已經統壹加到了敵人身上。德意誌民族要自強不息,就要從不可能中尋求可能。有人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在德國,“無米之炊”卻成了生存之火。不做飯就滅亡。所以有飯做,沒飯做。說也奇怪,墻角自有出路。他們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是用人力補充物力。沒有土地,用義務勞動開墾土地。沒有石油,煤炭化學燃燒。甚至橡膠肥料等等。第二,用節儉來調整企業,沒有黃油,少半斤,沒有雞肉,少壹個。但是,5000萬元建煉油廠,7000萬元建國道,他們卻大膽地做到了。根據壹般經濟學,其中壹些違背了自然法則。但與俄羅斯相比,它沒收了農產品,並在國外降價出售,以換取現金,並為五年計劃購買機器。要和平得多!

第三種介紹

從引言1可以看出,國防經濟學原理是最古老的。我們的祖先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這個原理的人。但是這個發明也經歷了壹段痛苦的經歷,幾度泣血,擔心,然後收獲了做不到的東西。這就是孟子說的王事。我用盡了外交手段,想盡了辦法做珍珠玉幣,結果還是“逃不掉”。所謂“窮則通”,於是想出了壹個邊吃邊打壹舉兩得的辦法。後來周公擴大了這種方法,派他們成群結隊地去殖民(封建)。為中國人統壹中夏奠定基礎。相傳經過管仲、商鞅、漢高、吳偉、曾國藩、胡林翼,我們仍然可以理解強兵必須先理財的道理。(讀《石丙略》第壹卷魏文公章下唯壹胡林翼的批語)。

從介紹2可以看出這個原理是最新的。曾經最願意學習歐洲軍事的德國也沒有。學經濟的也不懂。勝利後,凡爾賽的世界大政治家們還不知道,所以在國聯盟約中,如果我們想通過打破經濟聯系來維持和平。1919年,喬治·克裏蒙梭抄了壹篇關於拿破侖1809年失敗的舊文章。眾所周知,經濟分手只能用在戰時,不能用在和平時期。因為人們可以禁止他打架,但不能禁止他活夠。但如果妳能活著,妳就能戰鬥。戰鬥和生活是壹回事。德國的復興。意大利發展的可能性是基於這個原則,但同時又受到國聯盟約的影響。

但是,要解決中國目前的國難,我們不能回到古代,也不能學習新的東西。或者在新舊之間另辟蹊徑。如今從世界大局來看,所謂的國力要素和經濟要素是壹樣的。)可分為三種:壹是“人”,二是“物”,三是人與物之間的“組織”。現在世界可以分成三組:

第壹組三個都有,只有美國。其實美國的人和組織還是有短板的。於是,美國參謀長發牢騷說:“如果發生戰爭,我們就把那些破銅爛鐵(指目前的軍事現實)送上前線,讓他去破壞,只要能應付三個月,我們就打勝仗。”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國內的物質資源(包括制造力量和原材料)很充足,而且由於商人的經濟自由主義太發達,* * *無法控制。所以在人和組織上有壹些不足。但這個缺點是可以彌補的,因為它的地形,巨大的制造力,以及強大的人的樂觀和自信。

第二組,有“人”和“組織”但“物”沒有完全準備好,是針對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歐洲小國的。這裏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第壹種,如英法,國內原料不足,可海外獲取。東西的組織比人的長。

第二種和道德壹樣好,原材料根本不夠,完全靠人和組織救濟。

第三組是俄羅斯,有“人”有“事”,組織還不完善。

今天,歐洲人全神貫註於事物的補充,這就是所謂基本力力勢的含義。至於人和組織的提升,主要是因為缺少東西。所以,如果今天在歐洲流行的方法在中國強制執行。它的畫是不可能的,克制的,沒有必要的。

今天的中國還處於“人”“事”合壹、組織不健全的第三集團,中國的生死關鍵完全在於這個“組織”。這是研究德法歷史的人都知道的。拿破侖軍事行動的高明之處,對今天的戰略家來說只是壹個參考,但其行政體系卻創造並維持了百年,兩國國民也真正從中受益。這種行政體系的存在,也是因為那些在德國以外遭受了兩次災難,在法國內部遭受了四次混亂的人,幾乎可以死去,但不到20年就可以復活。所以中國不是苦於沒有新的法律,而是苦於這個新的法律沒有用。舉個例子,這裏有壹個強壯的人,他想不帶負載搬重物,他想不帶車拿東西。有什麽用?

今天中國的行政範圍內沒有壹個系統,比如海關,比如郵政,壹個系統確實成功了;雖然不敢稱之為全善,但對比其他器官,還是可以找到脈絡的。所以今天要講新建設,就要讓所有的公務人員都有壹定的秩序和保障,這是第壹個意義。

我說中國最不值錢的流行詞之壹是“人死了。”。(這句話是戰國以後杜撰的。孔子不會說,在孔子的時代,政治是唯壹讓人活著的東西。)每天都在飲食男女,怎麽會有人死呢?政治以前是管人的,人死了,絕不是真的好。就像壹大群知識淵博的人,他們在家裏饑寒交迫,而那些身居要職的人,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日子會是什麽時候。誰有真心做事的心?

官員有組織。在國家,是* * *保證官員。個人認為,真的是官員被* * *挾持,生命財產名譽永遠離不開崗位,然後* * *才能被委以相當的責任。德國人有壹個專門的術語叫“服務快感”,與責任聯系在壹起。如果目前只有大臣負責壹個衙門的公務,這種服務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壹定會拿到業務。這麽長的歷史,再談當今世界的物質建設,可以得出300年都不會成功的結論。

官方組織只是最起碼的條件,現在來談整個國家的社會組織,會更廣泛更深刻。原來中國還是離不開農業生活,農業生活單位組織起來的家庭制度已經被破壞了。周代的宗法制度和傳給長子的財產,就是農業精神的標本。日本民法依舊,所以新興的知識分子都是劣等男人。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平均分配財產的習慣出現了,比較好的中產階級把自己的土地分割成塊,不經過二代。不僅如此,如果壹個家庭有兩個兄弟,他們要麽互相推諉,要麽互相沖突(德國以前有限制土地分割法,因為德國民法也是平均分配給孩子的所謂兩匹馬勞動單位,農田是兩匹馬壹天可以勞動的最小單位,這個單位是不允許分割的。)

所以直到今天,有些先生們還在那裏抨擊倫理道德。有些人還想在那裏維持倫理。事實上,壹只死老虎已經腐爛了幾百年。壹個要找棍子打他,壹個要請醫生給他打針,這不是笑話嗎?

但是,人類總是群居的,經濟生活總是靠互助發展的,自然是有組織的。如果妳仔細觀察,妳可以看到新組織的方式。這種方法無非是兩種方式,但要同時進行。壹個是區域性組織,壹個是專業性組織。

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可以說是愛國的根源。根據自然情況,土地有自己壹定的區劃,隨波逐流,而國家所關註的只是在這許多重要的神經結裏。這個神經結在軍事上被稱為戰略要點。然而與此同時,它必須是壹個經濟中心。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這些神經節點應該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其余地方不妨委托地方自治,由中央政府進行引導。自治單位應從當地最小的單位開始。提倡各單位的共同利益和單位之間的互助是* * *的指導原則。

職業組織要以固有的行業協會為基礎:(1)所有行業都要有加入協會的業務。(2)行業壹定要按國家分類,數量不能太多。(三)行業協會的書記員由行業選舉產生,秘書長由中央選舉產生。(4)地方秘書長應隸屬於全國最高經濟會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我們的“工具”還不完善,但如果想馬上照搬國外的藍圖,那就形同虛設,在當地會發生各種危險。但是經濟和國防天然是世界性的,所以壹切都要按照國外的方法來。應該適合中國國情,適合世界。有中國的關,號稱“組織天才”,而外國的親拿破侖就是壹個典範。

[欣賞]

論國防,蔣百裏著。蔣百裏(公元1882-公元1938),名方震,浙江寧海縣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他壹生都在認真研究軍事理論。在大量頗有見地的軍事著作中,《國防論》是他的代表作。本書是他在壹戰後期以來關於國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章匯編,抗戰前夕由廬山軍訓團整理出版。全書***7篇,約654.38+萬字。在各種文章中,他吸收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西方新軍事理論的精華,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建設中國國防的思想。

國防理論註重國防建設與人民生活的聯系,適應民族傳統。書的開頭就明確指出,壹個民族有自己的特點和傳統,不研究歷史,不了解自己的傳統,就不可能建設強大的國防。他說:“中國創造了幾十年的新型軍隊,只知道向外國人請教。結果它只學到了外地人的皮毛(因為外地人有傳統精神,這是中國人學不到的),它無法深入民族心理,適應民族傳統,甚至接連失敗。部分原因是歷史學得不好。”他認為,我們民族的傳統國防精神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條件和戰鬥條件的壹致性,即所謂的“寓兵於農”。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從壹開始就嵌入了農業體系。壹個方形的雷區,既是經濟組織,又是最小的軍事單位,既能種田吃飯,又能派兵打仗。是兼具軍事和生產任務的國防系統。這個體系從周公開始,經過管仲、商鞅、漢祖、吳偉、曾國藩、胡林翼。他認為曾國藩的湘軍是內戰,但就國民性而言是成功的。他壹方面組織團體訓練,培養私人武裝,同時耕種土地維持自己的經濟來源,這樣當和平的經濟生活與戰時的軍事生活分離時,這種分離就變得壹致了。他說:“我在世界民族興衰中發現了壹個根本原則,那就是‘生存狀態與戰鬥狀態壹致者強,分離者弱,對立者亡。“這是他在書中提出的著名原則,也是貫穿全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強制征兵制保留了古代國家和平時為農,戰時為兵的軍事傳統,具有和平時少養兵,戰時多用兵的優點。如果平時大量花錢養兵,經濟會受到影響,國家的根基也會動搖。

國防理論認為,學習軍事理論必須關註世界軍事的新趨勢。他介紹了德國資產階級戰略家魯登道夫的《全面戰爭》,認為在未來的戰爭中,交戰國的所有領土都將成為戰場,參戰者不僅僅限於軍隊,還包括所有的人民。這壹觀點揭示了戰爭的新特點,引起了國際軍界的關註。蔣百裏指出,未來的戰爭將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戰鬥”,而是“人與人的拼命”,戰爭也不會是彼此的短期沖突,而是彼此的長期賽跑。他把當時主要國家的人力、物力、組織力的情況分為三類,認為中國屬於人和物壹類,主要是組織力弱。因此,他認為我國在動員準備方面最迫切的任務是如何加強組織力量,這是生存的關鍵。他介紹了意大利著名軍事家杜黑的《空中控制論》。杜黑認為“武器的威力永遠決定戰爭的方式”,所以壹種全新的武器飛機的出現,顛覆了幾千年來的戰爭觀念。蔣百裏稱贊這種新的戰爭理論是“新戰略的曙光”。但他也指出:未來戰爭如何打贏,可以說陸軍強而無用,海軍無用,空軍勇而無用;未來成功的關鍵將由陸、海、空(指諸兵種聯合作戰)找到。蔣百裏當時的洞察力值得稱道。

國防理論強調建軍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外來侵略。該書第四章指出,戰爭是政治沖突的結果,軍隊是戰爭的工具,為國家政治戰略的實施服務。他把國家政治、戰略和軍隊建設的關系總結為:“所以,政治決定戰略而生,戰略決定而軍生。”他說:“開始治軍,第壹件事就是選敵。”不清楚為什麽建軍隊,和誰打仗,為什麽打仗。訓練不僅無用,而且有害。“沒有士兵的戰鬥是最危險的。治兵不戰,尤其失控。”此話針對的是清朝末年以來,他善於內鬥,懼怕外守的現象。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在與《大公報》記者談及這壹觀點時,再次強調訓練首先要有打仗的目的,訓練出來的兵就是好兵。

國防理論主張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蔣百裏先生針對某些人的錯誤觀點指出:“不正確的外來觀念對國家是有害的,這種觀念可分為怯懦和虛偽兩類。懦弱把外來者的力量視為絕對不可抗拒,中國除了永久沈淪別無選擇;虛矯孤陋寡聞,而聽二三事以為有幫助,取悅他人,自欺欺人。”懦弱的結果是懶惰,虛糾的結果是自大。他認為,這兩種不正確的觀念必須克服,否則,會影響我們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抗日戰爭預測敵人可能進軍,他從敵強我弱的實際出發,主張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他說:“我們戰勝敵人的唯壹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我長時間依賴它,讓它疲憊不堪;他的力量中心在第壹線,我們放在第二線,使之壹時無用。”準備與敵人進行持久的交易。在談到戰略的堅持和戰役戰術的速決時,他說:我們的國防部署靠堅持,戰鬥精神靠速決。看似相反,實則互補。如果壹味的依賴堅持而忘記了速決,或者壹味的專註於速決,不管堅持多久,都會導致失敗。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寫了《速決與忍耐力》壹文,提出“速決對於堅持的目的是必要的”,他強調要堅決戰鬥,否則就要自滿。他說,強不壹定以強告終,弱不壹定以弱告終。在現代國防軍隊中,坦克和火炮當然重要,但戰鬥雄心尤為重要。有了堅定的戰鬥意誌,物質上的不足可以逐步得到補充,政治上的短板也可以逐步得到改善。與野心勃勃的日軍作戰,必將從艱苦的鬥爭中贏得最後的勝利。

《論國防》重視培養軍隊新的自覺紀律。認為由於現代軍事技術和軍事藝術的發展,特別需要有新的自覺的紀律。他認為紀律的真正含義是“壹致性”。軍事教育的本質是尋求人與器的壹致性。兵與兵、軍與軍、軍與國的合壹,才能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合壹。這是最好的軍隊。他對嶽飛的“妙術,單心”有著獨特的理解。他認為“壹心”二字應該作為動詞,而不是形容詞,所以這句話不能理解為拯救壹個管理者的心,而是統壹所有人的心,不能過分重視“心”字而輕視“壹”字。他還從用兵來說明,人是為自己而戰的,尤其需要紀律性和壹致性。他說,法國大革命期間,拿破侖帶領壹批訓練時間很短的人民軍隊,打敗了在歐洲許多國家訓練了二三十年的老兵,靠的就是自覺的紀律和自救。現代戰爭中,越是先進復雜的武器,越是需要大家自覺遵守紀律。這種紀律不是像過去那樣靠懲罰或者感情來維持,而是靠教育來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讓每個人都願意為國家犧牲。他認為,培養全軍愛國主義精神,做到高度的組織紀律性,是精神教育的基礎。

抗日戰爭初期,侵華日軍氣焰囂張,被困東北、華北、上海、南京。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有民族亡國論者說:“中國的武器不如人類,抗戰就要失敗。”各種悲觀論調在國統區回蕩。蔣百裏憤怒地發表了他的《論國防》。扉頁第壹句話是:“千言萬語,只告訴大家壹句話,中國有辦法。”他分析了中日兩國的自然條件、歷史條件和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得出日本必輸,中國必勝的結論。為推動抗日民族自衛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因為這本書是編的,難免新舊雜陳,缺乏嚴格的系統性。特別是對墨索裏尼和德國法西斯軍隊的美化,對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理論的誤解,都是糟粕。